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4岁结婚?手机也不会用?这群女人在改变印度新闻业

橙伞伞 千千X橙雨伞 2022-04-10




32033,这个数字,是2019年一年,印度记录在案的强奸案数量

许多类似的性别暴力案件会由于各种原因不被警方立案,当地居民会认为受害者所遭受的一切“不值得一提,因为太常见”。在这样的境况下,将种种性别暴力报道出来的记者,能让绝望中的受害者燃起希望。

然而就在去年,有四名记者因为报道了印度的宗教暴力事件和未成年性侵案,遭到了前后两次袭击。

因为接二连三的记者遇袭事件,民众走上街头抗议

图 / 盖蒂图片社


在印度,记者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如果一位记者出于职业道德想要说真话,TA们可能遭到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报复,包括但不限于政府、黑帮以及普通案件中的当事人。

并且,印度是一个由男性占据绝对新闻主导权的地方,长期以来,在这个种姓制度森严的国家,主流媒体的记者都是由较高种姓的男性来担任;与此同时,女人们被认为不需要接受教育,更不需要进入职场,她们的天职就是照顾好家庭。

即便这样,印度仍然有一家女性主导的媒体,“新闻之浪”

从2002年诞生,经营至今,这家媒体几乎全部由达利特(印度最低种姓)女性组成。性别和种姓已经在她们的发声之路上掷下巨石,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将这家传统纸媒推向失败的边缘。

但女人们不会被打倒。

纪录片《以火书写》诚实地讲述了这一切,在一个记者会被袭击、低种姓不被重视、女人会被歧视的环境中,一群达利特女性记者,如何书写了不起的传奇。


图 / 豆瓣海报





向来如此,便对吗?


“新闻之浪”的成立,就是一种反叛。

在种姓制度森严的印度,身为达利特仿佛是一种命定的罪过,TA们无法突破阶级的限制进入社会高层,不能从事“体面”的工作。与此同时,在这个国家,女人一生的宿命也不过是结婚生子,在外抛头露面打拼事业仿佛是天方夜谭。

因此,人们难以想象一群达利特女性会联合起来进入媒体行业,成为记者。

她们的背景经历各不相同,有的曾经遭受过家暴,千辛万苦才逃脱前夫的魔爪,成为记者独立生活是她自我救赎的方式;有的接受过高等教育,并获得硕士学位,成为记者推动社会进步是她的使命感所驱......

相同的是,她们都打破了“低种姓女性不能做记者”的魔咒。

图 / “新闻之浪”记者团队


14岁就结婚的米拉,曾经因为一边上学一边被叫回家给孩子喂奶而遭到同学们的取笑,但和其她成员比起来,她足够幸运地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并取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

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学生,米拉是幸运的,但是曾经支持她读书的丈夫,对于她从事媒体行业的评价仍然是传统而消极的:“她们现在做得还不错,但不会持续太久的,大的公司尚且会倒闭,她们凭什么坚持下去呢?”

与此同时,丈夫对于米拉在外打拼事业一事也颇有微词,他认为米拉作为妻子在外挣钱,会让他丧失男人的尊严。

被问到如何看待“新闻之浪”时,米拉的丈夫表示,“她们办得很好,但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虽然遭到了丈夫的反对和轻视,但米拉对于媒体事业的热情从未受到丝毫影响。也是在她的主导下,“新闻之浪”度过危机,成功从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转型。

在影片的开头,米拉举着手机打开摄像头采访一位遭遇性侵的女性,对方倾诉道:“我和丈夫一起去警察局报案,但警察并没有受理,我和丈夫还遭到了攻击。那些男人仿佛能做任何事情,甚至是杀了我们......”

米拉前往警察局找到了相关负责人询问此事的情况:“她被人反复侵犯,一共报案了五次,你们为什么不受理?”

