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识辜鸿铭:谁的心中有辫子?

前手关书 山僧独向山中老 2022-05-03

写在前面的ps:今天是孔子诞辰,也是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还是第一国际成立日。想来想去,能跟这三件看似矛盾的事放在一起发的旧文,可能是这篇,虽然有些壬也会觉得矛盾。


从十年前的《建(   )伟业》,到今年的《觉醒年代》,辜鸿铭都让很多观众留下了特别的印象。尤其是那句“诸君的辫子长在心头”,真的戳痛了很多人直不起来的脊梁骨。于是,有些人不从历史去解读这句话,却要把他打倒批臭,好像辜鸿铭真辜负了他的名望,真是沽名钓誉。对此,本文一探究竟。

一、学术评价

(一)与当下比较

在这位知乎关注者有六位数,被很多人以为很有学术背景的大V@John Hexa 口中,辜鸿铭除了“江湖传说”,没什么学术成就,也就是搞点翻译,还错得离谱。比如英文版《论语》——


(这回答两个月增上千赞)


在《论语》中,对君子最多的描述与评价,都可以归结为“仁”与“智”;辜鸿铭使用的good,正是西方从古希腊到现在都用来表示“德性”或“善”的词,上边这位大V却按国内小学英语的标准当成了“好”,可见他从没读过英文的西方政治哲学,却对西方政治夸夸其谈。他以为noticed只有“注意到”的意思,不知道还有“被认可”的意思。这段翻译中的介词,辜鸿铭不用by而用of,这位大V却不知该如何“纠错”。

当时,能率先将中国文化经典翻译成西方语言,已经是很大的贡献。迄今为止,这方面工作国内还是很少人做,更少做得好的。

相反,以刘小枫为代表的很多人却热衷西方的“古典学”,把大量西方古典文本翻译成汉语,而不是把中国文化经典翻译成西方语言。同时,他们又借西方古典文本复活中国传统的“王道”、“正统”。可这也不是他们原创,这不过是中体西用在思想上的延续:从康有为的公羊学,到戴季陶发挥孙文所谓的道统,将三民主义奉为孔子真正的继承人和复兴人,再到张祥龙、丁耘从西方哲学的传播者变成新儒家的一份子……

至于把西方古典文本说成“伪史”的何新,早年也翻译了一些西方现代经典文本,始终说自己是黑格尔主义者。他骨子里并不是中国传统,当然也不会向西方传播这些。而张维为,还没赶上早年的何新。

还有些钻研西方的国人,则认为辜鸿铭不算了解西方,比如哲学;辜鸿铭的一些言行,是传言并被神化。所以,他们同样看不起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可是,他们对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笔下的柏拉图,却不认为是神化,更不认为他们研究的哲学只是西方哲学。

综上,不仅可以看出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贡献更大,还可以看出谁打扮得更像西方,心里的辫子却更长。

(二)与近代比较

近代中国乃至世界对辜鸿铭的评价和当下截然相反。当下把辜鸿铭说得一文不值的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界在他们眼里看来更是垃圾。为了证明到底谁才是“江湖传说”,引述各界名家对他评价时,也简介一些名家的资历。

《京华烟云》最初是林语堂用英文写的,他的英语水平没得说吧?可他对辜鸿铭翻译的英文版《论语》这样评价:“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后来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对辜鸿铭这个“老顽固”却是这样的记忆:“在庚子八国联军的时候,辜先生曾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一篇替中国说话的文章,使欧洲人士大为惊奇。善于运用中国的观点来批评西洋的社会和文化,能够搔着人家的痒处,这是辜先生能够得到西洋文艺界赞美佩服的一个理由。”

辜鸿铭后来才学的汉语,却带有西方的书写习惯,结果汉字经常写得很怪。文学大家梁实秋说辜鸿铭“别字虽不甚多,亦非极少”,却说书法是“极天真烂漫之致”。

(辜鸿铭书法)


同时,西方上层社会的“北京旅游攻略”也有了这样的宣传:“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也就是列强的使馆区,用英文讲演他的《春秋大义》;而且打破先例,演讲者要收费,票价高过梅兰芳,还常常爆满。日本短篇小说巨匠芥川龙之介也是听了朋友这样的介绍后,专门去听了辜鸿铭的演讲,并为辜鸿铭写了一篇文章,感慨他朋友所言不虚。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在1918年这样评价辜鸿铭:“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二、诛心之论

对于学者的评价,首先应当是学术评价,国内却还是诛心第一,虾(杀)仁(人)猪(诛)心,已经成了键盘症治的一日三餐。对此,下文将先破后立。

(一)对辜鸿铭的污蔑

网上都是攻击他的“封建思想”,进而说他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在“封建社会”的既得利益。

在现代文明看来,他确实有浓厚的男尊女卑思想。可是,如果他只是为了自己多纳几个小妾才做“封建卫道士”,他在港澳分分钟可以做到,就像何鸿燊那样用清朝婚姻制度合法纳妾,辜鸿铭为何偏要在大陆等着被挂路灯?

