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你快醒醒”到“尊重祝福”,女性互助还有可能吗?

嘟嘟猫 千千X橙雨伞 2022-04-10


图 / giphy



近年来,女性互助、GirlsHelpGirls(以下简称GHG)如同温暖的光束,照亮了性别暴力阴影下的女性群体。

但很多试图照此实践的女性,也会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感受到疲惫,女性之间的对话,便随之陷入困境。

当一位女性朋友遭到伴侣的家庭暴力,向你倾诉,你劝她保护好自己并立刻离开对方,她表示赞同你的观点却转身同对方和好时,你是否会感到困惑?

身边的亲戚遭受重男轻女思想的不公正对待,错失很多机会和资源,你站出来为她说话,却遭到她本人的指责和抵抗时,你是否会感到心寒?


在这些时刻,我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疑惑:难道是我错了吗?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我还有必要继续吗?对方不也没把我的付出当一回事吗?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常想,会不会并非是ta人不值得我们帮助,而是我们需要一种对双方都更加友好的助人思路

所以,不妨试着借鉴一些社工、咨询等助人行业的思维方式,自我观察和理解别人的方法既减少自己在心理上的质疑、消耗,明确自己提供帮助的定位,也以一种对方更可能接受的方式,去协助她改善处境。


认识自身的经验和生活方式


助人行业的训练中,持续反思自己过去的人生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种限制大概有两个层面,其一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可能会难以想象。其二则是认为自己做到的事,人人都能做到,又或者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

我曾经在一位女性长辈身上,看到过这种限制和矛盾:一方面,她从一个缺少父母支持甚至因为性别而被否定深造机会的家庭中成长,依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事业,实现梦想,也为我提供了不少支持和帮助。

看到她能够做到很多事情,我也会备受鼓舞,获得那种“我也可以”的信心。

但同时,我也会察觉到,在谈论一些话题的时候,她更倾向将事物结果归因于个人的选择和力量。有时,她可能无法脱离成长的背景和自我奋斗的经历,更多去责怪那些不幸的个体,把人分为“强者”和“弱者”。

甚至有些时候我会觉得,她的一些说法非常社会达尔文主义。而且,她也会告诉我女性应该怎样,男性应该怎样,规训我的某些行为。每当她这样做的时候,我感到非常不舒服。

图 /《穿普拉达的女王》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当涉及到关系暴力、贫困等许多议题时,一些人会对困境之中的人有所责怪。因为基于ta自身的人生体验来说,努力确实带来了改变。这就是ta生存的方式和法则

要打破自身体验的局限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去提供帮助,首先需要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并不能等同于别人的生活。假设处于对方的生存环境,我们甚至不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如果愿意进一步去了解某个议题下自己还可以做什么,那么可以通过相关的文本、影像,通过倾听专业可靠人士的分享,去拓展生命经验的边界。


认识自身的愿望和期待


尽管我们都很反感长辈把曾经的梦想强加到自己身上,但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区别自己的愿望、期待,和当事人本人的意愿,并不是那么容易

特别是在助人活动中,助人者可能会比案主有更多的资源。即使是日常非专业人士的实践,也很容易出现对于公开求助者或者披露事件当事人的期待。

比如在关系暴力的事件中,人们很容易期待遭遇暴力的一方可以果断、利落地离开加害人。在性侵事件中,人们很容易去追求“完美受害者”。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文章《再有人问“家暴受害者为什么不离开”,把这篇文章甩给TA》

图 / TED演讲 《为什么家庭暴力受害者不会离开?》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对方可以“配得上”自己的关注或者帮助。希望受害方像“爽剧”一样能够痛快“打脸”。因为这能减少我们对于现实中残酷的不安,我们希望这是一个绝对公正公平的世界,这样自己就不会有类似的遭遇了。

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我们是不愿意看到现实的复杂。

有这些期待并不需要被谴责,也并不是道德上的错误,但我们要学习区分自己的期待和别人真实的生活。

可能绝大多数人都希望生活可以简单、公平。可是,我们的确需要意识到,对方并没有义务去按照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应对。而且很有可能ta过去的经历,ta所处的环境,本身会限制ta的反应。

