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Buidler DAO 大咖夜谈:DID 将会如何改变 Web3?

Buidler DAO Buidler DAO 2022-12-30

Buidler DAO:Web3人才与项目孵化器

https://linktr.ee/buidlerdao

商务合作WeChat:w55566567




文章:@Buidler DAO

校对:@Vincent

排版:@Coucou

注: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



嘉宾



主持人:@Niels

BUIDLER DAO CO-FOUNDER


@Next

TWITTERSCAN FOUNDER


@West.bit

.BIT CO-FOUNDER


@余冬良

MIDHUB CO-FOUNDER


@Alice

FORESIGHT VENTURES 研究员


@Jason

VITAE3 CO-FOUNDER

全文 4169 字,预计阅读时间 10 分钟

TL;DR


▪ DID 的全称是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即是未来在去中心化社会的身份凭证;具体而言我们见到的钱包地址、域名都可以称为是DID的一种。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DID也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 DID 的展现形式是区块链上的一个地址,由一个人拥有和控制,可以用来连接与 DID 相关的文件,如钱包地址、加密账户、dApp 交互、社交、登录等。


▪ 由于整个 Web3 领域都处在发展的逐步阶段,链上的数据又多为交易和资产的数据。DID 目前的应用方向可能是身份认证和金融,比如给 DAO 的工作者发放工作证明和利用 DID 进行信用借贷。与此同时,DID 的本身的复杂性和用户隐私问题,也令人关注;在 Web2 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又将如何保障自己的隐私呢?我们嘉宾们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 SBT 的概念也给 DID 注入了新的活力,SBT 不可磨灭的属性也让人又爱又恨,随着更多技术的革新和加入,我们相信 DID 还有极大扩展的可能。

DID 是什么?

为什么需要 DID?


Next

其实有大量的 KOL,它是在推特上是有影响力,然后在链上也是有影响力,它可能是个巨鲸,这个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利好,对某个 NFT 来说,所以用户层面很多会关注说 NFT 到底是谁持有,比如说 BAYC 的持有者都是一个一些相对比较有钱,然后潮比较酷的一些玩家,才可以把从0.08以太坊到差不多40万美金的一个 VP 能够搞起来。


我再讲一个 DID 的应用前景,我们展望未来,如果一个用户它是比如 0xabcd 的地址和一个比如说 139.eth 的地址,对于一个无抵押借贷来说,那三数字的地址肯定更值钱,他可能会有更高的权利和权益。所以这个数字域名或 DID 有很多的场景是关联的,比如你的链上信用,你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额度,可以获得更高的一些产品的数据和体验。


West.bit

其实今天 DID 其实解决的问题是比较基础的,基本上是替代原先的一个复杂的加密地址为主,比如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方便去转账。


当然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拓展的应用场景,比如说包括登录 dapp,包括接下来的链上声誉等等,还包括我们觉得最大的一个点,就是未来的 Web3 的一个拓展场景,其实是在多链和多应用场景之间无缝的切换,并且能把这种好的链上的声誉和数据信息,并且切身的带给每一个 Web3 的用户。


余冬良

我们主要的思考的方向是另外一个方向,主要是链上的 DID 的能力,因为现在的 DID 只有一个昵称,还加一个头像,然后他在链上现在也不能访问数据库,也不能访问一些去中心化的应用,其实这方面虽然有一些探索,但是目前来讲说能力都非常弱。


Jason

第一,现在链上原生的数据是很偏金融属性的,很难判断一个人的非金融的画像。第二,在 Web3 的行业里,有大量的有价值的工作是非链上产生的,无法记录。


那么我们觉得对于去丰富一个用户的画像,然后用画像成为他的简历,我们觉得是有价值的,这个也是从整个链上的属性以及大家在组织中工作的一个状态。


Alice

中心化机构是为了维持整体的秩序,身份是机构执行措施的前提,有了身份,机构才能有针对性的更好管理,但是也会产生隐私问题。所以在想要解决中心化问题的 Web3 的论域下,我们也需要去中心化的 DID,来根据身份进行管理,这样也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数字主权。

钱包地址和域名算 DID 吗?

不同 DID 之间有什么优劣势?


