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物理学报】太赫兹生物物理
编 者 按
人类对疾病的恐惧、对健康的渴望、对永葆青春的向往和对返老还童的想象都可能成为驱动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内驱力。激光的发明、显微技术的发展和蛋白质结构的解析等,诞生了许多诺贝尔奖。物理与生物的交叉融合不仅让人类用物理的手段解决生物问题,而且生命科学的发展需求也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然而 在电磁波谱上,还有一个至今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的频段—太赫兹电磁波,因其长期受限于电子学和光子学技术扩展的瓶颈,至今未能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同时太赫兹信息神经系统的产生、探测以及太赫兹波对生物组织的作用规律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尽管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已发展近半个世纪,由于太赫兹波源的缺乏,太赫兹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尤其是与生物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止步在弱场线性相互作用层面。在弱场区间,人们正在利用太赫兹谱学成像技术研究生物物质的光谱特征,正尝试将其应用于新冠检测、肿瘤筛查、物质鉴别等。近年来,随着大型同步辐射光源、自由电子激光、高频率真空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以及超快超强高能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太赫兹电磁波源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各种大功率太赫兹波源已相继问世。人们在DNA、蛋白、水等最基本生命物质中观察到了太赫兹场诱导的电磁生物效应,并在分子层面、细胞层面、组织层面、个体层面都看到一些太赫兹诱导的非热生物学现象,例如利用强场太赫兹激光作为“电磁剪刀”对基因进行无剪切酶参与的基因编辑、神经细胞中太赫兹信息的产生和传输以及太赫兹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已经被报道。这些激动人心的结果展示了太赫兹生物物理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的潜力。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分会”于2020年11月成立,并于2021年在天津召开全国太赫兹生物物理年会。基于本次大会,在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常超教授的提议下,我们邀请了国内若干位活跃于太赫兹生物物理研究前沿的中青年学者撰文,对近年来该领域部分热点进行总结回顾。其中既包括对太赫兹生物学效应、太赫兹生物化学传感检测、太赫兹无线通信等的综述,也包括太赫兹近场显微镜技术、分子动力学模拟、水合物太赫兹调控、太赫兹辐射源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受水平及时间所限,本专题所反映的太赫兹生物物理研究现状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希望本专题能对国内太赫兹生物物理研究的学术交流做一点贡献。
客座编辑
施 卫 二级教授,博导,陕西省超快光电技术与太赫兹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超快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长期从事超快光电器件、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先后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Appl. Phys. Lett.,Opt. Lett.,J. Appl. Phys.,Sci. Rep.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获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项,中国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
宫玉彬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微波电真空器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都)主任。IEEE国际真空电子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太赫兹专家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真空电子技术》杂志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长期从事物理电子学和太赫兹生物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大功率毫米波太赫兹辐射源、太赫兹波与生物细胞相互作用的机理等。
吴晓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卓越百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青年骨干,德国洪堡学者,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首届Zhengyi Wang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光学太赫兹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超强太赫兹源、功能器件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进展。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包括Nat. Commun., Advanced. Mater., Biosens. Bioelectron.等,已授权专利15项,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
专题文章
太赫兹生物物理专题编者按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0101.
doi: 10.7498/aps.70.240101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40101
砷(III)对p53突变蛋白活性恢复作用的太赫兹物理机制
唐朝,张广旭,胡钧,吕军鸿
物理学报.2021, 70 (12): 128201.
doi: 10.7498/aps.70.20210647
原文链接 :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0647
摘要:通过小分子配体结合(如砷剂)来恢复p53突变蛋白活性是抑癌蛋白靶向治疗的重要策略,但p53蛋白在功能恢复过程中的分子集体动力学变化及其作用等机制基础尚不清楚。本文从太赫兹生物物理的角度揭示了砷(III)对p53蛋白活性恢复的可能机制,为蛋白分子低频运动特性与蛋白功能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6G技术发展愿景与太赫兹通信
冯伟,韦舒婷,曹俊诚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4303.
doi: 10.7498/aps.70.20211729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729
摘要:6G无线网络预计在未来提供全球覆盖、高频谱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更高智能水平的服务,为人类社会打造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移动网络。太赫兹无线通信具有高数据传输速率、低延时和抗干扰等特点,有望在6G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6G技术的规划愿景、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分析了太赫兹器件、信道、通信系统以及6G技术可能的发展趋势。
超材料赋能先进太赫兹生物化学传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王玥,崔子健,张晓菊,张达篪,张向,周韬,王暄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7802.
doi: 10.7498/aps.70.20211752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752
摘要:处于太赫兹频段的电磁波表现出许多极具发展前景的特点,如非电离、“指纹”谱、对弱共振敏感、对非极性物质穿透性强等特性,并逐步发展成物理、信息、材料、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与应用研究关注的热点。然而,在生物、化学物质的传感检测应用中,当待测物尺度小于入射太赫兹波长时,微小扰动和细微特征难以被太赫兹波检测到,并且无法与太赫兹波之间产生充分的相互作用,这无疑阻碍了太赫兹生物化学传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太赫兹超材料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本文主要综述了最近太赫兹超材料应用于生物化学传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简述了评价器件性能的关键参数,并在文末对太赫兹超材料传感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红外及太赫兹辐照下细胞膜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薄文斐,车嵘,孔磊,张明洁,张晓波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8707.
