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俪崩溃,姚晨恸哭,蒋欣走投无路:对不起,你要看清原生家庭的9个误区

有声有味 2021-02-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闲时花开 Author 刘娜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

杭州23岁的女孩洛洛,万万不会想到,她去世后,互联网上掀起了关于她的一波波讨论。


或者说,关于她这类女孩的讨论:


●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自幼就被驯化成工具人,成为父母的提款机,弟弟/哥哥的吸血虫;


●哪怕已经成年,也必须活在偿还亲情债的盘剥里,用着妈妈淘汰的旧手机,身上仅剩7000块钱,也要都转给爸爸;


●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任何爱和关怀,成了情感上的孤儿,跌落抑郁,仍逃不出令人窒息的亲情绑架;


●哪怕出了意外,父母也要以她的不幸为筹码,勒索最后一笔钱……

洛洛生前最好的闺蜜的说法

关于洛洛的死因,她的朋友,还有警方监控证明,她不一定是死于自杀


事情的真相,更像是跌落抑郁的她,去钱塘江边散心,凌晨未归,遇见了涨潮,意外被潮水吞噬了性命。


她的朋友说,洛洛长期被原生家庭盘剥,最近才鼓足勇气,要和原生家庭决裂,不再受父母的遥控指挥,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活。

洛洛朋友的说法

我宁愿相信这是意外,而不相信洛洛是自杀。
 
因为,自杀代表着一个优秀独立的女孩,最终还是向吸血虫父母举手投降,自愿被绝望的江水吞噬。

意外,代表着这个出生于95后,成长于21世纪,工作于新一线城市,月薪一万多的美丽姑娘,在被原生家庭捆绑多年后,终于决定做自己。
 
让人心痛的是,她还没有来得及去行动,一场意外夺走了她如花的生命。
 
这起事件,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后,有了最新进展:


洛洛所在的公司,为了息事宁人,还是赔付了她的戏精+吸血体质的父母16万。



整个事件里,相比洛洛表演性格的父母,张口闭口就是讹钱的亲戚,以及害怕矛盾闹大总想和稀泥的杭州和事佬,最让我有好感的人,竟然是洛洛生前所在公司的老板——张总。
 
他对洛洛的父母发出一连串的拷问,特别让人有共鸣:

你们作为父母,明知道女儿自杀,为什么不做点什么?为什么不把她找回去? 她一个女孩子,在外面上班,你们不管她的死活,只会向她要钱,就连她死了,也要拿她的死无理取闹,只想讹钱给儿子付首付,算什么父母?

当他最后着重强调,之所以要让媒体公开报道此事,不仅仅是为洛洛,也为同样处境的女孩,要让她们知道,面对这样的吸血家庭,千万不要去自杀,要主动寻求社会和法律的保护时,我对这个老板肃然起敬:
 
当资本家比血亲父母还让人感动,反讽了多少隐秘在角落里的丑陋原生家庭。
 

《欢乐颂》中,蒋欣饰演的貌美如花、外企公司的资深HR樊胜美,讲义气,热心肠,集极度的善良和脆弱的虚荣于一身,一心想捞个金龟婿。

最终,一次次被原生家庭“扶弟魔”的角色拽回原形,难逃始终给烂泥扶不上墙的哥哥,还贷买房养孩子的宿命;
蒋欣饰演的樊胜美

《都挺好》中,姚晨扮演的集叛逆、独立和坚韧于一身的金领女强人苏明玉,看似走路带风,杀伐决绝。


其实情感上,是个孤儿。


18岁就和家里断绝关系,考上清华大学却被母亲逼着上免费的师范,当上知名企业的高管,还是被家人说打就打……


姚晨饰演的苏明玉

《安家》中,孙俪饰演的对外辣手反击,对内冷血整肃的房似锦,一口能吞下一个包子,一口气儿能喝完一杯豆浆。

但面对重男轻女、索取无度、撒泼无赖、张口就要100万给弟弟买房的亲生母亲,她却掩面而泣,束手无策。


从电视剧中的樊胜美、苏明玉、房似锦,到现实生活中的洛洛……


这些女孩的命运,之所以引发出社会上这么多共鸣和讨论,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被原生家庭所伤的人,非常多

因为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大量有着原生家庭创伤的人,所以今天想从这里开始,和更多人一起谈谈关于原生家庭的9个误区
 

1.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但有足够好的父母。


这些年,只要识字的人,都在说“原生家庭”,那么,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未成年时所处的家庭环境。


和这环境里的人,在抚育过程中,通过一餐一饭和一言一行的言传身教,对我们的影响。
 
由于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就没有完美的抚养者,所以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
 
只有足够好的原生家庭,和不太好/糟糕的原生家庭。
 
足够好的原生家庭和贫富没有直接关系,而和抚养者对自我、对孩子的接纳和善待有关:
 
这些家庭的抚养者,主要是父母,虽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对孩子足够爱和信赖,孩子成长得相对健康。
 

不太好/糟糕的原生家庭,多是父母没法捋顺自己,然后把愤怒和怨气投射给家人,营造动荡不安或压抑窒息的家庭磁场。


而能量最弱的孩子,就成了受伤最重的那个人。
 
如果你是孩子,请你接受这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所以不必用神化的标准,看待父母。
 
如果你是父母,请你不要觉得自己不够好,而内疚没给孩子提供完美家庭。


足够好,就很好。
 

2.
不承认原生家庭会杀人,
只能证明你足够幸运。


生活在足够好家庭的孩子,很难理解那些生活在糟糕家庭里的孩子:
 
“你为什么这么不自信?” “你怎么不知道反抗?” “你就不会报警吗?” “你为什么爱得这么卑微?”

