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利群:从少年班学生到美国院士
2015年9月24日,骆利群在北大生命科学院
中科大少年班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可谓独树一帜,备受社会关注。一直以来,关于“少年班是否成功”的话题也多有争议。据统计,1949年以后在中国大陆出生,后来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有二十多人。其中,有两位顶尖科学家便是从中科大少年班起步:一位是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另一位是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
在卓越的科学研究工作之外,骆利群始终倾心教学事业。9月24日,骆利群携自己最新出版的英文教科书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神经生物学原理》)现身北京大学,并与青年学子交流对话,介绍其最新研究进展。
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的写作历时五年,由他一人独自完成,书中结合了他本人多年教学经验,全书共13章、612页。有学者评价:“华人撰写英文科学教材在国际上并不多见,而由一位作者独自完成教材写作更为少有”。
据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李沉简已着手组织该书中文版翻译及出版工作,希望能让更多中国学子受益。骆利群也希望,能够有更多青年学子得到这本书的帮助。
谈起出版教材的初衷,骆利群表示,他在斯坦福大学任课期间,对已有的神经生物学教材并不满意。“那些教材读起来非常枯燥、很不友好,里面有太多的知识和事实,而知识本身是要过气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告诉学生知识从何而来、如何做研究。”
与其他教科书不同,骆利群所著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吸收了更多教学经验,适合学生理解、记忆、学习。内容上,这本教材不再简单地把神经生物学知识分为分子、细胞、系统、发育等部分分别讲述,而是将这些方面整合起来,系统介绍神经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如嗅觉、视觉、神经网络整合等等。
骆利群认为,在神经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试图让学生记下浩如烟海的神经生物学内容,而是应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分析问题、找寻答案。
除此,作为多种神经生物学技术的发明者,骆利群同样非常重视生物技术的介绍。在该书的第13章“Ways of Exploring”中,他介绍了从尼氏染色到光遗传学的多种技术,有助于学生理解、设计实验。
"骆利群老师能够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么大一个对科学和教育的共同贡献,我们都非常羡慕,但恐怕我们大多数的老师都很难做出来。"李沉简评价道。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骆利群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海外校园的主持教授,曾以斯坦福联合北大学生为对象,讲述了专题“先天和培养对神经发育的影响”。而正是那次在北大讲课的材料,成为他写作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这本教材的基础和底稿。
与北大师生的交流中,除了具体的科学问题,广大学子最为关心的是骆利群在科研道路上的切身体会和感受,希望得到这位神经科学界“大牛”的建议和启发。2008年,在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知识分子》主编饶毅邀请下,骆利群曾在北大全面回顾自己的科研道路,《知识分子》附文刊发了该演讲的全文,本文特转载如下。
附文:骆利群演讲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想我在讲的过程中,你们有问题可以随便打断我。我的讲稿(slides)不多,如果你们中间不提问题,也许半小时就讲完了。
我现在讲话有点慢,因为来之前刚刚讲了三个多小时“BIO2000”的课,有点累。我在上周问饶毅:“你希望我讲什么东西?我讲什么东西对北大的学生有帮助?”于是,他就给我出了这个题目——主观报告和客观分析。
其实我觉得这个题目蛮难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回头看过。往回看多没劲,更好的应该在前方,应该往前看。但是我之前说过,饶老师给我出什么题,我就讲什么题。他出了这个题,我也没办法了,只能往回看。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往回看。
总结了很久,我最大的结论是:生活是一系列的意外之事。
Life是“生活”的意思,也可以翻译成“生命”。生命也是一系列的意外之事。我们的蛋白质氨基酸是L型的,DNA是右旋的,其实,如果是D型或者左旋也可以,假设在进化过程中有那么一个偶然,把所有的东西都变了一个镜像,也没问题。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生命中很多类似的偶然才造就了现在这样一个社会,才使得大家坐在这个报告厅里。生命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就这个题目来讲,我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教授,是主观报告。今天的主观报告会比较多,至于客观分析,我想在你们听完主观报告后,和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分析。
● 曾经的理想是做公车司机 ●
● 考入少年班也是一次偶然 ●
● “小学校”布兰迪斯往事 ●
● 瞪大眼睛发现有趣之事 ●
● 关注你感兴趣的事情 ●
● 做好准备,掌控命运 ●
那个时候,科大少年班的学生确实很用功,而且素质很好,我听说现在的少年班学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1981年,除台湾外,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状元,有二十二个理科状元进了科大,当年科大在湖北省招20人,分数最低的一名是全省第24名。优秀的学生聚在一起,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激励,对于整个学风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合肥没有很丰富的业余生活,黄山也离得很远,我们也没什么地方可去,只好都钻研科学。
(该讲演稿收录进饶毅主编系列丛书《生命之光》第一辑。文中小标题为《知识分子》编辑所加。)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赛先生”
●【期刊专栏】北京大学潘锋团队新突破:光催化氮气同时生成氨和硝酸根的催化材料和机理
●【蔻享Jobs】上海交通大学姚振威课题组招收软物质物理和统计物理硕士博士研究生
●【科学综述】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细胞冷冻保存的研究进展 |天津大学张雷教授团队
●【蔻享科讯】极度深寒下的原子操纵:中国科学家取得量子计算与模拟重大突破
●【学术视频】北大吴飙教授亲述量子课程之三: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算法
●【学术视频】北大吴飙教授亲述量子课程之二:量子测量欢迎大家提供各类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信息,以便广大科研人员参与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