doi: 10.7498/aps.70.20212030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2030
摘要:太赫兹电磁波辐照,包括其短波段红外波辐照,因具有无创和非电离特性在生物科学中展现出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前景。细胞膜是生物细胞保持完整性和内稳态的重要生物屏障,也是太赫兹辐照时电磁场首先作用到的细胞结构,细胞膜对电磁场的响应是大部分太赫兹生物效应产生的机理。本文论述了太赫兹辐照应用的安全性及其在生命医药、神经调节以及人工智能领域中应用的新前景,从太赫兹电磁辐照下磷脂膜的介电响应特性、细胞膜离子通道蛋白的离子跨膜输运、磷脂膜上大分子及离子的跨膜输运、以及太赫兹辐照下细胞膜生物效应的潜在应用和作用四方面,对太赫兹电磁辐照下细胞膜生物效应领域的研究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同时介绍了太赫兹电磁辐照时能够开启细胞膜上压控钙离子通道、压控钾离子通道和主动运输的钙离子通道、以及在磷脂膜上产生亲水孔等科学发现。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太赫兹辐照下细胞膜生物效应研究的努力方向。
太赫兹波生物效应
彭晓昱,周欢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0701.
doi: 10.7498/aps.70.20211996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996
摘要:太赫兹波能被生物组织中的水强烈吸收,能与生物组织中生物大分子和这些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产生共振,因而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中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尽管单个太赫兹光子能量很低,对生物组织没有电离损伤作用,但是随着强度增大,太赫兹波会对生物细胞和组织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由于太赫兹波参数和受辐照生物材料等辐照条件不同,将导致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包括以热效应为主和以非热效应为主导致的生物学效应。本文讨论了这两种效应的物理机理,介绍了适合用于生物效应研究的现今主要的强太赫兹辐射源种类,综述了典型的太赫兹波的生物效应具体表现和已有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太赫兹波生物效应的潜在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太赫兹波在神经细胞中传输的弱谐振效应
郭良浩,王少萌,杨利霞,王凯程,马佳路,周俊,宫玉彬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0301.
doi: 10.7498/aps.70.20211677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677
摘要:神经细胞的尺寸与太赫兹波的波长处于同一数量级,因此,神经细胞可等效为微型介质谐振器从而起到增强细胞内的太赫兹信号的作用。基于此现象,本文提出神经细胞弱谐振效应的新概念。建立了三层结构的球形神经细胞胞体模型,用太赫兹时域光谱仪系统测量了神经细胞生理液的相对介电常数,并用双德拜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太赫兹波在神经细胞中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神经细胞的相对介电常数高于外部媒质时,太赫兹波可以在神经细胞内部形成弱的谐振峰,并且随着细胞与外部媒质的相对介电常数差值的减小,谐振峰会向细胞膜侧偏移,细胞对太赫兹波的聚焦特性会随着两侧相对介电常数差值的减小而逐渐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弱谐振效应。同时,弱谐振效应也表现出与细胞尺寸和频率的相关性。神经细胞的弱谐振效应在增强细胞内太赫兹信号强度的同时,也会进一步增强太赫兹信号在神经纤维中的传输。这些结果为解释太赫兹波与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模型,有助于研究太赫兹波在生物神经系统中的传递机制。
强场太赫兹波作用下氢气分子振动动力学研究
宁辉,王凯程,王少萌,宫玉彬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3101.
doi: 10.7498/aps.70.20211482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482
摘要:利用电磁场与分子体系的相互作用可以研究分子的物理性质及其动力学问题。不断发展的太赫兹技术提供了能够产生亚皮秒定向强电场的太赫兹源,其产生的强场太赫兹波拥有与分子局部电场环境相当的电场强度,且定向电场的亚皮秒时间尺度也能覆盖众多超快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目前太赫兹波与分子的相互作用还主要局限于共振相互作用,即电磁波通过偶极相互作用,使分子在不同的振转能级发生跃迁。本文基于非极性双原子分子氢气与强场太赫兹波的非共振作用,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电磁波与分子相互作用的途径,对研究生物体非极性分子及极性较弱的分子在强太赫兹场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方法。
α-乳糖水溶液太赫兹吸收光谱实验研究及模拟分析
侯磊,王俊喃,王磊,施卫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3202.
doi: 10.7498/aps.70.20211716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716
摘要:水对太赫兹(terahertz,THz)波有强烈的吸收,所以利用THz技术研究含水样品特性一直是本领域的难题。本文在THz时域光谱系统中通过使用工作于高倍增模式的光电导天线和喇叭形渐变平行平板波导提高了样品所在位置处的THz波电场强度,实现了在0.1—1.6 THz范围对α-乳糖溶液THz吸收光谱的直接检测。进而,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对水环境下α-乳糖单分子模型的THz吸收光谱进行模拟仿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符合较好。本文结果对直接检测含水样品在THz波段的光谱特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太赫兹波对钾离子通道蛋白二级结构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孙远昆,郭良浩,王凯程,王少萌,宫玉彬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8701.
