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10月PMI不及预期,说好的复苏呢?

均衡点A 汤山老王 2024-01-14

10月PMI不及预期

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10月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数据为49.5%,环比比上个月下降0.7%。更令人担心的是,从今年5月以来连续5个月PMI环比上涨的趋势被终结。9月曾短暂回到扩张区间的PMI指数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PMI虽然10月份依然维持在荣枯线以上的50.7%,但是环比上月下降了0.9%。中型企业PMI为48.7%,环比上月下降0.9%,小型企业环比上月下降0.1%,为47.9%。

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其实要远大于大型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尚且能够得到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与政府投资的帮助。但是中小型企业在大环境收缩的当下恐怕难以独善其身。

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型企业从今年4月份以来已经连续超过7个月低于荣枯线以下,处于收缩区内。

为什么今年一系列刺激政策相继出台后,我们经济的表现的仍然如此挣扎?


潜在原因

这次PMI数据出炉后,根据专家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今年10月黄金周的超长假期导致的工业“开工率”不足所致。

如果专家的“黄金周”论成立的话,理论上前几年我们在每个10月都会出现PMI环比下降的情况。

如上图所示,我们找到了2020年-2023年期间PMI的数据,直观上来看,我们确实发现了每年10月的PMI都出现了环比下降的情况,所以“黄金周”效应数据上是确实存在的。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今年我们非制造业的从业人数从今年2月以来一直低于荣枯线以下,也就是说我们的服务业目前来看恢复的也并不理想。

PMI从业人员统计的是在观察期间内在企业获得工资和报酬的人数。这个数据今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均下滑严重。

从上图可以看到,今年我们的服务业比制造业下滑幅度还要更大。也就是说,我们的餐饮,旅游等服务业其实比制造业的处境可能还要更难。这和专家们所谓的“黄金周”理论中宣称的“制造业不行,都去消费了”的观点显然相左。

更直观的是10月31日的A股表现,早盘9点半发布PMI数据后,外资对此数据的反应又是选择“用脚投票”,全天北向资金净流出47.53亿。

大家不要小看这每天流出的几十亿,在现在大部分时间成交量都不足万亿的市场情况下,北向流出的杀伤力极强,“北向”的态度代表着外资对当下经济状况的预期。

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自18年以来北向资金与指数的关系(蓝色线是上证指数,红色代表北向资金全年的净流入)。从2018-2021年这三年时间蓝色的指数呈现趋势上涨,而当北向“缩量”,指数往往也“萎靡不振”。

我们平时说的PPI,PMI衡量的是上游和中游的价格和需求情况。而CPI作为核心消费指数衡量的是下游消费情况,所以PPI,PMI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视作CPI的先行指标的,PMI在荣枯线以下有很大可能会影响接下来CPI的表现。

如果接下来CPI表现被拖累的话,我们之前所做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就显得多少有些力不胜任了。

我们自2021年底以来,已经累计降息四次,社融累计已经新增了58.38亿元的规模。持续的降息、信贷的放松似乎并没有让我们的经济有明显好转。

相比之下,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却走出了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三季度美国GDP增长4.9%,是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最快的增长幅度。

除此以外,衡量美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PMI双双上涨,均处于扩张区间。从22年开始的加息行动目前看来并未“遏制”住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

中美经济似乎正在渐行渐远,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到过美国经济复苏超预期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之前在疫情期间美国政府的连续两次超“万亿”规模的财政政策;二是,采用直接发钱给企业和个人的刺激方式。

而我们这两年虽然刺激了很多,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最近在和制造业的朋友交流中,发现我们的刺激的政策很难流入到中小型企业中。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文章开头的数据,我们的PMI只有大型国企处于荣枯线以上,而中小型企业都在50以下且出现了同比下滑现象。

打个比方,假如我们下放了5000亿的刺激政策。这5000亿有百分之90都被大型国企拿走了(当然是假设),但是作为经济支柱的中小微企业却没能享受到刺激政策带来的福利,导致刺激政策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这其中的原因想要展开细说就有很大的话题性了。记得前几年新能源赛道火热时的场景吗?一夜间,各种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些企业的确有的是为了获得资金上的支持;但大部分“老板”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多少想要趁着机会做些“骗补贴”的勾当。

比如当时让人瞠目结舌的南京金控,当时南京金控中标了一批8.5米纯电客车的采购订单。但在验收时,南京金控明知自己用的电池不符合《新能源汽车退工应用车型目录》的要求从而不能获得国家补贴,但还是私自将车上的电池铭牌换成了符合补贴政策的产品,上演了一出“偷梁换柱”的好戏,从而成功的“骗取”了国家3200万元的补贴资金。

正是因为之前类似的现象层出不穷,国家虽然在不断的出台刺激政策,但之前“骗补”的影响反而让需要获得资金扶持的中小微企业越来越难拿到补贴了。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刺激政策想要顺利流入社会,需要通过银行发放低息贷款的方式,通过“贷款-存款”的派生转换成真正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资金。

但是钱如果到了银行出现了“卡滞”,不能顺利流入到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那么刺激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之前在和中小微企业的朋友交流时发现,国家发放的低息贷款实际上并没有很好的流入到企业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核心问题在于银行的风控要求和借款人的资质不匹配,国企大型企业在这方面很容易达到标准,但中小企业想要贷款就成了难题。

比如,想要获得低息贷款就需要抵押物,而很多中小企业本身处于发展初期并没有符合条件的抵押物,造成了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资质矛盾。

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和我们的“放水”模式截然相反。我们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把钱放出去,而美国放的“水”在经过银行后不是借给民众和企业而是借给了政府。

政府通过直接给民众“撒钱”的方式将“水”注入到经济体系中,最后通过政府的税收还给银行。

总结下来就是:

美国的放水方式:银行→政府贷款→给企业民众发钱→投资消费出口

我们的放水方式:银行→企业、居民、政府贷款→消费投资出口

当然,如果我们采取直接发钱的方式,大概率也是行不通的。我们目前的储蓄率近几年节节攀升,我们的核心问题不是在于“发不发钱”,而是在于“花不花钱”!

即便采用美国的方式把钱发到居民账户里,可能到时候实际的刺激还不如目前的方式有效,很可能到时候发出去的钱又直接变成了居民的新增存款。

所以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内需”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我们PMI的下滑也和全球需求萎靡有关。

作为出口导向型的大国,我国制造业和出口高度挂钩,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今年以来我们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均出现了进口需求大幅下滑的情况。

其中类似于欧盟这样的经济体的进口需求下滑是实打实的由于自身经济问题造成的。但类似于美国这样的国家进口需求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自身制造业回流计划导致的。

以前很多放在新兴国家的产业链,美国为了增加自己本国的就业不惜花大成本将产业链搬回到国内,作为代价就是制造业大国的出口需求被美国本土产业链所替代,再叠加全球需求的下滑,我们的制造业自然前景堪忧。

现在我们都知道要通过“扩大”内需,“产业链升级”等方式去扭转当下的战局。但想彻底解决问题恐怕还是要先着眼于当下诸如“化债”这类更棘手的事情,毕竟转型之路也不是一天就能走完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10月PMI不及预期,说好的复苏呢?

均衡点A 汤山老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