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诞辰140周年:鲁迅先生啊,我跟你说啊
写在前面的ps:此文原作于2009年,不完全代表现在观点,仅供参考。曾在第一个公号发却发不出,在知乎却能发。当时在知乎写的ps是:“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他最触动我的话。秋,在其生,在其死;在其笔端,在其心头。他像秋,一半火,一半水;有丰收之悦,有衰朽之忧。
先生啊!很久没有看到与你有关的新闻了。偶有提起,大都是说有文化人、专家要把你赶出课本。你的知名度目前还蛮高,但很多人并没看过你几篇文章。历史条件制约了老一代人的文化水平,政治宣传和社会环境只是让他们简单地知道了你。而今看过你文章的人,多是中学时学过几篇,没多少认真学的,认真学的有不少又是不认同你的。虽然课本影响面很广,且能代代相传,但难得人心。本来单靠课本来传播你的思想就很单薄,现在课本也容不下你,看来人们的记忆也快容不下你了。
你是“为了忘X的X念”,而那些人是为了忘却的忘却;你“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那些人则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你的。他们舞着民意的幌子,动起了剔除的刀子。整天就折腾几本课本,原意相似,换了不同的说辞,就是课改。教科书是要改,要把那些观点和手法陈旧的课文删了,西方那些意识流基本不考,学生也难懂,不如把你的一些诗和那些近体诗放在一起比较学习,让学生知道你不仅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志,也有“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的义勇,还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胸怀。为何他们只针对你呢?
因为你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先锋和主将,他们恨你目光太利,骨头太硬,思想太猛,猛得让人狂热,热得太左。那个时代几乎打倒了中国所有文人,他们都成了臭老九,而你却被封为新的圣人。可这更应该让学生多看看你的文章,看看你被神化了多少。其二,他们用心不浅,明着改弦更张不好办,不如偷梁换柱、水滴石穿。他们深知如今课本的教条挡不住暗涌的思潮,就扮演西方过去的神父,向人们兜售灵魂的赎罪券。所以他们要湮没你文字的呐喊,扑灭你思想的火焰。
先生啊!可能你复活了也不会相信,你曾为之呕心沥血的年轻人,曾是最支持最敬爱你的年轻人,多已变成最漠视你,最烦你,甚至最讨厌你的人了。现在年轻人各自打着XX后的招牌,各自抢着登上自以为是世界中心的舞台。而你中国现代巨大的影响力,就被他们视为精神上的旧势力,于是要否定你,攻击你,显得反抗权威,争取思想独立,追求个性与自由。
有学生说,你写的太“高尚”,说你就会整天板着脸,说得这也悲哀那也黑暗,他们读着都累!是啊,当年没吃饱就G命,太累;现在基本能吃饱了,再G命也累。而你当年刻画的人物,批判的现实,他们越看越觉得你针对的是他们!还有的说,你写错字了还说是通假字,说你文章内容晦涩、艰深,卖弄思想。是啊,他们写的经常标题比文章还长,却总能几小时就读完几本小说。他们还惯用各种符号杂糅各种文字,再扭曲些词语,来表达更扭曲的心理。有些学生貌似愤青,实为二十一世纪版的阿Q。他们没那么厌恶你,因为他们懒得理你,甚至不知道你。网上通宵皆魔兽,街头纵欲非主流。他们抽烟比你还凶,他们比你更好斗,在学校、在家里、在窝里斗,在电脑前拍着键盘吼着麦克风,貌似集体主义地骂着那些骂了也白骂,却总让他们想骂的有关部门。当年你批判人的“奴性”,现在成了“任性”:情感复杂,精神空虚;情绪敏感,思想麻木;生活热闹,内心寂寞;性格固执,意志薄弱。
而你对小学生而言,更是个陌生的传说。现在有家电视台叫湖南卫视,就像你那时的百乐门,流行的前列线,男人的前lie腺。其中有档节目叫“天天向上”,有一期请来了参加建国60年大庆的小学生。主持人问一个女孩爱看什么节目,女孩答“说出你的故事”;主持人问:“主持人是谁?”女孩:“鲁……”(应该是陈鲁豫);主持人:“鲁什么?卤蛋、卤鸭?”女孩:“鲁迅”。全场雷倒,一片爆笑。
面对惨淡的现实,走在坎坷的世道,文人注定是一种可悲的生物。生前郁郁不得志,纵然死后大名人尽知,值?被人抬举未必是被人理解、为人善用,往往只是一个幌子,正如现在多少人为了多少目的,都捧着孔子、老子、庄子等各种子,捧着康德、马克思、尼采、某教员,乃至你。屈原的泪水沉入了江水,李白的才气化作了酒气,夏瑜的热血做成了华小栓的馒头。你也病死了,其实是战死。你生前已震撼了中国,你期待着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与人类最高的政治理想结合,然而……
仅看当代中国文学,八十年代还朦胧,后来就不断涌现各式人物,世人将他们与你相提并论。他们讽刺这个,批判那个,觉得噱头不够,就玩解构,其实只是恶搞一把。有的还学得你的“拿来主义”,西欧学点意识流,拉美拿些魔幻现实主义,然后拿着放大镜显微镜一个个毛孔、一个个细胞的描啊绘啊,实在描不下去了就“超越现实”,再“穿越时空”接着描。有些人更高境界,没钱赚还坚持创作只能在某些网站的某个旮旯才能找到的大作。宁静的文字已被喧嚣打破或埋没,诗歌、散文稍为人所知的,就像上榜的抒情歌,既抒不完,也抒完就完。
闹到现在,当代中国文学也没塑造几个有影响的正面形象,没有建立起一个能让国人汲取能量、抚慰心灵的精神家园。于是学界又开始“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重扶起那些被打倒、被遗弃的古玩。他们把古文用流行语翻译一遍,却能掀起一阵“国学热”。年轻人的感兴趣,也就记得“名言”几句。世风浮躁,都市喧嚣,暗淡了人心的光耀。
中国文化圈已经和中国一些食品一样,包装再漂亮,还是低劣的质量。食品有毒还得赔钱,文化荼毒怎么赔?而许多文化产品看似不是毒药,而是偆药。听不完的歌词,看不完的文字,玩弄千万种形式,只能表达一点荒唐的本质。罗大佑早已唱道:“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俏,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先生一路前行,一路求索,求索于疗救麻木的魂魄;先生一生风雨,一生执着,执着要打破黑暗的枷锁。先生如梅,傲立风雪;先生如灯,独照寒夜。你把傲骨与热血放在了历史的天平上,所有的虚伪和丑恶都失去了重量,而你也成为了中国的脊梁。但我并不希望中国再出现你这样的人物,因为你出现的时代是我们民族和文明最黑暗、最苦难的时代;我希望人们终能如你遗嘱所言,忘掉你——不是因为无知和癫狂,而是因为我们精神足够健康,无需思想的药物来救亡。而你的意义,已融入了我们的身体。
好了,好人是该好好休息了。当你闭上眼睛,却看到无限光明~
收藏的信销票,纪念鲁迅邮票中设计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