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播科学思想的典范——郝柏林妙手著文章

KouShare 蔻享学术 2023-01-25



郝先生所做的科普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例证,它表明,一两篇优秀的、恰逢其时的科普文章,是科学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不同学科的交流以及原始性创新的开展,都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科普文集《混沌与分形》可以让更多的人见识什么是第一流的科普作品,什么是有思想的科普作品,以及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什么是负责任的科学家。


编按:郝柏林(1934—2018)是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理论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研究。郝先生也是科学传播大师,本文是刘华杰教授18年前年在《科学时报》发表的一则评论的原稿,涉及的是郝先生2004年出版的科普文集《混沌与分形》。郝柏林教授的名字经常被读错,据他本人讲其中的“柏”应当读作bǎi而不是bó。其父亲郝景盛是植物学家、林学家,家里的孩子起名也大多与植物有关,如郝松林、郝杉林、郝柏林。

1945年郝柏林一家合影(据《挑灯看剑集》,2014)。后排右起:父亲郝景盛、母亲赵为楣、小妹郝小虎。前排右起:郝柏林、郝杉林、郝松林。


撰文 |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郝柏林院士(1934—2018)
郝柏林的科学传播作品,我读得比较多,相当多篇目还曾反复阅读。如1983发表在《物理学进展》上的长文“分岔、混沌、奇怪吸引子、湍流及其它”,1986年发表在《科学》(上海)杂志上的“分形和分维”,还有《牛顿力学三百年》《混沌现象的研究》《世界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混沌与物理学》(收于日本的一次国际会议文集,英文)等等。先生编辑的几部英文著作我也读过。
郝柏林主编的一部影响巨大的英文文集Chaos英文版《应用符号动力学与混沌》
我的印象是,郝先生的作品行云流水,文如其人、充满智慧。他关于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等所做的科学传播不但在中国是最第一流的,在世界上也是最优秀的。如果我在出版社供职,如果还有点权的话,一定首先设法使郝先生成为本社的作者,而且第一步是出一部他的文集。早在几年前,我就动员一位出版人与郝先生商议,编一部他的个人科普作品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结果。但现在,终于有另一家出版社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面,实现了这一愿望(与我的建议无关)。这就是2004年6月出版的《混沌与分形:郝柏林科普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全书共分三部分:科普篇,短论篇和自述篇。第一部分显然最重要,但另两部分也各有特色,足以显示作者刚直不阿的性格。对我个人而言,“自述篇”是相对陌生的,因为有两篇是建国初写的,我还是第一次读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线性科学不但风靡数理科学界,也迅速成为知识界及大众的话语组分,最终汇集成一种呼唤科学观变革的强烈时代声音,这一方面在于非线性科学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则归功于一些出色的科学传播家。《从混沌到有序》《从摆钟到混沌》《上帝掷骰子吗?》《混沌:开创新科学》(仅大陆就有4个译本)《湍鉴》《复杂性》《机遇与混沌》《天遇》等都是普及混沌、分形等新概念的作品,均为高手操刀。由二流作者所撰写的同类作品则更多了。郝先生在那时不但撰写了优秀的非线性科学科普文章,还校对了格莱克的《混沌》,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主编了“非线性科学丛书”,还亲自写了一部《从抛物线谈起:混沌动力学引论》(1993年)

