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记观察丨从“溪谷三别”看抗疫中的情绪引导

詹新惠 青年记者杂志 2022-10-20

 导 读 

  对一些灾难性事件,做好善后是平复情绪的主要手段,而对类似疫情中的这种群体性情绪,“真情告白”式的情绪疏导或许是另一种有效手段。

近期,三条来自广西北海抗疫的短视频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先说背景情况。7月12日,旅游城市北海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抗疫持续一段时间后,市民因为长时间居家静默,出现各种情绪并流转到网络上。北海市抗疫领导小组发现这一苗头后,一组由溪谷书生创作的“溪谷三别”(《耐得烦,才不烦》《别慌,我在你身旁》《别担心,我挺好的》)音乐视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一经推出不仅广为热传,而且快速起到了平复情绪、鼓舞士气、抚慰人心的作用。
再说传播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2日,“北海抗疫·溪谷三别”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等央媒、自治区区内外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及政务新媒体共431家媒体以及微信、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的转载,浏览量超2亿人次。
三条反映地方抗疫的短视频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的高转载、高流量、高传播力,并适时缓解疫情中的民众情绪呢?这其中又暗藏着怎样的引导密码呢?
一地疫情暴发,启动抗疫防控的同时,快速、准确、及时的新闻报道,透明、公开、权威的政策发布,实时、全面、畅通的诉求回应也同步跟进。有了上述的这套“组合动作”,一般就能起到很好的疫情舆论引导作用。
但是,当下的抗疫防控有一些特殊性。出现了较多新冠肺炎病例的城市,都会要求市民长时间居家,城市商业活动停滞。熙来攘往的商店关上了大门,如常生活的市民不得不居家隔离,可以想见这会产生多少异常情绪。尤其是这种情绪还存在着强烈的同频共振。因为整个城市都处在静默之中,大家有相同的处境,有趋同的看法,有共同的难题,再加上网络的快速传导,情绪很容易从一个人同步、同频到一个群体,乃至整个城市,出现群体感染、城市情绪。
情绪是内容传播的催化剂,更是推动和转变舆情的加速器。“北海抗疫·溪谷三别”推出时,城市已全域静默一段时间了。民众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在上升,情绪中隐藏着对抗疫防控厌烦的舆情苗头。针对这一可能会蔓延的情绪波动,《耐得烦,才不烦》重在对长时间居家烦闷、枯燥生活的纾解,《别慌,我在你身边》是对防控升级、民众惶恐心理的安慰,《别担心,我挺好的》是借回应关心关爱北海抗疫的亲友来提振城市情绪。三首歌词,三个时间节点,公众的三种不同情绪脉动,高度的契合、贴近是情绪引导的第一密码。
密码之二在于引导中的用词用语和用心用情。正如歌词创作者自己所言,“写‘别烦’时,我选择直抒胸臆,实话实说,这种‘真’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实有点冒险,但正是因为这种‘真’,大家才愿意往下听,才能在看到凡人善举后激起共鸣”。同时,在画面叙事中,力求“哀而不伤”,在淡淡忧伤里透现清亮昂扬之气,抗疫中的感人画面、温暖话语、暖心故事与城市的美景交相辉映,营造出良好的抗疫氛围。
群体间的情绪是相互感染、相互传递的,“相同的情绪会随着群体间的话题讨论叠加复制,如同滚雪球般达到最高点”。负面情绪有自传播特质,要想实现情绪引导,就要把这种正面情绪主动传播出去,让正能量情绪也能自带流量,实现自传播效应。这可谓情绪引导的第三密码。“北海抗疫·溪谷三别”基本做到了这一点,从央媒、地方媒体、海外媒体的广泛传播到网络大V的积极转载,再到抖音、快手上用户主动的转发、分享,N级的融合传播让广大市民看到了“溪谷三别”,感受到背后的情绪情怀,于无声中纾解、引导了民众情绪。
情绪是舆情的晴雨表。“溪谷三别”的情绪引导给了我们舆论引导一些思考和启示。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公开信息、快速传播的事实引导是第一出击,媒体评论、对民众声音回应的意见引导是第二步骤,但消弭舆情最终是要平复民众的负面情绪。对一些灾难性事件,做好善后是平复情绪的主要手段,而对类似疫情中的这种群体性情绪,“真情告白”式的情绪疏导或许是另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6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詹新惠.从“溪谷三别”看抗疫中的情绪引导[J].青年记者,2022(16):125.
编辑:小青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刻订阅《青年记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