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有东亚人能共情的皮克斯青春片?网友:来接女宝

野人 千千X橙雨伞 2022-04-10




💡剧透预警👇

朋友们,最近你们的生活,有没有一只毛茸茸的红熊猫闯入?


皮克斯的最新力作《青春变形记》前不久上线流媒体,这部动画以女性主人公美美的视角,讲述了青春期少女的启蒙、抗争与成长。


作为华裔的美美,身上埋藏着一个母系家族的古老秘密,每一个家族女性在成年之时,都会继承祖辈新怡的天赋,变身为一只红熊猫,并由此被命运牵引,开启与生活的碰撞。



出生于重庆的皮克斯首位华裔女导演石之予,对中国符号的运用得心应手,在搞笑可爱的青春动画背后是对东亚家庭模式的典型再现。电影的英文片名《Turning Red》,也很巧妙地暗示了故事的主题。


《青春变形记》是皮克斯首部全女性领导团队的电影


说到红色(Red),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兴奋的、醒目的、激烈的、愤怒的、具有攻击性的”。当一个女孩选择“turn red”,也就是选择了背离社会期待。于是她们需要压抑自己内心的“红熊猫”,保持稳定的情绪,不激动不乱动,做一个成绩优异、孝顺父母、贤良淑德的完美女孩。


而这,就是影片中的美美,也是现实中我们的故事。





操纵的母亲


动画片的主人公美美是妈妈的“百分百女孩”。


勤劳持家的母亲阿茗打理家族祠堂,性格温和的父亲阿锦外出上班挣钱,美美生活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幸福家庭”。


而她也课业成绩优秀,兴趣爱好广泛,在学校认真学习,放学以后立马回家;不仅帮母亲打扫祠堂、招呼游客,还会小心隐藏所有会让妈妈“不高兴”的秘密。她总是一遍遍提醒自己,“你是她的骄傲和快乐,一定不要让妈妈失望”!


我们不难从影片中美美事事为了妈妈开心、安心这样的细节看出,传统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期待十分单一,他们否定女性的自主意识和攻击性,希望女孩温顺有礼、恭敬友善,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师敬友。


就像男孩被社会文化天然认为顽皮爱闹的一样,女孩也天然被要求是乖巧伶俐,善于照顾他人的。



但如此完美的美美,仍然无法让妈妈满意和信任,为了使自己的意志得到更严格的贯彻,妈妈对美美的控制欲不断加深。


晚到家十分钟,妈妈就担心得不得了,问她发生了什么事,饿不饿;未经允许闯入美美房间,看她的日记,不听她解释,妈妈就开车去警告美美的“早恋怀疑对象”;想要去看偶像的演唱会,妈妈不同意,认为那些偶像是痞子,那些音乐是垃圾;就连身边要好的朋友,也被妈妈评价很奇怪,会带坏了美美。


令人疑惑的是,妈妈上述的所有举动都可以被解释为“爱美美”“保护美美”


丰盛的三餐,每日的接送,担心美美遇到危险,害怕美美冷了饿了,妈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灌注在女儿身上,毋庸置疑占据了“世界上最关心最爱护美美的人”排行榜第一名。



但这并非是无条件的,母亲通过对“资源的控制”,以照料和保护为名,要求女儿符合她的期待,变成她想要的样子。


因为爱她,所以想给她最好的,但什么是最好的,要由妈妈说的算很多时候母亲对孩子施加的控制,是在把孩子作为自身意志的延伸。


阿茗正襟危坐,摆出严肃的面孔,反复强调美美失控变身熊猫的危险性,拒绝美美想要去看偶像演唱会的请求。并且对女儿激动想要说服她的行为表示难以理解,“她从哪学的?怎么能这样子对待她自己的妈妈”。但随后在美美的外婆打来电话时,阿茗一下子蜷缩在沙发上,尖叫道:“说我不在!”实在躲不过时,才颤抖着手接过电话,说:“您好,妈妈”。


可见不管是美美和妈妈之间,还是阿茗和外婆之间,都存在压制与被压制的权力关系,重复着以爱之名向孩子施压的教育模式


镜面世界里崩溃地说着“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永远不可能成为人们期望的那样,我厌倦了完美”的少女阿茗,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也不可避免地要求孩子成为一个“完美女孩”。



在一个否定女性除母亲、妻子身份以外其Ta可能性,强调和推崇“母职”的传统社会环境下,成为母亲,需要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压抑自身需求,万事以家人为先的诅咒;也可能是重复被压制的母女关系,将自身求而不得的意欲强加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自身的真实需求。


被困住的,不仅仅是青春期的孩子,还有始终在折磨与疲惫中的母亲



缺席的父亲


照料孩子被认为是“母亲的本能与天职”,历来同女性紧紧绑在一起。


自孩子出生以来,从温饱、健康到教育、成长,所有的发展变化都与母亲是否称职挂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号称孩子后天的性格塑造和母亲早期的抚育、爱护息息相关,其影响力的扩大进一步加深了对母亲的禁锢,但对父亲应该在孩子年幼,抚养负担最重的时期做些什么,他们只字不提


