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青促会双碳青年论坛暨化材分会第一届青年创新论坛

KouShare 蔻享学术 2022-10-01





直播信息

活动名称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双碳青年论坛暨化材分会第一届青年创新论坛

活动时间

2022年7月21日-24日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化材分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沈阳分会

大连化物所青年创新促进会

大连化物所能源战略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工装分会

中国科学院过程所青年创新促进会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出版社

中科会展(大连)有限公司

大连化物所博士后联谊会

直播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双碳青年论坛暨化材分会第一届青年创新论坛将于2022年7月21日至24日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

习总书记于2020年9月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宏伟战略,时间跨度逾40年,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奋斗才能实现。因此培养“双碳”领域的后备科技人才刻不容缓。在国家和中科院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本次会议以“双碳”战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需求和前沿科技动向为切入点,围绕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能源创新、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互补融合、化学和能源智慧系统开发、国家“双碳”产业建设和应用示范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开展系列广泛的学术交流,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对国家“双碳”战略的了解,激发“双碳”研究的新思维、新方向和新模式,助力国家“双碳”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支撑,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贡献当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力量。

本次会议聚焦“双碳”背景下“能源+化学+AI”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将举办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展示当下清洁能源存储转化、化石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化学和能源的智慧互联发展等相关领域国内外最新进展。会议邀请了刘中民院士、李灿院士、韩布兴院士、陈忠伟院士等众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交流。

大会围绕主题采取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仪器展等多种交流模式,同时设置最佳墙报,予以现金和证书奖励。作为大连化物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本次会议将挑选部分优秀成果,推荐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等国际知名刊物上。


会议主题及内容

主题:多能融合 能源系统 智慧低碳

方向1:洁净能源的存储与转化

方向2:CO 转化与生物质利用

方向3:AI 赋能智慧低碳发展

方向4:新时代背景下的能源化学(Chemical Communications)


会议日程


报告人简介

7月22日


刘中民 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报告人:刘中民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青岛生物能源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院长、低碳催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应用催化研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负责开发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及首次工业化,截至2021年底,DMTO系列技术已实现技术实施许可31套工业装置,烯烃产能2025万吨/年,投产装置烯烃产能为836万吨烯烃/年,开创并引领了我国煤制烯烃新兴战略产业。领导开发了甲醇制乙醇(DMTE)技术,实现全球首次煤经二甲醚羰基化制乙醇技术工业化。截至2021年底,DMTE技术实现技术实施许可9套工业装置,乙醇产能265万吨/年,开创了燃料乙醇供应多元化的新局面。这些技术的实施引领了我国新兴煤制大宗化学品和清洁燃料产业的发展。


已发表研究论文48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650余件。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催化成就奖、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IChE)绿色过程工程创新成就奖等多项国内外奖励及荣誉。

韩布兴 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绿色化学与碳中和

报告人:韩布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82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9至1991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1-1993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3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在绿色溶剂体系化学热力学、绿色溶剂-催化剂体系构建及其在CO₂、生物质、废弃塑料等固体废弃物催化转化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在 Science、Nat. Commun.、Sci. Adv.、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800余篇,获国家专利60余件,在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200余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Elsevier出版社J. Colloid interf. Sci.期刊终身成就奖,作为非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学绿色化学委员会主席、创新中国智库首席科学家、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IUPAC绿色化学分会主席、IUPAC第三学部领衔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等;担任The Innovation 期刊主编,Green Chem.、《物理化学学报》、《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副主编,National Sci Rev.、Chem. Sci.、ChemSusChem、Curr. Opin. Green Sustain. Chem.、J. Supercritical Fluids、J. Chem. Thermodyn.、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中国科学(化学)等多种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陈忠伟 院士

滑铁卢大学

报告人:陈忠伟 院士,浙江金华人,新能源材料专家。1992年考入南京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专业,1999年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攻读研究生,2002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攻读化学工程博士,2007年成为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2008年加入滑铁卢大学。2016年度加拿大最高国家科技奖,2017年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19年9月10日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加拿大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陈忠伟院士,现为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和纳米技术工程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纳米材料与清洁能源实验室主任,滑铁卢大学电化学能源中心主任,加拿大首席科学家、国家讲座教授,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副主席,美国化学会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编及多个其它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也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等国家自然科学与技术等重要基金评委。 


陈忠伟院士长期从事绿色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致力于燃料电池、高能硅基锂离子电池、硅硫锂电池、锌空储能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的低成本纳米材料开发与创新。其中,燃料电池、锌空液流储能技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等多项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商业推广。其团队研发的前沿技术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开发、核电风电存储、医疗健康消费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下一代高能锂离子电池的先进硅基电极”项目入围全球百大科技奖最终名单,联合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共同开发的相关技术,可使智能手机以及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单次充电的使用时间延长40%~60%;也可使目前的电动汽车增程至500公里。