doi: 10.7498/aps.70.20211725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725
摘要:钾离子通道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钾离子通道蛋白种类繁多,钾离子通道允许钾离子特异性穿过细胞膜,从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离子通道蛋白的二级结构决定其功能特性,皮秒尺度内二级结构的波动会对离子通道蛋白的功能,即离子通过速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分析太赫兹波对钾离子通道蛋白的影响,为太赫兹波和生物功能分子相互作用之间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
水的氢键网络动力学与其太赫兹频谱的关系
段铜川,闫韶健,赵妍,孙庭钰,李阳梅,朱智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8702.
doi: 10.7498/aps.70.20211731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731
摘要:认识水的太赫兹吸收谱是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上应用的前提,太赫兹频率的选择对高效、低能耗地实现太赫兹的生物效应至关重要。水的复杂氢键网络使得其具有较宽的太赫兹吸收峰,因此有必要研究水的氢键网络动力学与其太赫兹吸收谱之间的关系,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仍然非常缺乏。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本文研究了不同水模型在常温常压下的太赫兹吸收谱,并且进一步基于温度研究了水的太赫兹吸收谱对氢键网络强弱的依赖性,发现温度的升高会使氢键网络的太赫兹吸收谱发生红移,这表明氢键网络的太赫兹吸收谱的中心频率与氢键相互作用的强弱具有强关联,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水中氢键网络的氢键寿命与氢键网络振动的吸收峰的中心频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一现象背后的物理能够通过将氢键网络中的氢键类比为弹簧借助弹簧振子模型加以描述。本文的发现将有利于理解水中复杂的氢键网络动力学,以及促进太赫兹的生物效应研究。
太赫兹散射式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中探针与样品互作用及其影响探究
张倬铖,王月莹,张晓秋艳,张天宇,许星星,赵陶,宫玉彬,魏彦玉,胡旻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8703.
doi: 10.7498/aps.70.20211715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715
摘要:太赫兹散射式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cattering-type 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y,s-SNOM)在生物纳米成像、太赫兹纳米光谱学、纳米材料成像以及极化激元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作为太赫兹s-SNOM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近场激发、探测、增强等关键作用。但是在测量过程中,探针与样品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测量结果。本文通过仿真和实验,分别揭示了太赫兹s-SNOM中探针与样品相互作用对近场激发、近场探测以及太赫兹近场频谱的影响。
太赫兹GaAs光电导天线阵列辐射特性
闫志巾,施卫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8704.
doi: 10.7498/aps.70.20211210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210
摘要:GaAs光电导天线是太赫兹电磁波的重要辐射源之一,天线阵列可以提高THz波的辐射强度,因而光电导天线及阵列一直以来备受瞩目。本文采用CST Microwave Studio软件对光电导天线阵列辐射太赫兹电磁波的特性进行仿真计算。根据电流瞬冲模型计算了激光入射到GaAs光电导天线时产生的脉冲光电流,并作为激励源对光电导天线的辐射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天线结构和衬底材料对辐射太赫兹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计算了GaAs光电导天线阵列辐射太赫兹波的远场辐射。仿真结果表明:光电导天线阵列辐射太赫兹波的方向性更强,主波瓣宽度减小,其远场辐射符合电场叠加的倍数关系。研制了1 × 2 GaAs光电导天线阵列,实验测试结果与仿真结论相一致,为制备多阵元太赫兹光电导天线阵列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太赫兹电磁波调控甲烷水合物分解
朱智,闫韶健,段铜川,赵妍,孙庭钰,李阳梅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8705.
doi: 10.7498/aps.70.20211779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779
摘要:甲烷水合物具有分布范围广、资源储量大、能量密度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因此一经发现便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如此,甲烷水合物的开采存在较多的困难,主要涉及笼型甲烷水合物的分解过程,因此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索太赫兹电磁波对该水合物分解的特异性影响。本文的发现有望通过非热效应来实现甲烷水合物的分解,高效、低能耗地提高开采效率,推动未来新能源的发展。
COP-PDMS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及在太赫兹对肠道上皮细胞生物效应中的应用
王澄瑶,李旭,卢晓云
物理学报.2021, 70 (24): 248706.
doi: 10.7498/aps.70.20211807
原文链接:
https://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i/10.7498/aps.70.20211807
摘要:用于细胞培养的常规培养皿无法直接用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细胞水平上的太赫兹生物效应研究的开展。本研究设计制备的COP-PDMS共键合微流控芯片为探索太赫兹对细胞的生物效应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平台,有望在未来进一步用于太赫兹对细胞分子效应的实时研究。
期刊专栏:https://www.koushare.com/periodical/periodicallist?ptid=114
扩展阅读
3. 特邀综述 | 凝聚态体系中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 物理学报
4. 特邀综述 | 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的气体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 物理学报
编辑:黄琦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原创文章首发于蔻享学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蔻享学术立场。
转载请在『蔻享学术』公众号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