不认为原生家庭会影响、会杀人的人,都是幸运的人。
 
唯有不幸的人,最能明白,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最深的影响,是父母通过长期的控制和否定、辱骂和殴打、剥削和压榨,在一个孩子心头培植的信念:
 
不自信,是因为长期活在“我不行,我很差劲”的审判里。 不懂反抗,是因为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反抗的话,会招来更恶毒的惩罚”。 不懂得寻求帮助,是因为多年的孤独无助,让“我只能一个人承受”内化于心。 爱得讨好又卑微,是因为自幼年起,这就是“我”必须活下去的生存模式。


所以,原生家庭最大的影响,是抚养者通过一言一行和一餐一饭,日积月累地在孩子心头播撒的或阳光或晦暗的信念
 
信念,决定见识;


见识,决定行动;


而行动,再次反馈成信念。
 
阳光的信念,会一次次产生有效而正向的行动;


晦暗的信念,会一次次导致消极而颓废的行动。
 
原生家庭的影响,就这样将不同家庭的孩子之间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
 

3.
你最讨厌父母哪一点,
你会最像他们哪一点。


经常有读者向我抱怨:
 
“我最讨厌我妈爱控制人,脾气暴躁,结果我有了孩子后,越来越像她。” “我最讨厌我爸喝酒打人,一辈子窝囊,现如今我和他一模一样。” “我最讨厌我爸妈动不动就互相指责,不好好说话,结果我现在和爱人的模式,和他们一样。”
 
为什么,我们越讨厌父母,却越像他们?
 
因为,小时候,就是再讨厌父母,小孩子也没法独自生活,必须依赖父母而活。
 
为了活下去,保护自己,小孩子只能强迫自己,适应糟糕的父母。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在这种强迫适应中,吸收了父母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


人性的弱点之一是:


人们总是对自己恐惧的事情,记忆犹新。
 
所以,孩子模仿和内化的,往往是父母身上最苛刻、最糟糕、最“坏”的那部分。
 
直到后来,我们长成大人,面对和伴侣、和孩子、和同事、和朋友的冲突时,会自动激活我们童年时和父母相处的熟悉模式,去处理问题
 

这时候,我们才悲哀地发现,我们已面目狰狞地成为了昔日的父母。
 
挫败吗?
 
是的。
 
但能发现这一点,并由此去审视自己的心,厘清自己缘何如此,那就不太糟糕。
 
因为,从我们意识到问题这一刻起,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的路,已悄然开启。
 



4.
越是着急摆脱原生家庭的人,
越很难摆脱原生家庭。


很多人爱用“摆脱原生家庭”这个词汇,去证明自己要和父母决裂。
 
非常遗憾的是,在我看来,当我们试图摆脱原生家庭时,我们又陷入了为摆脱而摆脱的另一个怪圈里:
 
反对父母的一切。


逃离家庭的一切。


诅咒亲情的一切。


讨厌和原生家庭有关的一切。 

但我们身上还流淌着父母的血液呀,原生家庭过往的一幕幕依然在我们梦中出现啊,我们明明讨厌亲情但还是想得到爱和温暖呀。
 
很多人,就在这样的分裂中,跌落抑郁:
 
头脑里的两个自己,不断打架,天天交战。
 

关于原生家庭,不要急于摆脱,要学会去看清:
 
看清你的源头,是父母的不当养育,这是父母的错,不是你不够好。
 
然后,从“我不行”“我不能”“我不配”的习得性无助里站出来,让18岁/28岁/38岁的你,对8岁的你说“你行,你能,你配”。
 
因为,今天的你已经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见了很多人,历经很多事,你不需要任何人的审判,更不需要父母的授权,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不要再用消极的信念,停留在创伤中,把自己禁锢在8岁。
 
让现在的自己,变得强壮有力,然后重访童年,拥抱8岁的自己,告诉他/她“你可以”。
 
这时候,你不必喊什么“我要摆脱原生家庭”,你已经走出了原生家庭。
 

5.
你有权利说“不”,
面对漠视你真实感受的父母。


我见过不少人,尤其是女孩子,她们内心都活得比较辛苦。


她们觉得,对父母说“不”,说“我办不到”,说“我不能如你所愿”,说“请你停止剥削我”,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
 
