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以冲突,让世界经济遭殃的中东“局中局”

Eric 汤山老王 2024-01-14

巴以双方的恩怨从一开始就只是大国政治博弈下的产物,他们可以说是一对错误的双胞胎诞生在了错误的地方。

苏联在承认以色列建国的决议中投了赞成票,然而转头向中东国家提供武器装备,煽动他们向以色列发起进攻,从而顺利向中东投射自身的影响力。

另一边的美国在承认建立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上也投下了赞成票,成功激化地缘矛盾,并且给中东产油国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危机感,最终迫使沙特同意让石油和美元彻底绑定,一举延续了美国的国际金融霸权地位。

而几次中东战争则更是所谓的阿拉伯兄弟们打着支援巴勒斯坦的幌子试图瓜分巴勒斯坦的政治算盘。

1959年埃及就企图单方面吞并加沙,而约旦更是直白,在和以色列议和之后直接瓜分走了巴勒斯坦位于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同时将东耶路撒冷并入了自家版图。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所有冲突的根源不过是大国政治手腕的延续罢了,而这一次的冲突极有可能又是一次主使隐藏在幕后遥控操作的局中局,甚至连美国这个在中东天天玩鹰的人也被这只鹰罕见地啄到了自己的眼睛。

把时间推回到一百年前,1916年,英国为了给当时中东统治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腹地插上一刀,煽动阿拉伯民族大起义,并且承诺事成之后恢复阿拉伯帝国历史上的荣耀。

但是奥斯曼战败后,英国却食言了,它联合法国一起瓜分了中东,并且控制住了巴勒斯坦地区,为的就是可以向耶路撒冷这个三教圣地长期施加来自英国的影响力,而这个时候距离诞生出巴勒斯坦这个国家还有相当漫长的时间,同样的,巴勒斯坦未来的死对头以色列那时也还并不存在。

在最开始,这片土地属于阿拉伯人,犹太人口只占据巴勒斯坦地区总人口的3%,但是随着纳粹德国对于犹太人的驱逐和迫害,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以耶路撒冷为轴心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

到了二战前夕,犹太人口占比已经快速上升到了五分之一的水平,曾经的和睦相处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接近沸腾的对抗情绪。再加上当时欧洲大陆普遍歧视犹太人,英国也不例外,管理政策极大地向阿拉伯人倾斜,被冷落的犹太人把所有的仇恨放在了英国人身上,尽管英国人之前以极为宽松的政策收容了大批逃难的犹太人。

从此,犹太人开始用暴力手段回击英国当局,1930年后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开始频繁策划暴力袭击活动,暗杀、自杀式袭击和绑架等等这些手段犹太人全给英国人招呼上了。

1946年7月,犹太人的“叛逆”达到了顶峰,他们把700多磅的TNT炸药送进了大卫王酒店,最终酿成了91人死亡的惨剧,而正是这场惨剧让英国决定退出这个是非之地。

1948年5月,冷战刚刚开始一年,英国毫无预兆的宣布结束对于巴勒斯坦地区的管辖,但是素有“搅屎棍”之称的英国,从殖民地退出从来不会老老实实地走,一定会耍些花招,埋一些雷。

就像离开香港之前英国突然把任命制改成民选制,并且给香港法院任命英国白人为终身大法官等等,这些手段直到今天一定程度上还在困扰着我们。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也不例外,它走的时候并没有把这片土地交给任何一个国家,而是借由联合国之手,像印巴分治一样,硬生生按照民族划分出两个新的主权国家,一个是犹太国也就是现在的以色列,另一个是阿拉伯国家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

从两个民族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毕竟巴勒斯坦这片土地的旧主人奥斯曼早已经灰飞烟灭,这片无主之地你可以说过去是属于阿拉伯人的,但是真要追溯起来,在阿拉伯人占领这里之前还真是犹太人的祖先最早定居在这里。

不过周边的其他阿拉伯国家其实根本不在意这些,它们想的都在如何瓜分这块二战后的无主之地并且收复圣地耶路撒冷。结果看到联合国决议之后彻底傻眼,不仅谁都没有有分到羹,反而是这块被阿拉伯人占领了1400年的圣地莫名其妙地被犹太人拿去复国了。

这下阿拉伯世界炸了锅,于是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不到24小时后,阿拉伯国家迅速组成军事同盟,开始围攻以色列。而阿拉伯国家敢于叫板西方国家的底气来自于苏联的全面援助。

或者说,苏联早就有意发动这场代理人战争,不然苏联所需要做的只是在联合国决议投票环节投出简单的一张否决票,就可以叫停整个以色列建国的蓝图,但是苏联投了赞成票,苏联需要中东的冲突,因为一个和平的中东,苏联便很难名正言顺地对中东施加自身的影响力。

