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一聊彩礼问题

圆周率 Fragment ary 2020-09-08
 


「Fragment ary」2019年第7篇

  文 / 圆周率

  编辑 /  镜 Icoxlluo@gmail.com

  全文约1237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最近看到了很多因为房子、车子和彩礼问题闹掰的恋人和家庭,每一段不愉快背后都有着对家庭财力和欲望之间不匹配的无奈。天价的彩礼和房产也使很多家庭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陷入负债的困境。由于这是每个妹子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我不得不对这一社会现象做出思考。


彩礼是怎么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个现象背后的社会基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在小农社会里,土地和劳动力是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婚丧嫁娶本质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力变化过程。


对小农家庭来说,孩子出生的头几年是净投入的阶段: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蹒跚学步的幼年,他们无力自给自足也无法对抗自然伤害,全家人都在用自己的劳动剩余养活这个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孩子们开始有能力干一些诸如扫地、洗碗、放牛放鸭之类的事情,逐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家庭劳动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男孩子由于体力越来越强,在耕作中将发挥巨大作用;女孩子由于生活技能的熟练,也逐渐成为家庭的重要劳动力。此时,结婚实际上增加了男方家庭的劳动力, 而女方从出嫁开始创造的一切价值都归于男方,对其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彩礼的出现就是对这种损失的补偿。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很多地区把嫁女儿称作“给”,娶媳妇称作“要媳妇”、“讨媳妇”,这两个称呼表达了人们对婚姻造成的实质劳动力转移的默认。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西方社会没有彩礼,因为他们不是小农经济。


与彩礼相随的还有嫁妆,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分家。独生子女们对这个概念可能没有什么体会。计划生育以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至少两个孩子,按照农村的习俗,孩子结婚以后必须要分家。分家以分田地为主,负责照顾老人起居的儿子能分到较多的地,其他的兄弟平均分配田产并从家庭里独立出去。独立出来的年轻夫妻会带着嫁妆和分到的田产开始自己的小日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嫁妆是女方对两口子成立小家庭的一种支持,这也意味着女方在出嫁后依然对原有的家庭有着某种责任。


从彩礼和嫁妆的源流来看当今天价彩礼和婚礼的铺张浪费问题,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女方将家庭补贴性质的彩礼当成了一夜暴富的机会,而男女比例的失调给了女性这种“底气”。从建国到现在,在城市化的滚滚车轮下,很多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财产关系也在改变。子女从出生到接受教育结束,一直是家庭净投入的阶段,没有承担实质性的产出,而完成教育以后基本上是独立出来自给自足,结婚以后更不可能跟原有的家庭混合财产,所以结婚对双方家庭劳动力的影响一般来说是等价的。此时的嫁妆、彩礼和房产应该作为双方家庭对子女的一种自愿性支持,这种支持应该遵守量力而行的原则。


我在这里说彩礼,不是单纯地指责女性,很多男性家庭在结婚支出的问题上也显得无比抠门。年轻人组建新的家庭的初衷不是买卖,而共同给孩子们提供原始积累是父母应该达成的共识。还是那句话:量力而行。


PS:

说句题外话。某楼主那张大大小小红包的清单和10辆奔驰(1500元每辆)的车队费用让我看着都心疼。楼主家境一般,娶个媳妇儿都哭了啧啧啧。


2019/06/28 ④


编者按:婚姻、阶级与爱情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茨威格

这可以引申出一个社会现象:这个社会中,对女性的自然价值评判仍然大于社会价值。其又解释另一个社会现象:为什么女性会更多地选择“上迁婚”——即在选择配偶时,倾向于寻找社会价值优于自己的男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上升通道狭窄,而婚姻就成为了许多女性最重要的阶级晋升手段。


在普遍的“上迁婚”社会中,婚姻市场的集中表现为底层男性间的竞争与上层女性间的竞争。在底层男性中,最缺少竞争力的男性被淘汰出局,成为婚姻挤压的牺牲品,诸如买越南新娘这种现象就源于此。但这并不代表着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对提高:在上层女性中,其竞争直接表现为自然价值的竞争,因此我们会看到女性对于自己身材外貌的要求远高于男性……


总而言之,即是在男权社会,婚姻是一次女性的自然价值与男性的社会价值的交换。考虑到国家社会对女性生育成本补偿不够,主要靠家庭,也就是男性提供一定超额收入,这是对女性生育成本的补偿。而也有很多女性走到了社会阶层的上部,她们已经不需要依附于男性的地位、财产,就能保证自己获得较优越的生活,对于她们,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然价值的配偶都不需要了。


最终,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阶级分明的男权社会中,整个社会的获益阶层是这样的:上层男性>上层女性>底层女性>底层男性。所以说”男权社会“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根本的还是这个阶级分明的金字塔体系,女性的解放永远是和全人类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


此外,还得感谢当年的”土改“和”破四旧“,彻彻底底把封建土壤砸的粉碎,要没有彻底的土改,中国就是个大号的印度,别谈什么女性权益,就是连一夫一妻制这种现代文明标准的制度,民国那群老爷还没能力弄呢。在60年代时,我国大学男女比例一比一,至今在东亚三国中,中国适龄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最高。诚然,我国在那个特殊时代中,诸如”妇女能顶半边天“、”不爱红妆爱武装“,确实忽视了男女性别差异,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是几千年的封建大山能在短短几年内铲的一干二净绝对是功德无量。

注:以上为现象描述,不代表个人观点(正视)

PS:当然我个人是支持平权的:)

PSS:而平权是怎么个平权,思政课上有讲我就不提了。


另外,在男女婚姻中,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爱情的因素。单纯的把“配得上”、“配不上”拎出来翻来覆去的说,忽略了“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而单纯的把男男女女们进行物化的考量(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相貌身材)。一个人为什么会爱上另一个人,心理学的解释是一种“恋爱拼图”的契合,文艺点说就是这把钥匙正好能打开你心里的那个锁。在这其中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并不占据决定性因素,而两个人的人格、性格,大脑中的多巴胺成为了伟大爱情最主要的造就者。

 

然而现实就是这样,相当多的男男女女直接跳过“爱情”这一环节就直奔“亲情”这一层面(所以我认为相亲是反人道的……)。虽说认为婚姻的普遍基础是爱情也确实理想化了一些,但是不容忽视爱情这一种伟大力量确实普遍存在并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选择。至于“爱上”的那个人“配不配得上”你,这个标准就更复杂了,这要考量你脑中的多巴胺和电流了。就比如幽默风趣在你的恋爱拼图里占多少比重,六块腹肌占多少比重,多喝热水占多少比重,因人而异。

 

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意思是对方可能并不是很美,并不是很有钱,并不是很迷人,并不是很有魅力,但是我就是爱Ta。心理学家John Welwood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内心里曾经坚硬冰封的地方,都变得柔软。无条件的爱,就是当我们爱一个人,我们爱的是这个人的本来样子(本质) (Davenport, 2013),或者说,我们的爱Ta,只因为Ta是Ta。(摘自赵皓阳《生而贫穷》)

PS:当然单身狗不配谈论爱情(远目)。


圆周率

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

以往精选:

【发刊词】聚沙成塔

熊孩子是如何炼成的

披着羊皮的狼

聊聊游戏

阅读推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