钱包的现状、困局、展望
成为 Web3 最有影响力和生产力的
项目与人才孵化器
—— BuidlerDAO
作者:chain.eth|投研公会-研究员
Twitter:@xiaguo19
老韭菜有几个比较执着,但总是折戟而归的赛道:钱包、隐私、DAO。
这几个赛道在老韭菜的观念里,总是被寄予厚望,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跑出特别头部的项目。尤其钱包,两轮周期下来,几进几出,埋了不少人,也还有不少人依然铁头坚持己见。
作为资深老韭菜,我试着抛开仓位、传统观念、老韭菜守旧思维来仔细思考钱包这个赛道的现状、困境、展望。
现状——市值低,名不副实
对于一个普通区块链用户而言,日常手机端用到最多的两类软件是:交易所app、钱包app。而用户的区块链资产大体也在这类软件中存放或者呈现。
截至目前,市值排名TOP20的资产中,有一个是交易所资产,即BNB,钱包类资产为0。放大到TOP100,交易所资产占据5席,钱包类资产依然为0。
在一个时常面临监管风险的行业,中心化交易所则是被监管的首要对象,每当出现这类真假新闻、“内部消息”的时候,投资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资产从中心化交易所提现到钱包。在老派的行业观念里,钱包“存放”资产=链上存放资产,而资产放到一个自己唯一拥有私钥的链上地址则是比中心化交易所更加安全可靠的地方。这时候,对于普通用户,钱包显得不可或缺:快速生成地址、备份、转账、查询、显示。
比如,2017年“94”监管风波时,Imtoken一跃成为了当时全球用户用的最多的钱包,大量中心化交易所(火币、okex、比特币中国等)的用户将资产提到钱包,以规避交易所关停可能带来的资产丢失。基于此,Imtoken快速积累的用户,奠定了未来两年的行业地位,成为了那时的当红辣子鸡。很快,IDG领头了其A轮投资。
钱包的使用普遍性与行业重要性似乎是共识、有目共睹。这样的共识,与其市值一对比,往往会被认为严重低估,是买入的好机会。
但是,很遗憾,市场并没有给予我们期待的反馈,钱包类项目的市值始终低迷。
现状——沦为巨头的工具
简单看一组过去的融资信息:
2016年6月,imtoken获得传统机构天使湾天使轮融资;随后,IDG资本领头了其A论融资。
2017年6月,Blockchain获得4000万美元B轮融资。
2018年4月,TP钱包完成数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
2018年8月,币安宣布收购钱包服务商Trust Wallet。
2020年5月,币安宣布投资钱包服务商Safepal。
2020年12月,麦子钱包(Math Wallet)完成币安领投的1200万美元B轮融资。
2021年11月,Coinbase收购钱包服务商Breadwallet。
2018年以前,钱包的融资,基本以机构投资为主。2018年之后,则主要是以头部中心化交易所收购、投资为主。
变化的原因,不难理解。随着加密资产交易用户和资金规模的暴涨,交易所成为了绝对的行业巨头,手里拥有巨量的资金以供买买买。出于利益考虑,平台方拥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维持并加强自己的垄断优势和地位。
与此同时,区块链行业本身也在最近几年高速发展,过去二级市场“交易”是行业唯一的需求和场景。但现在DEX、Defi、NFT、Gamefi、Social的兴起,使得用户的使用场景不再局限于中心化交易所的二级交易,用户可以选择将资产提到链上(钱包),去玩各类有趣、有赚钱效应的应用、协议、金融产品,并且需求强劲。而钱包则是承载行业此类新需求最好的工具和入口。
中心化交易所不做出改变,而固守CEX,必然带来用户和资金的大量流出。
在头部中心化交易所有钱又有动力的情况下,花钱收购则是最高性价比、最高效的方式。这时候,钱包作为多链结构下的用户使用入口,当仁不让成为了头部大所收购、战投的对象。
对于钱包服务商而言,盈利本身存在的困局,加上被收购后带来的个人财富变现机会,说不动心是很难的。
困境
为什么钱包明明很重要,但是就是盈利很难,价值捕获很难呢?