而警察对此的回复仅仅是:“我对此事没有印象。”

面对米拉的质问,警察只是反复回答“我不了解,我不知道”


受害者的无助,掌权者的傲慢,在米拉的镜头下对比十分鲜明。

此事令米拉非常愤怒,在返程的车上她说,“民众对政府有所期待,而记者能为大家发声,我们必须负责地行使这项权力,否则媒体就和其它企业毫无区别”。

此次采访结束,米拉对镜头讲述了自己对于新闻从业者使命的理解:我认为,新闻业是民主的本质


米拉身上的这种使命感,在她看来,是作为一名记者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面对强权她不会退缩,面对威胁她也不会害怕。

我们很难完全去猜想米拉在对各个新闻事件进行采访时的心情,但我们能明确看到的是,她笔下的文字和她摄像头中的画面,永远是真实有力的,发生在小村庄和大城市中的故事,就这样被她一笔一划地连成完整的画卷。

达利特是最低的种姓,但她们依然选择走进公众视野并为公众发声;女性被认为只能在家庭活动,但她们依然坚持打开摄像头,永远准备好提问和倾听。

《新闻之浪》的成立与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女性凭本事争取到果实的奋斗史,它不需要从一开始就被看好,它只需要让女性挑战传统这件事成为“可能”。


工作带来的新生

和学业有家人支持、事业没有受到太大外力阻碍的米拉比起来,团队中的其她成员可能没有她这么幸运。

沙雅卡丽就是一位“不够幸运”的成员。她没有接受过教育,也不会使用手机,不会寄送电子邮件,不会英文。因为掌握不了最新的技术,在团队转型新媒体后,一整个月里沙雅卡丽都没有报道过任何新闻。

沙雅卡丽不会使用手机,她甚至不敢触碰家人的手机,因为“怕弄坏”


除此以外,她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十分恶劣——

她的丈夫时常嘲笑她的工作,甚至暗示一份需要女性在夜晚外出的工作肯定是不正经的。不仅如此,在沙雅卡丽获得薪资之后,丈夫还偷走她的钱,并对她施以家庭暴力。

沙雅卡丽的丈夫抢走她的薪资、家暴她,她最终以起诉的方式进行反抗


最终,沙雅卡丽决定结束这段婚姻。独自生活并没有让她陷入窘境,新生活的到来让她逐渐意识到教育才是人生的必需品,而“丈夫”不是离婚后的沙雅卡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然而,和其她同事比起来,沙雅卡丽起步较慢。并且,相较于“不会使用手机”等技术问题,沙雅卡丽工作面临的最大阻碍是,难以从思想上剥离父权制对她的影响——

在一次与米拉的交谈中,沙雅卡丽表达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疑惑,不知道报道新闻的时候应该怎样选取角度。在一则关于“巫师声称服用草药可以生儿子”的新闻讨论中,她最开始把目光全部放在了“巫师”身上,将他们置于故事的中心位置。

而米拉表示,巫师声称草药可以保证生儿子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对女性的剥削,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批判的重点,“你之前把重点放在他们的职业促进上,这种角度的选择就是错误的” 。听到米拉的分析,沙雅卡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米拉(左)和沙雅卡丽(右)在对新闻采写角度进行探讨


就这样,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求知若渴的沙雅卡丽掌握了新技术和新思想。她逐渐学会独立使用手机,拍摄新闻画面,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

在一次性侵事件的采访中,受访者们不断劝说沙雅卡丽放弃报道,仅仅因为“受害者是个低种姓女性”“这样的事情在这里太常见了”。

或许是曾经的家庭暴力经历让沙雅卡丽对于性别暴力事件有一种执念,在层层阻挠之下,她仍坚持四处走访调查,最终联系到受害者父亲,并将案件的经过发布到网络。

新闻一经曝光便引起轩然大波,警方再次介入,嫌疑人最终因此落网。

“让我们来看看英文字母表。”在例会上,同事们一起帮助不会使用手机、不认识英文字母的沙雅卡丽


沙雅卡丽在镜头背后的勇气和毅力得到了大家的赞许,或许在此之前谁都不会想到,这位曾经连手机都不会使用的女性有一天能运用新媒体手段,赋能其她女性并证明自己

对于她而言,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需要比其她同事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以这样的方式获得新生,则是任何一位有勇气对抗世俗和传统的女性都能实现的结果。


是女人,更是记者

在影片中,每一位“新闻之浪”的记者都会因她们的性别和种姓而遭受歧视。她们被男性同行轻视,被受访者质疑。

在《新闻之浪》发布的每一条新闻的评论区中,除了支持与鼓励,辱骂和恐吓也从不缺席。人们批评她们妄议政治,还对她们女权主义者的身份满怀恶意。

可以说,这是团队成员作为女性记者每一天都会面对的东西,她们不仅要忍受一些人对她们职业身份的质疑,还要面对一些人对她们性别的歧视和攻击

记者苏塔曾步行至矿难新闻现场进行采访,而现场的男性们却没人相信她是记者。“媒体会给每个记者派车,根本不可能有记者会步行来采访。”“我们不需要你。”但苏塔仍坚持对现场的人进行解释,展现自己公开报道事件的决心。

“首先告诉我,你怎么来的?”