从经典的民族观念看,他在血缘、地缘上都是欧洲人。他这相貌,尤其胡子,可以跟威廉二世认个老乡——


他完全可以做个“洋大人”,甚至利用他懂汉语和中华文化去帮列强祸害中国。可他恰恰相反,他热爱中华文明,把自己当成中国人。在中国从“天朝上国”沦为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他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并赢得西方乃至世界对他和中华文化的赞赏。


本来,他至少可以在新加坡做个种植园主;却受维新派思想影响,只身来到中国,在张之洞手下当个幕僚,连官职都没有,清朝怎会重用他这个“洋人”?

慈禧生日,全国庆祝万寿节,他却讽刺道:“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得到清朝重用时,辜鸿铭却说:“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后,辜鸿铭又说:“袁世凯之行为,尚不如盗跖贼徒,其寡廉鲜耻无气义乃尔耳。”唐绍仪、张謇想为袁世凯拉拢辜鸿铭,辜鸿铭拒绝并讽刺二人:“鄙人命不犹人,诚当见弃。然则汝两人者,一为土芥尚书,一为犬马状元乎?”朋友怕他被袁世凯报复,劝他去上海南洋公学避风头。所以,袁世凯、张勋这些武夫荒唐的复辟,他绝不参加。他并不像康有为、王国维那样迷恋皇权,他只是把清朝看做中华文明的载体,才支持君主立宪制。

(二)辜鸿铭目的何在?

从个人看,是为了彰显个人独立与自由。被誉为身兼三主任五教授的温源宁,培养出钱钟书、曹禺、张中行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炫耀”和“对抗”,所以辜鸿铭在大家剪辫子时候反而留辫子;如果大家都留辫子,他认为辜鸿铭会第一个剪辫子。

从文化看,是为了表达对中华文化的坚守。比较文学之父吴宓认为,辜鸿铭长期在国外居住,更“深痛中国国弱民贫,见侮于外人”,于是“阐明国粹,表彰中国道德礼教之责任心,乃愈牢固不拔,行之终身,无缩无倦”;辜鸿铭感到当时中国过于简单粗暴地抛弃传统文化,就“自比遗老”。这都是“热烈之爱国主义所酿成”,吴宓希望爱国者不要简单地“以顽旧讥斥辜氏”。正如辜鸿铭自我评价:“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文明。”

被戏称为“风靡全球的二流作家”,又被誉为“英国的莫泊桑”的毛姆,转成拜访辜鸿铭,不料辜鸿铭却给他上了这样的一课——

你们凭什么自信要比我们高出一筹?在艺术和学术上你们就胜过我们?难道我们的思想家不如你们深刻?难道我们的文明没有你们的文明那么复杂、深奥、精细?当你们住在山洞,披着兽皮时,我们已经是一个开化的民族了……白人发明了机枪,那是你们的优势。你们粉碎了我们哲学家的梦想:世界能以法律和秩序的力量来治理……你们诉诸于枪炮,你们也将会被枪炮来裁决。

这种超越国家与民族对现代化的批判,西方直到二战后才成为主流。这使毛姆深感震撼,他把这次经历与体验写进了《哲学家》一文。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亚洲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圣雄”甘地,都非常敬佩辜鸿铭。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因为辜鸿铭和他用文化保守主义激发爱国主义不谋而合。

泰戈尔、徐志摩等与辜鸿铭合影

余论

综上所述,如今国力强盛,某些人却要靠污蔑一个在中华文明岌岌可危时捍卫它的人来显得自己正能量,到底谁才是正能量?难道一个现代社会,要靠剥夺别人留辫子的自由,来显得自己自由?如果他不是留辫子,而是更复古的穿“汉服”,还会有那么多谩骂么?辜鸿铭一生的写照,犹如一个小人物写给另一个小人物,一个敌人写给一个对手的一句诗:

雪满山城鸦去尽,独留老鹤守残梅。[1]
(晚年辜鸿铭 注意一下水印)

————————

1. 甲午战争中清军败退,地方教育主管王奉琛独自端坐明伦堂,在墙上留下绝命诗,准备以身殉道。日军闯入,日本军官看到这一幕,留下这幅对联,恭敬退出,后来清朝却处罚王奉琛。

欢迎进入名片关注↑感谢帮转、点“在看”和文末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