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硅藻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揭秘红系捕光天线复合物 | 自然杂志
■ 本文为“光合膜蛋白”专题文章之一,深入解读了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入选项目之“破解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结构和功能之谜”。
■ 引用格式:赵松浩, 陶秋爽, 沈建仁, 王文达. 硅藻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揭秘红系捕光天线复合物[J]. 自然杂志, 2021, 43(3): 157-164.
■ 文章二维码:
■
硅藻是海洋中一类重要的红色浮游植物,每年贡献了海洋40%或全球20%左右的原初生产力,在全球碳固定和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硅藻能取得如此成功生态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捕光天线为具有出色捕光和光适应能力的岩藻黄素叶绿素a/c结合蛋白(FCP)。为研究硅藻在水下高效利用蓝绿光、传递和转化太阳能的机理,我们团队与合作者利用晶体学和冷冻电镜技术破解了硅藻FCP捕光天线和光系统超级复合物的结构,揭示了FCP蛋白的独特结构特征和聚合状态,以及与其结合的大量叶绿素a 、叶绿素c和岩藻黄素等色素分子的结合细节,为揭秘硅藻光合膜蛋白机器高效运行机理提供坚实的结构基础。
文 | 赵松浩,陶秋爽,沈建仁,王文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1
硅藻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它可以大规模地利用太阳光能,以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为主要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并产生氧气。氧气的出现直接改变了地球表面大气层的成分和结构,并形成臭氧层,为生物大爆发和高等生命的出现以及人类进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也为人类和动物等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食物,并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是现代文明中农业和工业生产的关键物质基础(图1)。
图1 光合作用与人类社会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负责光反应的色素-蛋白复合物主要进行捕光、传能、原初电荷分离和传递电子以及跨膜质子转运[1],并为接下来的暗反应固碳提供能量和还原力。为实现高效的捕光以驱动光合作用的进行,色素-蛋白复合物分为捕光天线复合物和反应中心两种模块,分别主要负责光能的捕获和光化学反应[2] 。光合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进化,比如从不产氧光合细菌到产氧光合细菌,从原核蓝细菌到真核单细胞藻类再到多细胞高等植物。数十亿年的进化过程导致光合生物的多样性,出现了光合细菌、微藻、苔藓以及高等植物等光合物种,也演化出多彩多样的色素-蛋白复合物,出现I型和II型两种反应中心以及外围的水溶性捕光蛋白和膜蛋白两种捕光天线。反应中心和捕光天线进一步组装成超级复合物,在光合膜上发挥作用,比如紫细菌中的反应中心和捕光天线超级复合物(reaction center-lightharvesting 1 supercomplex, RC-LH1) [3] 、蓝藻和红藻中的光系统II-藻胆体复合物(photosystemII-phycobilisomes, PSII-PBS) [4-5]、绿藻和植物中的光系统II 捕光天线复合物(photosystem II-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I, PSII-LHCII)[6]和光系统I捕光天线复合物(photosystem I-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I, PSI-LHCI) [7] 。进化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光合色素-蛋白复合物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光合作用机理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硅藻是地球光合生物的重要分支之一。十多亿年前,原核蓝藻内共生而产生两支主要的真核光合生物类群,其中:原始的绿藻进化为现代绿藻和陆地植物,成为绿色分支;而以单细胞红藻开始的红色分支(红系)经历了二次或者三次内共生演化出隐藻、褐藻、硅藻和甲藻等类群。硅藻大约诞生于侏罗纪,其叶绿体因为二次内共生具有四层膜,不同于常见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双层膜结构[8] 。从细胞结构看,硅藻为单细胞生物,表面为硅质外壳,细胞整体结构呈现对称性,并根据对称方式的不同,分为中心对称的中心纲和两侧对称的羽纹纲两类[9-10] 。硅藻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在高原和南极等极端条件下生存。硅藻对光合产量的贡献巨大,其净原初产量在全球每年的光合原初生产量中约占1/5,相当于陆地热带雨林的光合原初生产量之和[11],这与其高效的光能利用效率和超强的光适应能力有关。2
硅藻光合膜蛋白与结构生物学研究
图2 硅藻FCP捕光天线蛋白的纯化和结晶
硅藻光系统和捕光天线的光合特性和结构解析研究一直比较滞后,缺乏足够的结构生物学证据,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于硅藻光合作用机理的认识[14-16] 。为精确和深入了解硅藻的光系统和捕光天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首先以羽纹纲的三角褐指藻为研究材料,纯化和表征了其双体FCP天线,筛选和优化了FCP晶体(图2),最终解析得到1.8 Å(1 Å =0.1 nm)分辨率的双体FCP结构[17]。通过光谱定性或者定量分析硅藻光合膜蛋白的色素和亚基的组成,研究其捕获和传递光能的特点相对比较容易,难点在于将高纯度的FCP天线蛋白规则地培养成晶体。由于膜蛋白结合了生物膜上的大量不规则的脂分子,这一步通常需要耗费科研人员数年的时间和心血。在准备好形状规则的漂亮晶体后(图2),科研人员在我国上海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取得晶体的X 射线衍射图样,最终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在原子分辨率下搭建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模型(图3)。一般蛋白质中的化学键长度和强相互作用的距离在1.0~3.0 Å之间,而1.8 Å分辨率意味着科研人员可以准确地判断蛋白质中碳、氮、氧原子的距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硅藻 FCP捕光天线中蛋白和色素网络的细节,探索硅藻光合作用的分子机理。图3 硅藻第一个FCP二聚体晶体结构