Next

钱包地址和 DID 是有一定的关联性,或者说是目前现阶段很强烈的关联性。


如果有更多的场景,比如除了能绑定你的地址以外,是不是我们能解析你的更多的信息,比如说你的 NFT,你的社交的信息,或是不是能像 QQ 空间一样可以装扮自己的空间,这个是我们想给 DID 系统赋能的一些做法。


然后同时我们也觉得市场上的有一些类似 bug 的存在,比如说大家都是44位数,结果另外一家是拉丁字符,就非常的离谱了,对吧?所以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优化的空间,大家都在尝试。我也非常看好友商们,大家做得非常好,这个市场非常早期,觉得都可以持续再迭代的。


West.bit

钱包地址,它是 DID 这个成长过程当中最基础的一个表现形式。


问题:


  • 有的数据本身太复杂,比如钱包地址,不可被记忆,这会影响人们的身份认证


  • 随着生态的扩张,在多链环境下,目前的DID更加分散,而人们倾向于有一个统一的身份


DID 有极大前景,DID 有极大概率是所有人进入 Web3 的入口。


余冬良

钱包地址和域名都算 DID,但是希望能增强链上能力(比如支付交易)。


我们觉得 DID 要具有一些扩展性,比如说链上的身份它不能光是一个微信,他应该是微信加上微信支付,对吧?或者说是一个淘宝账号加上一个的一一个支付宝这样的一种能力。对,这是我们对 DID 的一个展望。


Alice

看了蛮多 DID 的产品的,我觉得主要会看两个点:


  • 这个团队或者是这个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流量,然后去形成网络效应,这是 first step。


  • 能否产生一些新的用户数据,比如自己的生态,像是 Lens Protocol、内容分发等。同时也要关注是否有足够强的应用场景,来增强用户粘性。

如何评价 DID

和用户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


West.bit

Web3 数据就像一个透明的盒子,这个盒子里面其实可以装任何的数据,不光是你的 Web3 的数据,还有你的 Web2 的数据。但是这个盒子只有用户私钥能管理。


DID 上的行为分为主动行为和被动行为:


  • 主动行为:用户主动公开给大家看,用户自己的选择。它表达的就是它的一个工具属性,DID 作为一个数据容器的工具属性也很重要,用户去使用它的时候,一定要具备这样的一些防范隐私的意识,这是很重要的。

  • 被动行为:被三方应用持有数据。这里面有可能产生数据泄露,但是它的泄漏的源头或者隐私安全还是来源于比如说今天人们主动去表明自己的身份?你是不是真的在你的现实世界的这些社交媒体的隐私信息里面去做关联,这个很重要。


解决思路(长期视角):


  • 用户自身注意防范

  • 工具方加强技术保护,拒绝盗用

  • 聚合数据方也要注重保护用户


Alice

用户意愿很重要。在数据调用这个层面一定要首先要获得用户的许可,然后授权签名。


Web3 的话,其实没有那么多人会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数据上传到同一个地方,因为很可能会有跟现实关联,有被暴露的风险。


链上的数据隔离是很好的,案例:Polygon的ZK ID(用零知证明完成KYC)


Jason

DID 研究需要确定的两个问题:


  • 你是谁:别人通过数据对你下判断(希望尽可能多的全面的掌握数据)


  • 我是谁:我愿意展现的数据(会隐藏,也会展现)


如果一个 DID 相关产品,如果想看隐私相关的一些问题的话,需要先定义一下这个产品想解决是你是谁还是我是谁的问题。

SBT 对于 DID 的价值是什么?

是否会成为主流的凭证形式?


余冬良

更想关注 SBT 的逻辑和技术:


  • 存储板块:数据存到链上的,还是说是存到这个IPFS或者是自己的服务器上,因为这决定了后面SBT的未来是否有可组合跟可编程的能力。


  • 拓展交互:SBT有很多标准的接口,那么你在未来的应用场景当中,也能会需要去做一些接口的拓展的,那么在这些方面在设计的时候会考虑到。并且SBT是否可以去访问一些协议,这些协议又是怎么去架构的


Jason

因为 SBT 不可磨灭,所以用户会更谨慎。


Vitae 3 是为了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所以在项目之后也会有退回解绑的考量。


SBT 我觉得它和 DID 的关系也并不是一个必经的路径,如果没有 SBT 也不代表说某一个产品它是它是一个不完善的 DID,但 SBT 我觉得可能对于一个用户的身份是一种更加强的属性,然后它是一个加强的关系,但并不一定是一个必然的关系。


West.bit

DID 本身可以被转移,.bit 作为一个这种具备唯一标识身份的这种 DID 产品,它是可被转移的,本质上说,它其实是用一项用户资产的角度去表征自己的。


从社交看:SBT 可能应该去关联 DID 的,或者是嫁接到 DID 层面上去,它加持了 DID 的某一种属性,比如这种荣誉属性和社交展示的能力。

DID 未来有哪些落地的应用场景?


