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菜菜新论】我的追星之旅——记周又元院士的授星仪式

KouShare 蔻享学术 2021-04-25


更多精彩视频登陆网站

www.koushare.com


撰文 | 蔡一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曾经,有人问过我,“从事天文研究有没有什么夹带私货的vip体验?

 

仔细想了想,发现还真不少:带着一群青少年在实地观测时,拼命地呼吸大山里清新香甜的空气;借着科技活动周开放的天文台望远镜撒撒“狗粮”;干着天文研究的活儿追着人间最闪亮的星。是的,我追的这颗最闪亮的星,名叫“周又元”。



作为天文界的super star,生于1938年的周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八零”后。196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周老师就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并在1985年晋升为教授。彼时的中科大经历过迁校重建之磨练,到了九零年代伊始,周老师又扛起了中科大天体物理中心(天文学系的前身)主任的旗帜。2001年,周老师当之无愧地获选了代表着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学术称谓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老师是我国最早开展这些领域学术研究的学者之一。在中科大天文系有过学习经历、或者来过中科大天文系访学过的每一位年轻学者都非常清楚,这里的天文学科有两大基石,一座是相对论天体物理,另一座是星系宇宙学,这两个方向大约是中科大于1972年前后决定建设天文学科之际就决定重点发展的。而周老师主要从事的科学研究正是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这些领域,并且他也涉猎到大尺度结构相关的宇宙学话题。

 

事实上,作为我国最早开展这些领域学术研究的一批学者,正是周老师等人将中科大天文学科的研究从理论拓展到了观测。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和另外几位天文学先驱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并肩努力,也就可能没有今天的中科大天文学科。这也就不难理解中科大上下所有的天文研究学者都倍加敬爱周老师。毫无疑问,在我们中科大天文学工作者的心目中,周老师就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


在我的心目中,尽管身为院士,周老师是极其和蔼可亲、且生活简单朴素的一位老先生。每当系里有任何需求时,周老师都会不遗余力地给予自己帮助。


2017年,系里举办中科大天文学科创办四十五周年庆的一次学术会议,那一次规模空前,遍布全球的中科大天文学校友都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母校,国内的兄弟单位也都宾客纷纷。个头高高的周老师就非常安静地坐在会场一角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在他闪烁的眼光里仿佛透露着喜悦的讯息,从中似乎能读出,大概是最终倔强成长起来的这些人、最终采摘的这些成果、最终生根发芽的天文学科,就是对他所付出的一切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回报吧。

 

图 | 笔者与周又元院士合影 


彼时的我和爱人坐在偶像的面前,从不放过任何追星机会的我趁机邀请周老师一起合影,年近八十高寿的周老师欣然应邀,而这一刻我感受到老先生握住我的手是何等有劲,而我的心情又是何等激动。他对这个系和这里成长起来的每一个晚辈,都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却又丝毫不去计量任何回报。这大概就是一位先行者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于每一位年轻人,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天文学科研究工作者。


图 | “周又元星”命名仪式


在这里,我并不需要用任何华丽的词藻去介绍周老师在上世纪七零年代对射电类星体的先驱性研究,以及他在后来八零、九零年代分别对大尺度结构和活动星系核辐射机制等前沿领域的重要成果。

 

在一个平凡的周五清晨,我乘坐最早一班高铁来到北京,参加中国国家天文台举行的一场隆重的授星仪式。而对一枚编号为120730的小行星(1997年9月26日由北京兴隆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观测发现)来说,今天又是不平凡的一天,因为在今天,它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周又元星。


图 | “周又元星”命名证书



—— ——往期精彩回顾—— ——星星初光 可燎宇宙


END

为满足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需求,蔻享学术陆续开通了各科研领域的微信交流群。进群请备注研究方向或科研领域。


扫码添加入群

蔻享学术公众号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本页内容

转载授权请联系:

xxsui@am-hpc.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