个人认为,核心还是钱包虽然叫“钱包”,但本质并未真正与用户的链上资产发生关系。
交易所盈利模式清晰,交易手续费、新币上新费用、Staking、做市商、一级联动二级孵化、理财、矿池等等,可以说,中心化交易所可以以任何我们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方式盈利。
交易所就像一个大池塘,沉淀了真实的用户和资产。有了大量的资产在交易所,只要交易所提供了一个可能赚到钱的可能性,用户就会操作自己的资金去使用、去博弈。如果用户要提现,交易所甚至可以不审核、延迟审核、封号等操作来应对,换句话说,交易所对于用户的资产具有强关系强话语权。
而钱包与交易所的最大区别在于,本质上,钱包并不真正沉淀用户的资产,用户的资产虽然在钱包里显示,但不真正存在于“钱包”里,资产在链上,钱包更像是用户的资产显示工具和转账工具。用户可以用这个钱包显示,也可以用别的钱包显示,这中间的切换没有任何门槛和障碍。钱包更没办法组织用户转移资产的行为。
用户在钱包里操作资产,拥有最低的门槛和最自由的支配权。这带来的问题是,钱包对于用户的弱相关性和触达感。
当然,我们也看到,众多钱包也一直在尝试突破这样的窘境,比如推出理财产品,尝试To B输出安全解决方案,开通资讯业务,卖广告,甚至卖硬件钱包等等。但多少都感觉鸡肋,赚不了大钱,更无法有效捕获价值,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壁垒。
展望
用户使用钱包的初衷是因为钱包比交易所更安全,自己资产的自由支配权更强,如果沿用交易所的逻辑盯着用户的资产去思考盈利方向,可能最开始就是个错误。
我们试着将用户按照交易偏好进行分类,大体可以分为:炒币用户、囤币用户、应用冲浪型用户。
炒币用户,在乎流动性,交易频率较高,这类用户喜欢将资产放在交易所,随时准备买进和卖出。囤币用户,交易频率低,在意资产的安全性,一旦买进,中短期不会卖出,购买之后,习惯从交易所提现到钱包,甚至是冷钱包,这类用户,资金规模通常也较大。应用冲浪型用户,喜欢尝试各类新应用、新概念,比如最新的web3、元宇宙、defi、game、nft等,可能还会参与一些早期DAO的捐赠、众筹,这类用户对于钱包的使用频率和时长均较高。当然,这三类用户并不是一成不变,他们有时候是在不断转换的,有时候也是同时存在的。
从大体的用户变化方向来看,我拍脑袋的看法是,随着区块链的性能等的整体提高,链上应用会越发丰富,成为应用冲浪型用户的人数会不断增加。即便,二级市场交易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可能还是占有最大比例,但整体向上的趋势是明确的。
钱包作为一个最广泛的用户入口,服务好应用冲浪型用户应该是一个值得去持续探索的方向。钱包,放弃盯着用户资产,而转而“盯”用户行为,围绕服务好用户的web3、元宇宙等行为需求做文章。
这类用户当前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如何防止钓鱼应用的欺骗?如何识别可疑授权?如何识别零宽字符的误导?如何快速查看链上数据?各类预警,鲸鱼的最新动向等。这样的需求可以罗列出几页纸。不一定每一个需求钱包都去满足,但可以有选择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探索出钱包与用户、与用户资产的更密切关系。
往更远处看,区块链早晚会普及,普及之后的区块链,对于用户而言,他并不需要知道自己现在用的东西底层是在哪条链上,这不是必须的,也不是用户最关心的,因为链都足够安全和丝滑,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友好的入口去找到喜欢的应用。而所有的应用,不管是多链的,还是单链的,这一整个应用生态组成了用户无限冲浪,实现各种可能性的元宇宙、web3。用户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方便的、统一的入口。钱包在手,web3畅游。
站在未来的钱包形态看现在,也许“钱包”这个名词并不贴切,甚至容易让人局限和误解。
曾经有一位做钱包的朋友辩论称,钱包就应该坚持简单干净功能单一,因为钱包的核心目的就是为用户的资产存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做成一个加密资产的支付宝。
这应该是大部分人对于钱包的固有思维,钱包就是对标支付宝。但是,钱包可能永远也成不了支付宝,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资产形态,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资产流动方式。
用户的确是需要一个钱包,但是并不是仅仅需要一个钱包,用户需要的是一个链上资产的显示和转账工具。而工具,可能是有用的,但不等于这个工具就能独立成为一个有估值价值的东西。
沦为工具的钱包,不管是头部交易所的备用工具,还是用户显示资产的工具,都不具有太高的估值空间。而有望成为未来元宇宙、web3入口的“钱包”,也许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媲美交易所估值潜力的“钱包”。
至于,如何成为这样的未来入口,我目前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它可能是:
钱包做DID身份系统,在多链地址之上,用一层统一的身份系统管理各个链的钱包地址。
钱包通过自身强大的工具开发能力,成为了用户最可靠最安全的web3访问门户。
通过投资、孵化打造现象级应用,应用流量反哺钱包流量。
定位为门户、应用商店,而非资产工具,着重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保持在这个大方向上去筛选、观察、追踪钱包们的发展,也许是能抓住一些机会的。
Buidler DAO正在招募建设者,如有意愿和能力进行深度建设,欢迎提交申请:https://tally.so/r/wA7LlN
文章:@chain.eth
设计:@Coucou
排版:@Coucou @Frank
Buidler DAO
MOVE OVER HODL,
IT'S TIME TO BUIDL!
Notion:https://buidlerdao.notion.site/Buidler-DAO-Space-8f30fcbb72d94c40b40e7b431cc71db0
Discord:https://discord.gg/BuidlerDAO
Twitter: @BuidlerDAO
PodCast: Buidler Talk
YouTube: Buidler DAO
Bilibili: TheBuidler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