于是拿到成建制的苏式装备的阿拉伯人士气如虹,差点把以色列国防军推进海里,但是就在最后关头,美国人看不下去了,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便说出了那句名言——“给我把所有能飞的玩意儿全都送去以色列”。

随着美国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之后以色列平均每天接收到的军事物资高达8000多吨,而这确实吓到了匆忙联盟的阿拉伯联军,于是在眼看就要全灭以色列军队的关键时刻,阿拉伯联军决定议和,这可能是阿拉伯国家在近代做的最让他们后悔的决定,因为这样的机会再也看不到了,后来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一次中东战争”。

在之后又陆续和以色列爆发了第二三次中东战争,但是不仅没有获得成果反而是被以色列反推回大本营,中东各国甚至被迫割地议和,巴勒斯坦在这个过程中连续失去大量土地,阿拉伯国家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

于是时间来到50年前的1973年10月6日,当天以色列全国上下因为赎罪日而休假,甚至连政府部门都必须关门。而就在这个时候,上百架埃及的战斗机飞越了苏伊士运河向以色列扑来,在它们的后面紧跟着10万名步兵以及1300多辆坦克外加2000门火炮。这掀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序幕,欧洲、中东、美国和苏联几乎全部参与其中,差一点把人类拖进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而这次战争不仅从地缘上影响了中东的势力分布,最重要的是,它彻底的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正是这场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石油禁运,后称“第一次石油危机”。

历史上的原油价格其实非常低,直到1973年1月,每桶原油只有2.95美元,那个时期的产油国比如说沙特,根本不像今天看到的这么土豪,也就是个勉强维生的沙漠穷国而已。

但是随着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中东产油国OPEC组织决定第一次挥起手中石油价格的大棒,来敲打不断对以色列施以援手的西方国家们。

战争开始后的第十天,OPEC决定提高石油价格,随后宣布石油减产,并且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当时美国还没有发现页岩油,整个西方社会超过80%的原油需求都是依赖中东的出口。

当月月底,OPEC主席表示自从1971年美元和黄金脱钩之后,石油的价格被不公平的低估了,OPEC成员认为石油价格应该以黄金价格为基准,美元既然贬值了4倍,那么石油价格就理应涨价4倍来抵消通胀,于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原油价格应声而起,从2.95美元涨到了12美元,随后因为石油禁运导致的供需失衡,石油价格一飞冲天一度达到了40美元的天价。

而这一下子就踩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动脉,美国工业产值随即大幅下降,并最终引发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滞胀。

与此同时,人们见证了中东产油国的崛起,1971年财政收入仅仅14亿美元的沙特,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财政收入飙升到1000亿美元的水平,可以说是从头到尾流血最多的巴勒斯坦人给沙特打出了一片光明的未来。

同时获得巨大收益的还有苏联,由于苏联本身就是主要产油国,更重要的是苏联并不是OPEC中的一员,不受禁运限制,抢占了大量的出口份额,1973年石油禁运开始的当年,苏联石油销售收入就增加了6亿美元,比起1972年翻了一倍,到了1974年,石油销售收入又在1973年的基础上翻了一倍,可以说借助于油价的暴涨,苏联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国内经济空前繁荣,甚至连美国的基辛格博士在出访完苏联之后都对美国的未来感到相当悲观。

而起初没有在中东战争中没有占到任何偏移的美国另辟蹊径,在滞胀剧痛中认识到了工业社会对于石油的刚性需求,并且这种刚需将长期存在,于是在1971年被迫和黄金脱钩的美元在经历了3年极为混乱的“无锚定价”时期后,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绑定对象。

美国一方面源源不断的给以色列输出武器,使得弹丸之地的以色列在中东大杀四方,甚至一度打到了埃及首都开罗的大门口。

高级的武器搭配以色列人狂热的复国心态,这让刚刚过起好日子的沙特有点害怕了,于是在大力鼓吹石油禁运1年后的1974年8月,沙特背着所有阿拉伯兄弟和美国秘密签署了大名鼎鼎的《不可动摇协议》,主要内容就是美国向沙特提供军事安全保障,作为交换,沙特需要承诺将美元作为石油出口贸易的唯一计价和结算货币,并承诺将石油收入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和武器。

通过这样的协议,美元延续了世界范围内的循环并最终回到美国,于是支持美元债务扩张的任督二脉就彻底被打通了,甚至比过去的金本位美元更加好用、便捷和有效,因为长期来说,金价不好控制,油价因为局部战争等供给原因波动更大,更容易被操纵和拿捏。

虽说沙特最后交了投名状,但是因为长达一年的石油禁运以及OPEC主动加价,石油价格再也回不去到过去2-3美元的低价水平了。而更大的问题是,1970-1973初的这三年里西方国家经济活动空前繁荣,为了抑制通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采取了货币紧缩政策,它们的货币供应增长年率从1972年的14%降到1973年底的8%;短期利率从1972年初的4%上升到1973年中期的10%。