缺席的父亲,偶然出席也是以“好人”的形象出现,恰恰说明了这个社会对“爸爸”这个身份角色无期待无要求。


他只要稍微做一些抚育和教育的劳动,就会赢来众人的赞许和钦慕;而母亲为家庭十年如一日的操劳,却被视作理所应当,甚至是会得到挑剔指责。



就像这部影片中的爸爸阿锦形象一样,虽然镜头没有多少,但每次出现都很搏好感。


无论是相信女儿的控制力,认为她去看演唱会也没问题;还是夸赞美美令母亲苦大仇深的“红色小熊猫”,十分可爱。爸爸总是以“好人”的面孔出现,温和有礼,关怀理解女儿。


但细心的朋友可能也会发现,这位爸爸也始终缺席女儿的教育,逃避家庭的争吵,任由妻子对女儿歇斯底里


当妈妈开车带美美去警告她的“疑似早恋对象”时,爸爸不见身影;当妈妈以为美美来月经忙前忙后时,爸爸自觉回避;当妈妈不假辞色地拒绝美美去看演唱会时,爸爸欲言又止;当妈妈晚上发现女儿没有在房间,开车寻找时,爸爸依旧缺席……


这种温和、沉默、缺席孩子成长、在家存在感很低的父亲形象,想必不少朋友都觉得熟悉。父亲越“弱”,母亲便越“强”,对家庭事务毫无作为的父亲形象背后是父权对母职的严苛要求



如果说,孩子随父姓,以父系氏族为亲,以母系氏族为外亲,是男权对女性生育成果的掠夺。那逃避家庭战争的父亲,则是顺延继承了父权对男性个体的遗产,在家庭生活里自然掠夺“母亲的功绩”,获得孩子的尊重与好感。


看似占据着家庭的权力中心位的母亲,实则只不过是父权的代言人。父权的期许与要求操纵着母亲把早已内化于心的性别教条传授给孩子,隐身于家庭冲突的父亲,对妻子与子女的纷争冲突作壁上观的“好爸爸”,往往是家庭的最大受益者。


我们不否认个体之间互相理解、温柔沟通的可能性,但“严母慈父”,母女矛盾往往依靠父亲调解这样普遍的家庭叙事,值得每个人深思。



反叛的女儿

母亲对女儿的要求,其实是长久以来父权对女性的要求,她从自己的母亲那里习来和内化,代代传承,坚信女儿只有这样做才会获得幸福。“等我长大后就成了你”对很多女儿而言也就意味着魔咒


什么时候美美可能变成阿茗?或许是日子到了,第一次变身红熊猫时。



青春期荷尔蒙的翻涌和对店员小哥德文朦胧的好感,让美美在日记本上激情作画,她大胆想象着自己和德文的亲密接触,抑制不住的情感冲动在她内心波动,有关异性的幻想甚至深入到她的梦境,成为诱发红色小熊猫出现的关键契机。


这时的小熊猫既是她攒钱去偶像演唱会的工具手段,也是她渴望与异性接触,迷恋男团偶像的欲望化身,是美美的初步性觉醒。


所以美美又羞又耻,自我厌恶,想要摆脱红色小熊猫。但身边朋友持续的关怀和陪伴,让她逐渐接纳了自己的欲望,使小熊猫变成她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如果说父母对美美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听话我才爱你,那美美的小姐妹们的爱可能会更平等。在全家人都想让美美的小熊猫消失,希望她变成一个“正常人”的时候,她的姐妹们却说:“we love you girl,panda or no panda”。



妈妈不喜欢变身红色小熊猫的美美,因为这对她意味着失控和失败。美美也始终都想做个好女儿,她不愿母亲失望,努力迎合她的期待,但一次次的忍耐和妥协,并未换来母亲的信任与反省,反而使母亲的控制欲进一步加深,这时她的小熊猫又成为她反抗母亲和传统秩序的化身。


当美美拒绝和小熊猫分离时,其实也是在向真实的自我迈进


女儿一方面想要获得母亲的认可,一方面又想挣脱母亲的控制;一方面想要迎合母亲的期待,一方面又拒绝成为母亲这样的人。不管是美美和妈妈,还是阿茗和妈妈,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都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细致的描绘。



故事的最后,就像阿茗之前选择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跟母亲决裂一样,美美也出于本心,背离了母亲的意愿,选择保留自己的红色小熊猫,完成了与真实自我的接纳。


母女之间隐秘而复杂的联系,远不止是母亲在女儿成长道路上给予保护和支持那么简单。女儿同样在折射和反映着母亲的成长困境与症结,抚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发现和解放的过程美美妈妈最后“暴走”变身的巨型红熊猫,何尝不是她内心经年累月受压抑欲望的具象化。


当真实的自我被看见、理解、接受、爱护,那潜藏在其中具有伤害性的攻击欲也会被自然化解


就像在镜面世界里,美美遇到了少女时期的妈妈,当两个人看到了彼此的痛苦与挣扎,理解了对方的难处与渴望时,危机便解除了。



最后母女两人对面而立,一个镜里一个镜外,阿茗说:“你努力让所有人开心,但对自己却太苛刻”。这句话不仅是对女儿美美说的,也是对少女时期的自己说的。


当母亲说出了自己对完美的伤痛时,美美才能更有勇气拒绝完美,成为真实的自己。



写在最后


看完这部动画片,我想每个女性都不难从自己身上寻找到和“红熊猫”有关的故事。


电影这块古老的银幕,已经讲述了太多男孩的青春、冒险和成长,女孩们必须压缩一部分自我,才能去认同那些普世的美好价值与人生经验


然而“红熊猫”出现了,月经初潮、女孩友谊、性幻想、母女关系、性别规训也出现了,女性的经验和故事得到了更广泛的讲述与精彩的呈现。

我们能够借由“红熊猫”的力量,去反思社会对于女性的完美期待,去打破传统对于个体生命的限制,去接纳欲望、失控、复杂与真实


朋友们,不用畏惧与担忧“红熊猫”出现在你生命里,毕竟,“we love you girl,panda or no panda”。


图 / 远鉴字幕组译制纪录片《拥抱小熊猫:青春变形记的幕后故事》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图片来源豆瓣《青春变形记》剧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