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知】2021第十三届材料多尺度计算模拟会议

蔻享学术 2022-07-02




直播二维码


第十三届材料多尺度计算模拟会议
2021年7月5-8日
第二轮通知

01会议详情


会议名称:2021材料多尺度计算模拟会议
会议时间:2021年7月5-8号
会议形式:线上直播


02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承办单位:
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系
深圳市清新电源研究院
顾问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崇愚(清华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王鼎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叶恒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白以龙(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汤   涛(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杨   锐(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陈难先(清华大学)南策文(清华大学)柳百新(清华大学)顾秉林(清华大学)高瑞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崔俊芝(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黎乐民(北京大学)薛其坤(南方科技大学)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于   涛(钢铁研究总院)马琰铭(吉林大学)申   江(北京科技大学)吕广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   强(北京大学)张文清(南方科技大学)赵纪军(大连理工大学)段文晖(清华大学)段纯刚(华东师范大学)徐东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高世武(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龚新高(复旦大学)曾   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魏苏淮(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组织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健(深圳大学)

刘奇航(南方科技大学)

孙晓丹(南方科技大学)

李   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李   磊(南方科技大学)

邹小龙(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张文清(南方科技大学)

陈   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陈晓彬(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罗光富(南方科技大学)

郑家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赵宇军(华南理工大学)

夏   钶(深圳京鲁计算科学应用研究院)

徐   虎(南方科技大学)

黄   丽(南方科技大学)



03会议主题


1、外场下激发态动力学模拟  
2、电声耦合及电声子的输运行为
3、高效能源转存材料的设计
4、结构材料的多场耦合特性和多尺度模拟  
5、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器件性能模拟
6、大数据及机器学习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04会议报告嘉宾


邀请报告嘉宾

陈翔 | 助理研究员

◆报告主题:锂电池电解液基础电化学理解及机器学习研究

2016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21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导师:张强教授)。2018年至2019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Gerbrand Ceder组访学交流。现为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张强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化学基础理论理解及机器学习研究,提出了锂键化学、离子–溶剂结构、亲锂性等概念,注重多尺度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的结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cc. Chem. Res., Sci. Adv., Chem, Angew. Chem.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入选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和2020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

黄华卿 | 助理教授

◆报告主题:Emergence of topological states in aperiodic systems

2011年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本科毕业,201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导师:段文晖院士)。2016-2019年在犹他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刘锋教授)。2020年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凝聚态理论及计算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周期性(晶体)和非周期体系(如准晶,无序材料)中的拓扑物理;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预测新奇物态;材料物性调控与设计;物质电子性质的理论计算方法及算法发展等。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 Rev. Lett., Nature Commun., Nano Lett., Phys. Rev. B 等学术刊物上,已发表SCI 收录论文55 篇;总引用超过2000 次。

季威 | 教授

◆报告主题:Au6Te12Se8层状超分子晶体中的关联电荷序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教授。2008年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加拿大McGill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作。研究兴趣主要为发展和应用独特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与实验紧密结合,模拟和预测低维量子系统和信息材料与器件的界面前沿问题。研究成果被选为2011年国际邮票素材、入选2013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4年和2015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5-2016年获得三个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或创新项目支持,2019年入选中科院青促会首批特邀会员。目前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委员会委员,青委会理事;ACS Applied Electronic Materials副主编,Science Bulletin、Chinese Physics B、《物理学报》和Frontiers of Physics编委。

李磊 | 副教授

◆报告主题: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发展以及在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6年以最佳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曾晓成教授。2016-2020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Graeme Henkelman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专注于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纳米材料动力学行为及计算方法开发方面的工作,期间主导开发了机器学习软件PyAMFF。迄今已发表SCI论文27篇,期刊包括Proc. Natl. Acad. Sci. USA 、J. Am. Chem. Soc.、Nano Lett.、ACS Catalysis、Adv. Sci、Nanoscale、Chem. Commun.等。

李武 | 研究员

◆报告主题:电子-声子耦合与金属中的反常声子输运

2016年至今为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2006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博士期间获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联合培养博士生奖学金,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学习两年(2008-2010)。2011-2013年在法国原子能与替代能源委员会(CEA)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5年作为玛丽居里学者在荷兰科学计算与模拟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在CEA任研究员。李武研究员主要从事材料输运性质的理论计算研究,作为主要开发者开发的 ShengBTE 程序包为研究声子热导率的国际通用软件,大大推动了声子输运、 微纳尺度传热和热电材料等领域的发展。至今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期刊发表通讯/第一作者论文 40余篇,论文总引用4500余次。入选 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年度影响力(Single year impact)”榜单,排名前三万位。