除了晶体学技术外,另一种重要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单颗粒冷冻电镜,是目前研究大分子量蛋白结构的重要手段,而且节省了培养蛋白质晶体的繁琐步骤,只需要将蛋白质冷冻在玻璃态的冰层中,并在300 kV的高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采集“照片”(图4)。科研人员将照片中的蛋白颗粒挑选出来,进行分类和电子密度的构建,就可能获得近原子分辨率的结构模型。硅藻的光系统Ⅱ-捕光天线超级复合体(PSII-FCPII)的分子量超过1 400 kDa,非常适合冷冻电镜技术;而此前FCP捕光天线蛋白分子量较小,在电子显微镜下的投影很弱,其结构适合通过晶体学技术来解决。2019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团队与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以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为研究手段,解析得到3.0 Å分辨率的PSII-FCPⅡ超级复合物的结构[18] 。这两项结构生物学研究首次展现了硅藻光系统反应中心和天线的结构,使我们对硅藻色素-蛋白复合物中捕光、传能和能量转化,以及快速适应光环境的机制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的认识。
3
硅藻FCP天线和光系统的结构及组装
PSII-FCPII的整体组装与高等植物和绿藻的C2S2M2型PSII-LHCII(C:核心;S和M:与核心结合较强和较弱的LHCII)超级复合物相似:有一个四聚体FCP-A直接结合到PSII核心,被称为ST(strongly-associated tetramer);另一个四聚体通过FCP-D和FCP-E与核心间接结合,被称为MT(moderately-associated tetramer),最外围的FCP-F结合在MT一侧。与植物和绿藻的PSII-LHCII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硅藻外围天线主要以四聚体形式组装,不同于LHCII的三体形式;二是与PSII结合力较强的四聚体位于反应中心的CP47一侧,与PSII-LHCII中的S-LHCII相反。
另外,新发现的Psb34和PsbG亚基对于复合物的组装起到了重要作用,展现了硅藻光系统II独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其中,PsbG核心小亚基负责介导ST四聚体和PSII的连接,Psb34有辅助功能。另外,FCP-D单体天线亚基处在CP43和2个四聚体构成的三角形中间,起到强化外围天线的组装稳定性和连接外围亚基与PSII核心的作用。硅藻进化出区别于绿色系统光合生物的独特光系统和捕光天线的结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光环境。那晶体结构解析的二聚体FCP亚基的位置在哪里呢?目前科学家还没给出答案,据推测可能结合在四聚体的外围,或者也可以直接结合在PSII核心外围。
4
硅藻捕获蓝绿光机理
图7 硅藻、绿藻和植物捕光天线的捕光范围
FCP天线捕获的能量直接或者间接传递给光系统II反应中心。能量传递的核心原则是由高能态的色素分子传递到低能态的分子。有意思的是,2个或2个以上的叶绿素分子接近形成叶绿素对,通过能量偶联降低它们的能级,在能量传递中扮演了重要作用。这些能量偶联的叶绿素对大部分处于外围FCP天线向反应中心传输能量的关键枢纽位置,因此可以有效调控不同光环境条件下的能量传输过程。另外,由它们接收的能量也可以传递到附近的一些类胡萝卜素分子,在强光下帮助叶绿素清除过剩的光能,避免受到光损伤[20] 。5
结语
硅藻双体FCP和PSII-FCPII的结构解析,破解了硅藻光系统和捕光天线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之谜,向我们展示了硅藻光系统中独特的色素蛋白网络,揭示了硅藻光系统蛋白在捕获蓝绿光、高效传能和光保护等方面的分子机制,为后续深入研究光合系统的能量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结构基础,是光合作用领域重要的科学突破。为此,美国《科学》杂志评论硅藻的光系统和捕光天线研究是里程碑性质的工作[21] 。该成果入选了科技部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两院院士评选的“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硅藻光合作用新的分子机制也将为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机理、指导设计新型高光效作物、打造智能化植物工厂提供新策略和新思路,有望为农业经济生产提供新助力以及促进新产业的生成。参考文献参见PDF原文。本文刊载于《自然杂志》2021年第3期
通信作者
王文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合作用光系统和捕光天线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办刊理念:解读科学前沿动态,奉献原创学术精品;构架专业学科桥梁,弘扬科学人文精神。刊载范围:物理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与工程科学、信息科学及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评述、综述和原创研究论文等。主要栏目:特约专稿、专题综述、研究快报、科技进展、自然论坛、诺贝尔奖简介、自然科学史、科学人物、自然信息、阅读•评论。读者对象 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及自然科学爱好者等。
期刊专栏:https://www.koushare.com/periodical/periodicallist?ptid=122
文章来源:“自然杂志”公众号
为满足更多科研工作者的需求,蔻享平台开通了各科研领域的微信交流群。进群请添加微信18019902656(备注您的科研方向)小编拉您入群哟! 蔻享网站www.koushare.com已开通自主上传功能,期待您的分享!
欢迎大家提供各类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信息,以便广大科研人员参与交流学习。
联系人:李盼 18005575053(微信同号) 戳这里,查看详情哟!
欢迎大家提供各类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信息,以便广大科研人员参与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