Next

根据我们的目前自己的遇到的需求来定。


期待金融场景:信用借贷需要很多的链上数据,很多的链下数据,都可以通过 DID 展现。


余冬良

原生资产跟一些原生应用:


  • 智能合约的互操作(Lens Protocol)

  • 可编程账号

  • 链上数据仓库

DID 赋能:


  • 链上形成共识,链下拓展

  • DAO 的治理实践


Jason

Web3 的核心贡献者仍然用 Web2 的流程来进行求职和认证,DID 可以用 Web3 的方式来进行身份证明。


Alice

信用借贷是大的方向


求职是比较长远的方向


Tokenomic 比较复杂,所以需要用户分级,这时需要 DID 进行用户分级。


West

趋势角度:


前景巨大,目前用户还比较少,需要拓展和推广。


DID 的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通过 DAO 推广,可以与 Web2 联动


  • 第二阶段:发掘 DID 本身产品价值,比如连接性:类似于 QQ 微信,通过 DID 无缝过渡到别的产品。


  • 第三阶段:将 Web2 和 Web3 进行强链接,形成通用型标准

观众提问:如何去把 DID 从纯粹的金融圈绕出来,回到让大规模用户去使用 DID ?


Alice

既然要破圈,那就一定要找到刚需的应用场景。


衣食住行:这是最根本的,打入服务场景,为自己的会员针对实体经济赋能。尤其是大品牌结合 DID 做营销。


轻量型切入点,比如社交属性:(案例) 有一个社交产品叫即刻,在即刻里面就做了一个集成,只要识别你的用户名,绑定了你的账户,就可以在你的个人的主页下面拉出一个NFT的橱窗,这其实就是你的Web3资产。


  • 即刻他还做了一个拓展,可以看到跟你持有相同 NFT 的用户的社交关系属性是什么,但是他就做到这里的浅尝辄止了。


  • 假如说 discord,在应用场景里面其实有天然的DID的切入的话,是不是也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就能把极大规模的一些用户就直接自然的转化和代入进来?


目前 DID 的行业的影响力,当下的用户和以及它的生态的应用的场景还不够,说白了虽然传得很热,但是它的量级还是太小了,可能等他当他真的有千万级的时候,我觉得有可能是能撼动这些更具备更大影响力的 Web2 和 Web3 的一些产品,这是我觉得是最值得去探索的一些场景。





Buidler Space 是一档围绕行业热点事件、前沿技术、优质赛道、潜在机会等话题打造的 builder 对话栏目,旨在凝聚一批 Web3 优质 Builder,通过观点输出和思想碰撞来沉淀认知及引发思考。Space 合作欢迎联系 Julie ( WeChat: yuxiaodao777 )




期回顾


Buidler DAO:解析即将过审的多权限 NFT 管理协议 EIP-5496


Buidler DAO 蝗虫精选(19):Web3运营与增长的必读文章


Buidler DAO 大咖夜谈:隐私,是下一个叙事点吗?


Buidler DAO 翻译:Polygon 跨链桥上无人认领的百万美元

 Buidler DAO 


MOVE OVER HODL, 

IT'S TIME TO BUIDL!


Buidler DAO 聚集投研、技术、运营等领域的 Web3 实干家,以 DAO 的方式组织内容输出和产品实践,建立 Web3 人才网络和项目加速器;以自身实践打造 SocialDAO 治理范式和 DAO Tools 解决方案。


五大公会共同协作:孵化、技术公会整合资源加速内外项目,构建产品生态;投研、教育公会输出深度研报、课程、播客等原创内容,建立行业影响力;运营公会塑造治理体系、文化氛围与合作生态,驱动社区增长与迭代。


官方链接:https://link3.to/buidlerdao

深度参与:https://tally.so/r/wA7Ll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