李新征 | 教授

◆报告主题:基于玻恩-黄展开的凝聚态体系电-声耦合效应研究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2000年、2003年、2008年分别在武汉大学物理系、中科院半导体所、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伦敦大学学院从事博后研究,2012年入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是凝聚态物理中一些计算方法的发展与应用,重点是与核量子效应相关的理论方法的发展。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第一性原理路径积分分子动力学方法相关方法;发表论文50余篇,他引2000余次;出版凝聚态计算方向英文专著一部(《Computer Simulations of Molecules and Condensed Matters: From Electronic Structures to Molecular Dynamics》,31.4万字)、群论课程中文教材一部(《群论及其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35.8万字)。2016年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3/3),201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一等奖(3/5),202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项目。现任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Chemical Physics、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杂志编委、中国物理学会四刊青年编委、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震宇 | 教授

◆报告主题:高温条件下表面物种的浓度、扩散与反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和2004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和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04-2007年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5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研究领域为理论与计算化学,主要通过电子结构计算与分子模拟来研究材料物性和生长反应机理。在包括Phys. Rev. Lett.、JACS、Angew. Chem. Int. Ed.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SCI引用7400余次,H因子为48。

刘惠军 | 教授

◆报告主题:Machine learning in the study of thermoelectric and topological materials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及1998年在武汉大学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进行访问研究。长期从事计算凝聚态物理、计算材料科学的研究工作,特别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设计新材料。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副秘书长、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与了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Nanoscal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

刘奇航 | 副教授

◆报告主题:Detectable signatures of the magnetic axion insulators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本科及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曾任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以密度泛函理论为主的凝聚态理论研究,研究兴趣包括理解材料中新奇的电学,磁学,光学,缺陷,自旋极化,拓扑等物性,以及功能导向的新型材料设计及预测。近年来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本征磁性拓扑材料以及如“隐藏极化”现象等凝聚态物理中的新效应问题。工作期间以主要作者身份已发表包括Nat. Phys.、Nat. Commun.、Phys. Rev. X、Phys, Rev. Lett.、Nano Lett.、JACS等多篇学术论文;署名作者共计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Google Scholar统计引用超过4200次;2018年入选“国家特聘青年专家”;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点专项(青年项目)负责人。

吕劲 | 研究员

◆报告主题:亚10 nm 晶体管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199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陕西理工大学“汉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研究成果获得2020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并被提名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入选爱斯维尔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物理学),2020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和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孟胜 | 研究员

◆报告主题:Attosecond electron dynamics in solids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毕业,2004年获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博士学位。2005-2009年在哈佛大学物理系任博士后和研究助理。2009年7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特聘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荣获北京市科技一等奖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发态量子动力学;能量转化和存储微观机制、表面与水相互作用等。共发表论文约180余篇(~120篇IF>7),综合论著6篇,20篇论文被引用100次以上,被引用10000余次,H因子51。

欧阳楚英 | 教授

◆报告主题:基于多尺度模拟和数据驱动的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研发

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计算模拟和仿真工作。应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材料科学系统工程、多尺度仿真等方法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重点项目等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方向的课题,发表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材料相关论文100多篇,论文被SCI他人引用五千多次。研究工作紧跟产业关键和挑战性问题,2008年回国以来,一直与宁德时代等企业紧密合作。2019年9月开始担任福建省新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积极推动加速宁德时代在多尺度模拟、固态电池、Na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方向的研发工作。

施思齐 | 教授

◆报告主题:NASICON结构化合物中离子协同输运机制的应用:从思考到实践

博士,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年),上海高校特聘教授/跟踪计划(东方学者),入选2014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998年7月和2001年7月在江西师范大学分别获物理专业学士学位和理论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美国布朗大学、通用汽车研发中心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2013年6月起在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上海市物理学会计算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绿色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客座教授、《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编委、《中国科学:技术科学》青年编委、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CSTM标准委员会)材料基因组领域通则标准化工作技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1)电化学能量存储材料的物理基础,(2)基于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的材料设计与性能优化研究。已在Chem. Rev.、J. Am. Chem. Soc.、Joule、Nature Commun.、Adv. Mater.、Phys. Rev. B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他引6400余次,H因子41,ESI高倍引论文5篇,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和2019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20余次。受邀为Chin. Phys. B、J. Materiomics等撰写综述和展望论文。