这种“大逆不道”的认知,让她们非常羞耻,非常难过,非常不喜欢自己。
 
为了让自己心安,她们只好继续听从父母摆布,继续被原生家庭吸血,继续忍辱负重,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当个孝顺听话的木偶。
 
哪怕在结婚成家后。
 
这样的姑娘,要学会一遍遍对自己说:
 
“我可以对父母表达愤怒。” “对于吸血虫的父母,我必须断舍离。” “不是所有父母都配为父母,也不是所有父母都爱孩子。”


“我要尊重自己的感受,我不再当父母的木偶。”

 
不少姑娘在这样一遍遍的自我鼓励中,终于学会了说“不”。


但依然有一些姑娘,至今都还活在“我要听话”的沉重厚茧里。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值得传承的地方,但也有必须摒弃的糟粕。
 
真心希望每个人都懂得:


孝顺,是我们照顾好了自己的感受和处境,发自肺腑地对父母的反哺。


而不是父母和血脉的情感绑架。
 


6.
你越不独立,
就会一辈子受制于原生家庭。




哪一种姿势,才是走出原生家庭的最帅姿势?
 
答案是:
 
强大起来的姿势。
 
经济独立,精神丰盈,自己依靠自己,自己信赖自己。


不再被亲情绑架,不再由父母控制,到达了父母无法企及的地方。


这就是突围原生家庭的最帅姿势。
 
你讨厌父母,觉得他们处处控制你,不尊重你,不给你一点自由,但你都30多岁了,还住在父母的房子里啃老,你有什么脸说“都怪原生家庭消耗我”?
 
不要一边怨恨父母的束缚,一边接受父母没有边界的照顾。
 

突围原生家庭的路,本质上是从“我是你的孩子”,到“我是我自己”的成长之路。
 
离开成长,一切免谈。
 
尤其是精神上的断舍离。
 



7.
与原生家庭的和解,
不是一味地原谅父母。


我发现一种令人讨厌的现象,不管是我们的电视剧,还是我们的调解节目,都特别喜欢大团圆:
 
苏明玉最终和苏大强和解了;


房似锦最终又收留了她的弟弟;


公司里那个被父母压榨到200块钱的裙子都不敢买的姑娘,最终还是说“我爸妈也挺不容易的”。 

就连在洛洛事件中,化着全妆的妈妈和穿着皮衣的爸爸,也在和事佬的调解下,如愿从张总那里拿到了16万。
 
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因为,它违背了一个人真实的感受。
 
向来倡导“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的中国,对握手言和有着特殊的执念。
 
包括,强迫那些有着糟糕原生家庭的孩子,最后都去体谅父母。
 

在我看来,和原生家庭的和解,本质上是我们心灵上的一种圆满。


和现实中原不原谅父母关系不大:
 
父母很难改变。


一直改变的,都是我们。
 
我们成长了,看清了父母的问题,在不断修行中,慢慢治愈了自己,然后重访童年,把一直在阴影里哭泣的那个小孩,带到阳光下。
 
成年的我们和幼年的我们,凿通,拥抱,理解,靠近,这才是和解。
 
而不是,你明明看到父母还是自私凉薄地索取,非要抱着他们说“我原谅了你”。



8.
不是所有父母都爱孩子,
大大方方地承认这一点。



我觉得这世上最痛的事儿,莫过于我们亲口承认,有人不爱我们。
 
但,不管我们再好,总有人不爱我们,这却是事实。
 
而这个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这也是事实。
 
很多被困在原生家庭之中的人,用卑微讨好的一生,不过是想亲口从父母那里得到一句“我爱你”。
 
最后,却是伤心地发现,自己并没有被爱。
 
每个勇敢的人,都应该有勇气去确认:
 
“你不爱我,我也有权不爱你。”
 

不管是对伴侣,还是对父母,都要有这种勇气。
 
对于不爱我们的人,我们有权利不去爱他们。
 
当你把这个信念,内化为信仰的一部分,就已强大到无敌。
 

9.
我们的家和爱,
其实从来不在别人那里。


我和很多孩子分享过这么一段话:
 
“你已经长大,要试着去当自己的爸爸和妈妈,照顾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内心,安抚自己的情绪,体恤自己的健康,珍惜自己的日常。”
 
这段话道出了这样的真相:
 
向外张望的人,都是虚妄。
 
向内探索的人,才最清醒。
 
原生家庭,是我们的过去。


它足以影响我们很多年。
 
但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命运,我们的今天,我们的当下,并不掌握在父母手中,并不由过去定义,并不由他人说三道四,而是由我们自己来创造。
 

我们自己的肉身和灵魂,就是我们此生的家园和故土。
 
回到自身。


建设自己。


成长自己。


珍贵自己。


深爱自己。

因为,我们是自己的救赎和神灵。


谨以此文,献给每个有原生家庭创伤的人。


这不是一篇轻松的文字,感谢你们读到最后。


们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看

-END-
作者: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