“我走过来的。”

“谁相信你是记者?媒体都会给记者派车,或者给记者们自行车和现金。”

步行前往现场的苏塔遭遇了男人们的质疑,现场没人相信她的记者身份


由于该事件涉及到警察和非法运营矿山的黑帮,在报道出来后,苏塔遭到了矿主的电话威胁。不过苏塔并没有因此停下报道的脚步。不只是苏塔,团队成员都或多或少经历或者目睹过这样的威胁,但是没有一个人因此退缩

然而,突然有一天,主编米拉痛心地对团队成员宣布了一个消息:《新闻之浪》失去了苏塔。

原来,在苏塔身上,突然发生了一件比电话威胁还令她害怕的事情:家人逼她结婚

“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人生就是要嫁给一个和我同种姓的人。如果我想嫁给一个我喜欢的人,就会让父母蒙羞,损害家族利益。所以干嘛要结婚呢?我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这是苏塔曾经面对镜头表达的对婚姻的态度:如果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婚姻,那么她宁愿自由快乐孑然一身。

但在家庭的压力下,明媚快乐爱自由的苏塔,最终还是结婚了。这对于“记者苏塔”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她家庭贫困,无法支付起足额的嫁妆,但是印度社会中收取较少嫁妆的家庭一般不会允许女人婚后继续工作。这就意味着,婚后的苏塔,很可能再也无法拿着手机站在受访者面前了。

“在这里,成为一个单身女人是不被允许的。”苏塔说。


从米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革新的信仰;从沙雅卡丽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我救赎的生命力。而苏塔的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能很难抑制住内心的悲伤——可能就像她曾经对镜头所说的那样:“人们常说时代在变,但是对女人来说,真的有什么变化吗?

当女记者不容易,但是她还是顶着同行的轻视、受访者的质疑、网民的攻击坚持下来了。不仅如此,她还是团队资深记者,是《新闻之浪》第一位受邀参加国际新闻记者会议的人。作为一名女记者,她的业务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她身上展现出来的对抗糟糕职业环境的生命力也是令人尊敬的。

而比起这些,对她而言,“女人”的身份则是比“女记者”更难面对的东西她有爱自由的思想,有自己风生水起的事业,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但是为了父母,她最终却还是不得不向自己“生而为女”的命运妥协,步入自己并不渴望的婚姻。

“为什么针对妇女的犯罪没有得到认真调查?

为什么没有人被逮捕?

人们常说时代在变,但是对女人来说,真的有什么变化吗?”

在一档线上节目中,苏塔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值得庆幸的是,苏塔在婚后又回到了《新闻之浪》团队,继续她的记者生涯。但我们可以想象,这背后可能有着旁人难以看到的艰辛。

观众能在苏塔的经历中,直观地感受到女性生存的真实境遇:这个社会不让她做她想做的事,但她还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坚持了下来,无论是身为女记者,还是身为女人。


写在最后


《以火书写》,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女人的故事。

作为女人,作为达利特,发声对她们而言一开始就十分艰难。但当她们在《新闻之浪》相遇,发声就成了她们的使命,她们不仅仅是女人,不仅仅是达利特,她们更是记者。报道新闻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这个世界。

2019年大选之后,米拉叹息着说,“将来人们会问,我们的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新闻之浪》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掌权者负责” 。

或许在家庭中,她们曾经是被家暴的妻子,曾经是一边上学一边喂奶的母亲,曾经是为了父母不被非议而被迫结婚的女儿。但是,当她们打开镜头,当她们站在新闻现场,当她们以记者的身份开口,世界将听到她们的声音。

在这场面向男警察的采访中,苏塔被身后的男记者包围


在一个习惯了谎言的世界里,《新闻之浪》艰难地讲着诚实的话——

在一次面对警察的采访中,同行的男记者面对苏塔难以遏制“男言之瘾”,直言“你应该对官员多说好话,要用让对方感觉良好的问题开头”。

苏塔只是笑笑,说:赞美的话,从你们嘴里说出的,已经太多。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图片源于《以火书写》剧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