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北大物理学院 第二十届“钟盛标物理教育基金”研究生学术论坛

KouShare 蔻享学术 2022-07-06





直播信息

活动名称

第二十届“钟盛标物理教育基金”研究生学术论坛

报告时间

2022年5月27日(周五)14:00-17:00

组织机构

主办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承办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会

直播二维码


论坛议程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钟盛标物理教育基金研究生学术论坛二十周年宣传片放映

  • 主持人介绍嘉宾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院士致词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钟盛标物理教育基金捐赠人钟赐贤先生致词

  • 往届获奖教师代表廖志敏教授发言

  • 往届获奖学生代表张志斌(2017级博士研究生)发言

  • 特邀报告 I:纳米增材制造技术——从纳米印刷术到单量子点组装(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张伟华教授)

  • 特邀报告 II:原子核的集团结构与多中子关联(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杨再宏助理教授)

  • 特邀报告 III:高速自转的恒星(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李程远教授)

  • 特邀报告 IV:高时间分辨率加湿浊度计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研究(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旷烨副教授)


特邀报告详情

报告1:纳米增材制造技术——从纳米印刷术到单量子点组装

报告人简介张伟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2004年先后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化学与应用生物学系博士学位。2008年-2013年,担任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纳米光学与计量学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纳米结构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2013年加入南京大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光学及相关领域,在针尖增强拉曼光谱学、近场光镊、生物传感器、微纳加工等领域做出过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贡献。



报告摘要:今天,随着摩尔定律走向尽头,光计算、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新型的非电学信息处理方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这为微纳加工技术对各类非传统材料的兼容性提出了新的需求。为应对这一挑战,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发展了一系列基于扫描探针技术的纳米增材制造方案,包括纳米静电印刷技术,毛细力组装技术,单颗粒操作/转移技术等,实现了包括量子点、等离激元纳米颗粒、磁性纳米颗粒、纳米线等各类功能纳米材料高精度(10纳米位置精度,50纳米套刻与拼接精度),单纳米颗粒级别的组装,为构建新一代信息处理器件提供了可靠、快速、低成本的制造方案。


报告2:原子核的集团结构与多中子关联

报告人简介:杨再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博雅”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2009年、2014年先后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2015年-2018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2021年任日本大阪大学核物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22年1月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要从事原子核的奇特结构与关联的实验研究。近年来的主要工作包括:直接测量重核表面的α集团;揭示丰中子轻核的集团结构和中子晕;探索极端丰中子原子核体系中的多中子关联和中子集团态等。在《科学》(Science)、《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报告摘要:近年来,得益于放射性核束物理装置的不断兴建和实验探测手段的持续进步,核物理逐渐由传统的稳定核区域(仅包含约300个核素)拓展到了广阔的不稳定核区域(可达上万个核素)。探索和认识在这些区域中原子核体系的新现象、新规律是当前核物理研究的主要前沿之一,这不只对认识不稳定原子核的奇特结构、发展核理论模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望为解决一些重大的交叉学科问题(比如宇宙中元素的起源,丰中子核物质及中子星的性质等)带来突破。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原子核的集团结构与多中子关联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展望。


报告3:高速自转的恒星

报告人简介:李程远,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级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博士研究生,201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入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任项目研究员。2016年-2019年赴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担任麦考瑞研究学者博士后。2019年回国加入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李程远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得者,目前已经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一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专项科学研究子课题一项,参与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一项。研究领域是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为主的空间和地面设备,通过观测银河系和邻近星系的星团来研究恒星系统中恒星的演化和相互作用,除此之外目前正致力于将自己在空间望远镜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贡献到我国下一代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的科学工作中。
报告摘要:恒星在星团中形成,并且具有年龄相似,化学组成相同的简单性。基于这一“简单性”发展起来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反过来又需要通过新的星团观测来验证和发展。然而,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人们陆续发现在银河系外的一些星团似乎不具备所预期的简单性,相反,在星团中的恒星即将燃尽核心的氢元素进入到晚年的拐点阶段,其颜色展现出极大的多样性,使得人们怀疑星团中的恒星不具有相似的年龄。为了解决这一疑难,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模型来挽救基于星团“简单性”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理论,其中最成功的便是引入高速自转后的恒星演化模型。在本报告中,我将介绍我们团组主导下对该领域的发展贡献,包括恒星自转如何从观测表象上破坏星团的简单性,而我们是如何一步步验证这一全新假说的。最后,我将介绍基于这一修正后的恒星演化模型所带来的新的挑战和其所可能孕育的新的科学。


报告4:高时间分辨率加湿浊度计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报告人简介:旷烨,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副教授。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论文《高时间分辨率加湿浊度计系统的研发和应用研究》获评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期间参与的工作获得教育部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从事气溶胶-水相互作用及其环境与气候效应研究。研究内容涵盖气溶胶吸湿性观测仪器研发,多相反应对二次气溶胶形成和大气氧化性的影响,有机气溶胶吸湿性和光学特性及其辐射效应等。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一作和通讯作者文章15篇。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曾作为暨南大学方面负责人参与总理基金《大气污染攻关项目》。
报告摘要:近几十年来,中国东部地区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气溶胶污染尤其严重。气溶胶-水相互作用与气溶胶的环境和气候效应(直接和间接辐射效应)直接相关, 是大气化学、云物理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我博士期间在赵春生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套高时间分辨率加湿浊度计系统的研发,成功应用于气溶胶吸湿增长对气溶胶光学特性的直接量化影响研究,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基于光学散射原理观测气溶胶吸湿性和含水量的理论和方法。工作后,我们的部分工作围绕加湿浊度计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展开持续研究,完成了基于光学散射原理在线推算有机气溶胶吸湿性的理论建构,发现了二次有机气溶胶吸湿性与其前体物及形成机制的紧密联系,指出了中国南方高湿地区能见度提升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报告将从好奇心驱动的角度出发,展示这些研究推进和完成的过程,以期给在读博士生一些启发。


扩展阅读

 

1.【北大物理学院“国际光日”】北大龚旗煌院士:光科技发展之路

2.【北大物理学院学术论坛】Hugues Chaté:长程定向秩序...

3.【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术论坛】 Quantum Physics with Spins in 2D……

4.【格致论坛】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裴俊琛:核裂变的新认识与新应用

5.【格致论坛】北京大学高宇南博士:半导体胶体纳米晶体与发光

编辑:王媛媛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原创文章首发于蔻享学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蔻享学术立场。

转载请在『蔻享学术』公众号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