其实这一套通胀降温组合拳在1973年年中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半年后当高昂的石油价格传导进发达国家生产循环里之后,轻而易举就把美联储等西方国家央行所有的努力都打回了原形。

1974年春天,美国本来已经趋于温和的通胀迅速恶化,狂飙到了15%。受到通胀和成本双双上升的影响,国际贸易总量在1974和1975两年里连续录得超过13%的负增长,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公司和政府负债规模连创新高,劳工成批被裁,个体破产更是不计其数,最终酿成了一种威力巨大且独特的经济危机——石油危机。

今天的情况和上世纪七十年代太过相似。

同样都是经历了3年的资本繁荣期,欧美股市从2020年年中的绝地大反弹到今年刚好3年;同样是由于资本过热导致美联储在紧缩银根的同时大幅加息;同样是通胀稍有企稳之后产油国连续出现黑天鹅事件,先是俄乌开战导致原油出口被制裁,紧接着是OPEC联合减产用来提高油价,再到这次的巴以冲突,国际投资人的神经瞬间就绷紧了,所有人都担心这会变成又一次的石油危机,并最终反馈在美国粘性极强的通胀数据里,最终逼得美联储继续强硬加息。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70年代的大滞胀重演就不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虽说巴以两国本身都不是产油国,理论上对国际油价造不成影响,但是中东的问题复杂就复杂在,谁也说不准未来会不会陆续有中东其他国家跳出来用这个事情作为借口,在石油供应量和价格上做文章。毕竟,哈马斯在沉寂许久之后突然在一个被四面围困的加沙孤岛上搞来了近万枚火箭弹以及大量可以投弹的无人机,背后没有国家级别的力量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此次冲突爆发之初,哈马斯发言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行动得到了伊朗的“直接支持”。这个发言被伊朗官方坚决否认,但是美国国防部立即就开始展开调查,而这很有可能让伊朗和美国刚刚看到曙光的蜜月合作直接夭折。

要知道,为了应对高企的国内通胀,美国在过去一年里一直紧盯国际油价,但是受到俄乌战争的影响,油价的下降空间很有限,眼看大选要到了,美国拜登政府为了把油价打下来不断的释放战略储备原油,到了现在美国原油储备已经跌到了历史最低位,从而不得不开始停止投放,转而被迫和市场竞争,成为原油采购方以补充战略储备。

为了把油价维持在相对的低位,美国一方面快速放开本土采炼环节,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快速促成和伊朗之间的和解,把伊朗从石油出口制裁的名单里去掉,好让伊朗在美国无法继续投放储备原油的空窗期里,成为向国际市场提供额外原油供应的接班人。

随着哈马斯发言人的“爆料”,伊朗短时间里就是黄泥巴掉在裤裆,根本说不清楚。而美国国会里一向不缺乏厌恶伊朗的保守派,他们为了选票一定会公开给拜登政府施压要求彻查伊朗,并且暂停解禁对伊朗的制裁。

而伊朗也很尴尬,为了应对国内的激进派,伊朗总统和高层也不敢把自己洗得太干净,那样显得太亲西方,不仅对于他们国内执政不利,对于伊朗自身一直谋求的阿拉伯地区什叶派之弧的领导地位更是一种打击,所以在否认直接支持哈马斯之后伊朗总统做了补充说明,表示如果哈马斯需要帮助伊朗也会适当提供一些。

这个讲话一出,原油价格立马冲高,因为投资机构就意识到伊朗短时间里洗不干净了,解除伊朗原油的出口制裁可能又要变得遥遥无期。

本次的巴以冲突,更像是一个蓄谋已久的局中局,做局的人胃口之大,不仅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朗和沙特玩弄于股掌之上,甚至把美国在中东的整体布局也给搅乱,美国一心想促成的沙特以色列建交面临巨大变数,和伊朗的解禁谈判也被迫搁置,而这些都是美国过去三年中拜登政府最主要的政治成就。

不过虽然美国吃了哑巴亏,但是我们要清楚敌人的敌人有时候并不是朋友,这场冲突对于中国而言同样并不是什么好事,通胀压力之下,美联储或许只有加息一条路了,中国眼下正处在刺激经济、拯救楼市的关键环节,中美息差继续扩大,会让我们的宽松政策束手束脚。

中东各国这些木偶在随着幕后强权提线而起舞的时候,脚下踩的便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三代老百姓的血与肉。

当我们回看历史会发现,当年施展手腕的帝国们大都早已瓦解,但是它们所留下的零和游戏还在不断吸引着新的做局者,仿佛要把这场没有尽头的杀戮永远进行下去。


END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巴以冲突,让世界经济遭殃的中东“局中局”

Eric 汤山老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