题材一样,内容差不多,但由于作者背景不同、写作手法不同,最终与读者见面的作品就相差十万八千里。打一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说,虽然都是情色作品,《晚娘》《洛丽塔》《舢舨》等就远不如《欢愉屋》(也译《法国情人》)耐看并令人思索。同样是科普,同样是谈混沌与分形,郝柏林院士的《混沌与分形》就技高一筹,立意高远。这部个人文集像先生早先与于禄合作出版的《相变与临界现象》一样,十分耐读,是科学共同体层面不同学科间、不同专业间“高级科普”的典范。郝先生虽然也使用“高级科普”一词,但在书的“前言”中有解释。其实这样称并不算恰当。《科学美国人》《新科学家》,甚至包括《科学》和《自然》,也不时刊登一些同类介绍性、综述性、评论性的科普文章。它们的作用在于让不知道的人尽快了解并入门,让已经知道的人有所提高,使发展中的某个热门更趋成熟,等等。
美国有位“混沌福音传教士”福特(Joseph Ford,1927-1995)教授,中国则有郝柏林和朱照宣教授(编注:朱照宣教授已于上个月仙逝,可参见刘华杰教授所写的回忆文章《怀念朱照宣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全方位地传播非线性动力学的进展,对于推动相关学科进步和人才培养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仅以郝先生《科学》杂志上的“分形和分维”一文为例,我敢说国内所有从事分形研究的人可能都从中受益过,而有的人干脆是从中第一次听说过分形概念。这样的科普文章,早一年写或者是晚一年写,社会效果完全不同。它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部分。传统上,我们只把原始性创新视为科学,而把科普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但郝先生所做的科普提供了一个明显的例证,它表明,一两篇优秀的、恰逢其时的科普文章,是科学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不同学科的交流以及原始性创新的开展,都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郝先生也是一位直率而有正义感的真正学者,据说有时还有点书生气。因直言而得罪了一些官员,先生称自己“名声不好”。文集中的“短论篇”部分反映了郝先生的性格。上世纪80年代末我写硕士论文时,就统计物理学基础、非线性系统相空间的混合程度、遍历性理论(ergodic theory)等问题,到理论物理学拜访过郝先生。先生在百忙中接待了我,但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印象较深的一件事是,我问到向某个方向做是否有前途时,先生的回答是:“那要试做才后知道。”

郝柏林父亲郝景盛(1903-1955)是著名植物学家、林学家,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后来到德国留学,1939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教授。郝柏林1934年生于北京。在初二时立志学习理论物理。考大学时三个志愿都是北京大学,分别报了三个系:物理系、数学系和哲学系。后来被录取到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了9个月俄语,服从组织安排到苏联哈尔克夫工程经济学院学“矿山工业的经济和组织”!1956年时才有机会转到物理系,用3年时间学完了5年的课程。1959年秋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当研究实习员。1961年曾面见大学者朗道(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Ланда́у,1908-1968),要求做研究生。用8个月考完10门课,入学后攻读国内安排好了的“固体电子理论”。中苏关系恶化,1963年夏回国休假并留下来工作。不久又研究起计算机程序设计。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国内第一本FORTRAN语言教科书的作者正是郝柏林,此书1977年、1982年、1987年出过三版。郝先生后来的经历人们可能都很熟悉了。
据我了解,个别学者和科技官员,并不喜欢郝先生,但是任何一位真正想着中国科技事业的当事人,内心会肯定地说:中国需要这样的学者。时下北京电视台正在上演关于纪晓岚与何珅的娱乐加影射的肥皂剧,郝先生大概要对应那模式化的纪晓岚。皇上不大喜欢纪晓岚,是因为他说话太直。郝与纪不同的是,郝是个实干家,他不止一次地指出科研不是“发议论”。他在科研上勇于进取,足迹遍及半导体电子能谱、地震、计算机语言、统计力学、非线性科学,现在又主攻生物信息学。
郝先生科普文集《混沌与分形》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人见识什么是第一流的科普作品,什么是有思想的科普作品,以及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什么是负责任的科学家。(郝柏林,《混沌与分形:郝柏林科普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本文是2005年1月6日发表于《科学时报》文章的未删节的原稿,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的历程”。)

郝柏林夫妇著作《物理学和计算机》



作者简介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物学文化研究者。著有《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中国类科学》《天涯芳草》《博物人生》《檀岛花事》《博物学文化与编史》《勐海植物记》等。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的历程”。






推荐阅读

大白鲨好吃吗? >>【返朴】维尔切克:现代物理学谜团丨展卷  >>【返朴】手机刷视频,越刷越上头——沉迷社交媒体是病吗?  >>【返朴】外尔:闯入物理瓷器店的数学家大象丨贤说八道  >>


蔻享学术 平台


蔻享学术平台,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力量,聚焦前沿科学,以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传播和服务科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宗旨,打造优质学术资源的共享数据平台。

识别二维码,

下载 蔻享APP  查看最新资源数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