司晨 | 副教授

◆报告主题:Electron-phonon coupling in two-dimensional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入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从事低维量子材料电子结构和电声耦合效应的理论研究。共发表SCI论文46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hys. Rev. Lett.、Nano Lett.、Phys. Rev. B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总引用20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面上等项目,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多次做邀请报告。

孙建 | 教授

◆报告主题:高压下的新物态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分别于2002和2007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德国、英国剑桥大学等地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受聘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计算方法发展、高压相变和晶体结构预测、高压材料设计、高压下的新物态等方面做出一系列重要工作,已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2011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完成人)、2013年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2014 GRC van Valkenburg奖、2015年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担任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学会计算材料学分会委员。

王健 | 教授

◆报告主题:Giant dynamical magnon-electron coupling in metal-metal-ferromagnetic insulator heterostructure

原香港大学物理系讲座教授,现任深圳大学全职特聘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非平衡格林函数(NEGF),系统性地发展了介观系统非线性直流输运和有限频率交流输运理论;(2)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郭鸿教授合作,将非平衡格林函数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相结合(NEGF-DFT),发展了目前在国际上最先进的量子输运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和计算软件。相关论文Phys. Rev. B 63, 245407 (2001)入选美国物理学会APS旗下Phys. Rev. B创刊50周年50篇里程碑文章,并被评价为纳米电子学计算的奠基性文章。该方法被国际公认为研究纳米电子器件量子输运的标准方法,并被世界上排名第一的TCAD公司美国新思科技(Synopsys)列为该公司新一代TCAD技术的核心;(3)发展了一套可以描述电子器件瞬态输运性质的理论方法。该方法可以和密度泛函理论完美结合,从而使得预言电子器件的动态响应过程成为可能。(4)和光子晶体领域的先驱S.John教授合作,从理论上预言了一系列光子晶体中的新奇物理现象。

王彦超 | 教授

◆报告主题:基于无轨道密度泛函理论的ATLAS计算方法与软件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计算物理方法和软件研发工作。发展了CALYPSO结构预测方法和软件,被70多个国家的3300余位学者采用;开发了无轨道密度泛函ATLAS计算软件,可实现百万原子量级体系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在Nat. Commun.、PRL、PNA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总被引8500余次,单篇最高被引1600余次, H因子37(引用数据取自google学术)。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和第三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8年获亚洲高压协会“亚洲高压会青年奖”;2020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谢禹 | 教授

◆报告主题: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和硫化物生长的理论研究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计算方法与软件国际中心、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禹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2011-2018年,先后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美国莱斯大学等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以学术带头人身份引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2020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

薛德祯 | 教授

◆报告主题:机器学习结合优化算法加速材料研发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工作于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材料信息学研究,以机器学习辅助实现材料的高性能化,在《Nat Comm》、《PNAS》、《PR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90余篇论文,相关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关注和肯定,MRS Bulletin的专题评论中称“薛等所发展的快速优化方法体系为新材料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最好的统计学方法”。入选了国家层次青年人才计划(2019),获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六)(2013)、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2015)、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院长博士后(2014),陕西省高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017)等荣誉。

杨炯 | 教授

◆报告主题:电声相互作用对热电材料晶格热导率以及能带重整化的影响

上海市东方学者,现就职于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担任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中心主任。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并留所工作。2012-2015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2015年回国并任现职至今。以第一性原理材料计算为主要手段,在材料基因方法建立与热电材料预测,电声相互作用与电热输运关联,以及热电材料性能优化方面开展工作。在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 Adv. Funct. Mater., Nat. Comm., NPJ. Comput. Mater., Mater. Today Phys., J. Mater. Chem. A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目前总引用数5000余次,H因子38(Web of science, 2021.5)。

张林峰 | 研究员

◆报告主题:Deep Potential for materials simulation

普林斯顿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林峰通过有效结合机器学习、多尺度建模方法、高性能计算,有效解决了计算化学、分子模拟、增强采样等方向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发展了DeePMD-kit/DP-GEN等开源软件和DeepModeling开源社区。林峰发展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将第一性原理精度延伸了多个数量级,对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的第一性原理建模和模拟产生较大影响。最近,林峰作为核心开发者的工作获得2020年度高性能计算领域最高奖ACM戈登贝尔奖。

