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月 | 《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实践》教学案例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辐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天津大学将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月,陆续推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以期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
· 课程名称: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实践
· 课程性质:全校性选修课
· 教学对象:1-4 年级本科生
· 总学时:32
· 主讲人:刘洪波 谭欣 毛国柱 童银栋
· 所在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本课程属于环境知识普及教育类通识课,以生态文明的中国实践为案例,系统介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实践要求,构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思政体系建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三种文明形态的演变历程和内在机理,理解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性,获得应用专业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实践案例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生态文明思想与理论素养,具备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和绿色发展观。
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见下图。
图 1 “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1、改革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
结合授课学生专业背景,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要求紧密结合,选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领域,精心设置案例研究题目,使学生通过小组研究的形式开展相关学习、实践和研究,在合作研究和现场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习近平生态文明理论的伟大意义。
2、邀请专家开展生态文明研究最新动态的讲座。
本课程邀请多位专家为同学开展课堂教学,使学生与生态文明领域一线工作的专家面对面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热情。
(一)案例名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二)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背景、理论来源及发展历程。
价值目标:使学生了解并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不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的执着坚韧和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体会我们党的宗旨使命、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本课程教学分为3个模块:
1、理论模块,由授课教学团队完成;
2、案例模块,由授课教学团队和邀请专家共同完成;
3、实践模块,由授课团队组织,学生组队完成。
本案例内容(2学时)是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
首先,从时代背景、现实基础和对民意的回应三个角度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三个层面介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背景和理论来源。
图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背景
图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蕴广博,特别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更是璀璨夺目;了解国家历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思政融入点)。
其次,结合习近平同志不同工作阶段过程讲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萌芽、实践探索、发展和成熟升华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并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不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的执着坚韧和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思政融入点)。
图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本次课的讲解,能够使同学们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萌芽、发展和成熟的形成过程,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蕴广博,树立绿色发展观,以及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性,在介绍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思想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体系及时代特征时理解及接受程度有差异,进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可能不到位。需要课程主讲教师进一步深入挖掘其理论内涵,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深入浅出讲解,并在后续案例讲解中多分析该案例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知识点,有意识地启发和带动学生利用其专业知识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实现路径,使学生在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提高掌握应用专业技术投身生态文明实践的能力。
图文来源:刘洪波
图文编辑:王贺婷
图文审核:刘洁、张娉婷、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