李先锋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大规模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人:李先锋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储能技术研究部部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于吉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2009年在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特别是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工作。获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排名3)、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排名1)、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2)等科技奖励。在Joule., J. Am. Chem. Soc., Energy Environ. Sci., 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50余篇,引用10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Renewables、Adv. Membr.副主编,Sci. Bull., J Energy Chem., Sustain. Energy Fuels等杂志的编委。

7月23日


李灿 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报告人:李灿 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主任,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英国石油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创新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并开始商品化生产;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最近发展短波长手性拉曼光谱和光电超快及成像光谱技术,发展了纳米笼中的手性催化合成、汽油和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并已工业化;从2001年起,致力于太阳能转化和利用科学研究,包括太阳能光(电)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还原等人工光合成研究和新型太阳电池探索研究等。先后在国际上提出了异相结、双功能助催化剂和晶面间促进光生电荷分离的新概念,在光电催化领域,提出了助催化剂、空穴储存层、界面态能级调控等重要策略,为高效太阳能转化体系构筑提供了科学基础。已培养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60余人,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700余篇(总他引次数超过15000次)。在国际Elsevier Science B.V.和 Wiley出版系列中主编专著多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0余件。重要国际会议大会邀请报告和主旨报告近百次。


郑明光 研究员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报告题目:先进核能技术发展,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报告人:郑明光 现任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总设计师,为著名中国核电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注册核安全工程师。从事核电行业26载有余,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反应堆安全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国家电投核能总工程师 “国和一号”总设计师。长期从事核电研究。郑明光是我国三代核电技术的践行者和实践者。带领团队致力于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化,组织自主创新CAP1400核电技术,成为国际公认的三代核电技术“八大典型堆型”之一。2003年入选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人才带头人。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获“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全面经历秦山一期、巴基斯坦恰希玛等各大核电站工程。作为恰希玛设计项目的项目副经理、经理,全面主持恰希玛核电厂二期的设计工作等。


刘岗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报告题目:太阳能驱动光催化材料:能带与微观结构调控

报告人:刘岗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荣誉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基金获得者 (Royal Society-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 


曾获包括美国陶瓷学会工程陶瓷部Glob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研究领域优秀青年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十余项学术奖励与荣誉。当前从事太阳能光催化材料研究。通过能带调控、晶面控制、界面设计重点发现、突破控制光催化材料光子吸收、电子空穴体相扩散、表面转移等决定太阳能光催化转化效率的材料因素,同时积极探索未知光催化材料。取得了以异质原子的空间分布、高活性晶面、直接Z机制、单质光催化材料等为特点的研究进展。


刘连庆 研究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

报告题目:基于生物活性材料的类生命机器人

报告人:刘连庆 博士,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导,机器人学研究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科技部“智能机器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总体组专家、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任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副主席、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发展规划委员会成员、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政府交互委员会成员、IEEE纳米技术学会生物委员会主席等。


长期从事微纳操控与类生命机器人研究工作。微纳机器人学:微纳尺度下机器人的感知、驱动与控制方法研究;类生命机器人:研究基于生命系统和机电系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尺度融合的先进机器人系统;微纳制造技术:纳米材料的自动化批量输运,纳米器件的加工、装配与改性方法研究等;微纳检测与制造高端科学仪器与装备:利用微纳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制造高端仪器设备,满足科学探索与工业现实应用需求。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年,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2018年,兴辽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首届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科技学者奖。2017年,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人物。2017年,辽宁省青年五四奖章。2015年,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导师奖。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 。2015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011年,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


王建强 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应物所

报告题目:核能综合利用在双碳背景下发展机遇

报告人:王建强研究员,2006年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2月加入中科院上海应物所,现任中科院上海应物所所务委员,氢能技术部主任,制氢材料与氢能产品检验检测中心(CMA认证)主任,中科院微观界面物理与探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金属学会熔盐化学与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会委员,核技术期刊副主编、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期刊编委。2020 年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21年获得中科院上海分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18 年研究团队入选嘉定区科技 创新团队、中科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卢嘉锡国际团队、2018年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先后承担科技部、中科院、上海市多项相关研究课题,作为负责人获批经费约33760万元,发表论文约110余篇,他引3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58 件,28件已授权,其中8项专利 按照6260万评估值实现转让。


扩展阅读

 

1.【格致论道讲坛】“碳”索之路

2.【新疆能源碳中和教授大讲堂】上海交通大学张忠孝教授:双碳目标下燃煤火电未来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

3.2022国际“碳中和”大学学术会议

4. 双碳新能源 | 张洪杰院士 致辞

5.双碳战略下西部重大基础设施关键岩土力学问题暨第一届西北地区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编辑:王亚琨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原创文章首发于蔻享学术,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蔻享学术立场。

转载请在『蔻享学术』公众号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