尤其是遭遇过人际关系伤害的情况下(如性侵、关系暴力),能够去信任、保持相对平稳状态的人,其实是少数。而不信任、反复的状态才是常态。

谴责当事人你“不稳定”“不可信”,是脱离了实际情况的。因为在一个不值得信任的环境下长期生存,不信任别人是生物本能的自保手段。

我们要关注的始终是ta遭遇了什么,而不是去评判ta是否“配得上”被关注。

剧中,杨紫饰演的女心理师在询问性侵受害者相关问题,帮助她走出自责困境

图 / 《女心理师》



认识到改变需要时间


一个人的困境背后,往往有着长期积压的问题。

比如一个困于家庭暴力或是关系操控的女性,有可能周围缺乏成系统的支持,所以很难脱离;ta可能因为过去总是被贬低和伤害,因而不相信自己脱离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也不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

图 / 《天水围的夜与雾》


比如,生长在重男轻女环境下的女性,如果不是有机会接触到其它的尊重、认可,那么,因为从小就被限制了对于性别、未来的蓝图,她们可能会有更大的概率陷入不平等的关系和婚姻。

而我们也会看到,很多时候,恰恰是随着和不同环境、思想的接触,真的体会到平等的对待是什么样,慢慢地,很多女性才能意识到,自己也许不应该被这样对待,自己所经历的,可能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而很多时候GHG的力量就在于,受困处境的人看到了新的可能性,看到真的有人去在意,真的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关系。

相对于责怪遭遇困境的人为什么不果断离开,为什么不这样做或者那样做,我们能做的,其实是不断地种下希望和可能性,并且在对方愿意的时候伸出手。同时,这也需要社会观念、整体生活的系统性改变。

网络上一种流行的话语



试着接纳而非否定


其实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都和如何清晰地界定、尊重自己和当事人的边界,如何管理自己的期待,接纳现实的局限性有关。

而这三点的基础,也都基于助人时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是要和对方形成同盟,而不是要去通过谴责、指责已经被限制和伤害的一方,来体现某种所谓的“正义”。

在助人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就是意识到即使在十分糟糕的环境下,事人也很有可能已经尽力去做出符合自己需求和利益的尝试(即使从有更多选择的人的角度来看,她可能并没有完全维护自己的权益)。

一味否定她的选择和努力,不但容易形成对立的情绪,使得对方和自己都会陷入愤怒和懊恼,也会产生一个问题:

如果拿走了她一直以来的应对方式,即使这个方式在别人看来并不是那么好,那她要用什么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呢。

图 / 《女心理师》


很多时候,遭遇伤害的人,内心深处并非不知道自己在被利用,被不公平地对待着。但要面对自己爱着的人,曾经承诺爱自己的人,其实有背叛,有算计,有伤害的另一面,并不容易。

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不是“软弱”,这是一种人付出信任后被背叛的挣扎

而尝试帮助的人,其实就是在给出其它的选择,帮助挣扎的人最终有底气去考虑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关系。

我们并不是要替她做决定然后“拿走”,而是帮助她意识到,这个选择还有很多可能的“替代”。


照顾自己,才能更好关怀她人


其实,学习这些助人的伦理和思路,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助人,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女性互助中不断付出的“我们”的感受。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极限,才不会去强求自己牺牲,才会试着形成更广泛的互助。当我们学会区分自己的生活和对方的生活,才有可能避免过度地卷入彼此的生活,在帮助和独立之间找到平衡。

图 / 简单心理


很多时候,如果抛开这些思索、这些专业助人的伦理,“骂醒”看起来是一个更吸引人的方向,它要求的耐心和精力更少。

但实际上,这条看似诱人的“捷径”,往往会撕裂助人的友善

因为“骂醒”的冲动背后,可能还涉及到了我们自身深处的伤痛。我们实际想要愤怒以对的,或许并不真正是那个“骂醒”的对象,而是过去的自己,或是过去的亲人、爱人,或是那个伤害了自己的人。

比如在自己的婚姻或父母婚姻中受伤的人,可能对其ta在婚姻中受伤的人“恨其不争”。

如果某个人真的会激起自身强烈的愤怒、仇恨、痛苦,那不妨先回到让自己感觉安全和舒服的空间中,去参悟,去抚慰自己的感受,并且寻求专业帮助。

图 / pixabay


因为在别人的痛苦中试图解决自己过去的伤痛,可能对我们两方都没有什么帮助。甚至可能让双方都进入更深的敌意,反而违背了我们最初想要互助的初衷。

有一些事情,需要交由专业人士,无法完全仅仅由“女性互助”来完成。GHG则是为了给女性拓展更大的生命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知道,自己不是独自面对人生路上外界给指派性别带来的压力和限制。

提供帮助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也并不需要对立,帮助也并非一种施舍。当我们不高估自己,也不看低对方时,真心的尊重、交流,才更有可能在“女性互助”延续。

我们彼此独特的生命体验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理解,书写基于真实生活又不摒弃理想的女性历史。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