赵瑾 | 教授

◆报告主题:Real-time GW-BSE Investigations on spin-valley Exciton Dynamics in Monolayer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

1998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2003 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侯建国院士,杨金龙院士)。2004 年3 月起在美国匹兹堡大学Hrvoje Petek教授组内工作。2008 年8 月起成为匹兹堡大学物理系研究助理教授,2010 年初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及合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教授,并入选百人计划。2013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赵瑾教授的研究小组关注于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激发态动力学,发展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激发态动力学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Hefei-NAMD,初步构建了可以同时从时间、空间、动量、能量、自旋等多个维度研究凝聚态体系激发态动力学的理论和程序框架,率先实现了自旋分辨的real-time GW+BSE(GW+rtBSE)激子动力学。共发表SCI文章121篇,作为第一/理论第一/通讯作者共发表Science 3篇(与实验合作),Chem. Rev. 2篇,Nat. Photo. 1篇,Sci. Adv. 2篇,Nat. Commun. 1篇,Phys. Rev. Lett. 5篇,JACS 3篇等,全部论文他引次数4000余次,H因子35。

周震 | 教授

◆报告主题:基于数据库与机器学习的能源材料创新

1994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讲师。2001-2005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等机构资助的博士后研究。2005年11月作为副教授(引进人才)回到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底晋升教授,2011年起任博士生导师。2012年被任命为南开大学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主任。2014年被任命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2015年起为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1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21年3月调入郑州大学化工学院工作。

主持(含已结题)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研究,通过高性能计算与实验相结合揭示了二维材料储能特性,构筑了兼顾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水系超级电容器和锂/钠离子电容器,指导设计了系列钠/钾/镁离子电池新材料;首次提出了基于CO2电催化转化的储锂新机制,据此设计多种储锂新材料,并构筑了可充电Li-CO2电池储能新体系;设计了多种空气电极催化剂,发展金属锂负极保护的新策略,优化了锂空气电池综合性能。在Chem. Soc. Rev.、Prog. Mater. Sci.、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22000余次,h-index为87。2014-2020年连续七年入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2018-2020年连续三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现为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Materials Advances和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副主编、JPCA/B/C、《过程工程学报》、《电化学》和《电源技术》编委以及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邹小龙 | 副教授

◆报告主题:Moiré Effect in Twisted trilayer black Phosphorene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和博士学位,在美国莱斯大学材料科学及纳米工程系从事博士研究后于2016年加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的电、磁和光的耦合现象及二维材料生长的理论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包括1篇Nature, 2篇Nature Materials, 1篇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3篇Materials Today, 4篇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引用7000余次,H因子34。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低维体系的计算材料学》专著一部。


专题介绍嘉宾

李刚

◆专题报告:动力学平均场及其非局域扩展

李刚博士先后在东北师范大学(2002)、北京大学(2005)和德国波恩大学(2009)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德国维尔斯堡大学先后从事博士后(2009-2012)和德国国家重点项目联合研究员〈2012-2015)、在舆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担任子课题组组长(2015-2017)。李刚博士于2017年加入上海科技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2018年获评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李刚博士近年来在Science,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 Rev. Lett Science Bulletin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60篇。

任新国 | 特聘研究员

◆专题报告:Basics and recent progresses of hybrid functionals and random phase approximation in first-principles 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中科院物理所特聘研究员。1998年南开大学本科,2001年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硕士,2006年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博士。曾先后在德国Fritz-Haber研究所(2006-2013)和中国科技大学(2013-2019)工作。主要从事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方法、算法的研究和计算程序开发。


李新征 | 教授

◆专题报告:分子动力学方法简介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2000年、2003年、2008年分别在武汉大学物理系、中科院半导体所、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伦敦大学学院从事博后研究,2012年入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是凝聚态物理中一些计算方法的发展与应用,重点是与核量子效应相关的理论方法的发展。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第一性原理路径积分分子动力学方法相关方法;发表论文50余篇,他引2000余次;出版凝聚态计算方向英文专著一部(《Computer Simulations of Molecules and Condensed Matters: From Electronic Structures to Molecular Dynamics》,31.4万字)、群论课程中文教材一部(《群论及其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35.8万字)。2016年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3/3),201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然科学一等奖(3/5),2020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项目。现任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Chemical Physics、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杂志编委、中国物理学会四刊青年编委、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


