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 与艺术,机遇还是挑战?

冉起当代 冉起当代AffordableArtFair
2024-09-03




AI对于艺术,是机遇还是挑战?从ChatGPT到Midjourney,AI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会让技术背景下生活的人们产生焦虑。AI 精湛的复制技艺,让创作者们担忧:艺术是不是很容易被创造?艺术家是否会被取代?


今天小编带你回顾我们另一场精彩的主题讲座《AI与艺术》,我们邀请了著名旅德跨界艺术家、作家、上海数字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王小慧,艺术写作者、独立策展人徐薇,omgland&麦胜科技创始人、麦际中国CEO陈沐佳和两位主持人跨界策展人、资深艺术顾问张婧雅、跨界策展人、艺术独立撰稿人金雪岑,来和我们一起座谈。





王小慧:

“我觉得AI与艺术的结合,将开创一个新时代。”



我喜欢拥抱新的事物,只有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才不会固步自封。很多人,可能在业余时间,也可以借用AI的技术来创作。我觉得这非常好。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目前,AI生成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过去信息的罗列,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作品。



最近我在做一些AI 艺术的实验,比如利用德国库卡的机械臂来做一些艺术尝试。尽管项目还不算完全成熟,但是尝试的过程本身就是非常有趣并有意义的。




徐薇:

“技术让我们更好地接近艺术的本质。”



其实每当有一个新技术出现,都会产生质疑:艺术是不是要“终结”了。


比如AI在古典艺术领域,注重’和谐’的艺术,是非常擅长的。也有画家质疑,无论怎么画,我们都不可能超越AI。


其实摄影技术的出现,倒逼出了印象派,现代主义。因为这时候画家明白,噢,原来画画不是一定要像,而是要画出我的感受。每次新技术的诞生,都是倒逼出人类更本质的能力,而这更接近于艺术的核心。让我们更多的抛下“不本质的东西”,接近艺术创作的精髓。



或许技术的创作,可以让一个东西“不死”,但是要达到永恒,则需要人身上所具备的、技术不能替代的特质。比如我喜欢的艺术家河原温,他从60年代开始,创作《今天》系列作品,每天都记录日期、时间、以及当天的一个颜色,直到他死的那一天。想要通过这样每日机械式的重复来证明自己仍然还活着。敢于用自己的肉身去迎向一个注定毁灭的结局——这种状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永恒。




陈沐佳:

“我们无需太早地尝试证明我们已经懂得AI。”



人们对于自己知识体系里难以掌控的东西,往往容易产生焦虑。而正是这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有一种暧昧的关系。决定这种关系持续发展的是:不被事先告知的彼此认知——其实创作出来的作品,是需要会对话的。和当下的时代对话,和未来的藏家对话。



其实我们也非常鼓励艺术家,在形成自己的创作之后,通过AI技术,将自己的创作的视觉呈现进一步优化。然而,当虚拟创作变得太容易之后,艺术家原来本身的视觉优越性则相对减弱。总之,这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而我们也无需太早就尝试证明我们已经懂得AI。



阅读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冉起当代AffordableArtFair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