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连超预期,为何经济学家预测被打脸?
美国经济的“奇观”
最近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次破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一个持续飙升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大家还记得当2019年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首次倒挂时的场景吗?那时媒体纷纷表示“一场严重的衰退即将到来”。
当时很多分析是基于之前的数据或者是经验,根据之前倒挂后出现衰退的概率得出危机即将到来的经验推论。
亦或是站在去年2022的角度,大家还记得当时有多少的分析指出,美国2023即将出现危机的结论吗?
大家在2019年预测的2020年美国衰退,没有来临!
2022年预测的2023年美国衰退目前来看依然不可能发生!
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经验式的推论频频出错。就连华尔街的经济学家也表示美国2023年的经济情况让人着实摸不着头脑。
很多新闻媒体都远远低估了美国的实力,有些出于哗众取宠,有些出于跟风分析。美联储的两大任务中,一个是保就业,一个是稳物价。今年以来美联储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同时实现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济学中有一个模型,叫做菲利浦斯曲线(Philips Curve),相信了解过经济学的朋友门一定听说过,这个曲线描述了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不可兼得的难题。
保就业还是保通胀?飞利浦曲线告诉我们两者之只能取其一,沿着曲线的移动,要么选择高通胀,低失业率;要么选择低通胀,高失业率,经济学告诉我们这两者只能取其一。
同时,这条曲线也是目前很多央行在制定决策时参考的重要模型之一。
菲利普斯曲线的失灵
通胀和就业的逻辑关系简单来讲我们可以将通胀作为自变量,将失业率看作因变量。
通胀水平升高了,推升平均工资水平,工资上涨了,刺激了需求,创造了更多工作岗位,最终导致失业率的下降。
不过根据美国货币学家弗里德曼的观点,如果政府长期采用人为调控的方式干预市场,包括频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那么市场机制就会失去原有的效力,造成飞利浦斯曲线形态的改变。
如果发生了高通胀高失业率的情况,经济就进入了最可怕的“滞涨”阶段,那时货币政策将不再起作用,人们将对“刺激”产生麻木。
从今年8月公布的美国劳工部非农数据来看,美国目前的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而且美国6月以来CPI的显著下滑似乎证明了,低失业率和低通胀同时存在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目前还保持着G7国家中最低的通胀水平。
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曾发生过高通胀和高失业率的情况。70年代的石油危机推升了油价,造成了美国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再加上那时的美国本身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内生动力不足,频频“放水”也无法刺激需求,叠加“外生性”通胀造成了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导致货币政策的失灵。
但目前来看,美国正在相反的方向,低失业率和低通胀并驾齐驱。如何合理的解释这一现象?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过货币政策失灵后应该如何去调整政策工具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办法,并引用过IS-LM模型进行解释。
当频繁的”放水“也无法给已经免疫药效的经济增强活力时,扩大财政政策似乎救成了有效的救命稻草。这两年美国经济的强势复苏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件事。
2020年疫情肆虐,拜登政府放过水不假,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2021年拜登政府1月在威尔明顿公布的1.9万亿“纾困”法案以及随后3月在匹兹堡出台的2万亿“撒钱”计划对经济的提振效果。
我们先来看当时1.9万亿花在了哪里,其中包括向大多数美国人直接支付1400美元,向美国企业和社区提供直接性的帮助。
随后的2万亿被官媒称作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弹性、最具创新性的经济”计划,并带来了数百万个高新岗位,实质性的解决了失业率问题。
所以美国的财政刺激,最重要的点在于“直接”二字上,包括直接对美国人以及直接对美国企业的帮助。
我们上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过中国出口减少的问题,并且我们列举了美国进口需求的疲弱,这其实也是一种数据陷阱。我们通过数据可以判断出中国出口的下降可能是与美国进口需求的下滑有关这句话不假。
但我们回过头来思考,美国的进口需求为什么下滑?难道真的是因为美国经济的衰退造成的吗?
这和目前美国强劲的经济形势看起来格格不入,回溯美国这两年的刺激计划,从特朗普时代开始,美国为了“内需”就已经开始了悄然实施了把布局在海外的产业链搬回美国的计划。
还记得特朗普曾说过,发展中国家已经占了他们太多的便宜,太多的工作岗位给了发展中国家,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见证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发展也依赖全球化的红利。
但现在这个过程正开始逐渐反转,逆全球化的趋势似乎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到2030年,大约85%的美国制造业将回流到美国本土,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工作将会从发展中国家回流到美国本土。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美国进口需求的下滑和我国出口的持续转弱了。美国依靠着政府史无前例的拯救计划将之前大部分留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搬回美国本土,刺激了本土经济。作为代价,依靠低端制造业踏上发展红利的国家将会重回困境。
经济学家温铁军曾经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同样是刺激政策,美国刺激的是消费,而中国刺激的是投资,这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而我们目前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有效需求的不足,美国通过刺激政策可以将产业链重新拉回到国内;也可以直接
采用美国化的转移支付的方式直接刺激个人或企业的消费,让有效需求得到实质性改善。
而我们存在的问题可能正如温铁军教授说的一样,
我们刺激的是投资,而美国刺激的直接是需求。
我们如果想要让政策有效,必然需要让投资顺利传导到需求端,打通之间的传导障碍。
我们的刺激计划能否有效的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这是问题的核心。我们的货币政策由于信贷需求的低迷,导致信用传导机制不畅通,是近几年来老生常谈的问题。
但是由于企业营收能力降低导致的居民收入下滑,造成减税降费等财政刺激的作用效果降低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此外,项目开工的进展受阻也是导致专向债刺激效果不佳的一大制约因素。
这些都是因为财政政策传导到了企业或地方后就受到阻碍而不能顺利到达居民从而形成有效消费需求的根本因素。
换句话说,
财政确实刺激了,但无论是减税降费还是专项债都只到了中间层,真正有没有到达C端还需要打上问号。
举个例子,国家对企业的减税降赋,虽然对企业是利好,但是企业由于常年无法盈利,减税的效果还需要时间等待企业盈利迎来拐点后才能真正变成居民工资的增长,而这一步是需要大量时间的。
这时很多人会问,如果钱发到企业不行的话,直接效仿美国把钱发到居民口袋呢?
中美两国天生存在的文化差异,让本来的对需求直接的刺激效果大打折扣。西方人喜欢花钱,东方人喜欢存钱。存款的行为本质上还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代偿,而不确定性的本质恐怕又要回到老生常谈的那些民生问题了。
我们生活在“噪杂”的信息化时代,无效的信息会蒙蔽我们的眼睛。美国衰退论,美国危机论在这几年被媒体渲染的不免有些夸夸其谈。
从美国2019年第一次国债倒挂已经过去四年多,我们每一年都在媒体的“洗脑”下期待着美国的衰退及“灭亡”。但时间已逝,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济内生动力强劲,劳动力市场火爆,通胀可控的美国。
《汉书》有云:“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意思就是不能轻敌,骄兵必败。我们的“媒体”在唱衰了美国4年的同时,是否真的认识到我们对手经济实力的内在韧性之强?
关羽因为大意轻敌失掉了荆州,败走麦城。曹操因为轻敌最终落了个火烧赤壁的下场。历史的镜子不断告诉我们要在稳中求胜,在错综交替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审时度势,不大意轻敌以求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