赵瑾 | 教授

◆专题报告:凝聚态体系中的激发态动力学 -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

1998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2003 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侯建国院士,杨金龙院士)。2004 年3 月起在美国匹兹堡大学Hrvoje Petek教授组内工作。2008 年8 月起成为匹兹堡大学物理系研究助理教授,2010 年初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及合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教授,并入选百人计划。2013年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赵瑾教授的研究小组关注于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激发态动力学,发展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激发态动力学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Hefei-NAMD,初步构建了可以同时从时间、空间、动量、能量、自旋等多个维度研究凝聚态体系激发态动力学的理论和程序框架,率先实现了自旋分辨的real-time GW+BSE(GW+rtBSE)激子动力学。共发表SCI文章121篇,作为第一/理论第一/通讯作者共发表Science 3篇(与实验合作),Chem. Rev. 2篇,Nat. Photo. 1篇,Sci. Adv. 2篇,Nat. Commun. 1篇,Phys. Rev. Lett. 5篇,JACS 3篇等,全部论文他引次数4000余次,H因子35。

孟胜 | 研究员

◆专题报告:Real-time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 versatile tool towards quantumdynamics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2000年中国科技大学毕业,2004年获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瑞典Chalmers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博士学位。2005-2009年在哈佛大学物理系任博士后和研究助理。2009年7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特聘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荣获北京市科技一等奖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发态量子动力学;能量转化和存储微观机制、表面与水相互作用等。共发表论文约180余篇(~120篇IF>7),综合论著6篇,20篇论文被引用100次以上,被引用10000余次,H因子51。


杨炯 | 教授

◆专题报告:热电理论、电输运

上海市东方学者,现就职于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担任集成计算与材料设计中心主任。2004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200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并留所工作。2012-2015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2015年回国并任现职至今。以第一性原理材料计算为主要手段,在材料基因方法建立与热电材料预测,电声相互作用与电热输运关联,以及热电材料性能优化方面开展工作。在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 Adv. Funct. Mater., Nat. Comm., NPJ. Comput. Mater., Mater. Today Phys., J. Mater. Chem. A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目前总引用数5000余次,H因子38(Web of science, 2021.5)。




05会议赞助


会议赞助:

     本次会议设置视频赞助及广告赞助,共两种会议赞助类别。赞助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方式可分别享受到相应权益。


企业展示:

  1. 视频赞助:

    享有 1 天会议及两次的茶歇时段的宣传位,可选择 5 分钟内的PPT宣讲或宣传视频播放。

  2. 广告赞助:
    享有 1 天会议期间直播间下方广告卡位,并可链接到外部企业主页或产品介绍。


赞助和参展详情请咨询黄老师:联系方式:15218503082(微信同号)邮      箱:huang.jiewen@sztspi.com


06墙报展示


本次会议设有墙报交流并根据会议主题设立最佳墙报奖,如有需要投稿,请在2021年6月25日前扫码报名,报名时注明海报展示题目。


扫描二维码报名

海报展示形式:录播(视频点播)+图片展示


提交要求:1.视频:要求时长4~5分钟,清晰度1080p 或720p。2.Poster:PDF文件3.题目及摘要:Word文档
请将文件发至会议邮箱:icm2021@sztspi.com

07会议备注


疫情防控需要,原定于2021年7月5-8日在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学会议中心举办的2021第十三届材料多尺度计算模拟会议,计划转为线上直播,日期议程不变。


如您已缴费,可联系会务组办理退款事宜。联系方式:石老师19868270090(微信同号)。



08会议联系


联 系 人:张哲旭   
联系电话:0755-86148299 / 18038109461(微信同号)
邮箱地址:icm2021@sztspi.com
会议官方网站:http://www.ccmrs.cn/ICM2021/

文章内容来源“清新电源”公众号

编辑:黄琦



往期回顾










为满足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需求,蔻享平台开通了各科研领域的微信交流群。进群请添加微信18019902656(备注您的科研方向)小编拉您入群哟!
蔻享网站www.koushare.com已开通自主上传功能,期待您的分享!

欢迎大家提供各类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信息,以便广大科研人员参与交流学习。

联系人:李盼 18005575053(微信同号)

戳这里,观看精彩直播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