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月 | 《海洋探测仪器》教学案例

薛彬 天津大学教务处 2023-01-05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辐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天津大学将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月,陆续推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以期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 课程名称:海洋探测仪器

·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 教学对象:大三年级、海洋技术专业

· 总学时:40学时

· 主讲人:薛彬

· 所在学院:海洋学院


(一)教学设计:

国内的海洋仪器长期大量依靠进口,特别是高端仪器。与此同时,海洋探测仪器的设计研制,也涉及到与环境融合共存的问题,涉及到工程伦理问题等。家国情怀、人文关怀,在本课程中都有很好的培育土壤。

本课程思政内容的主要建设方向,其一是涉及海洋环境与仪器共生共存的环境伦理问题,其二是以“海洋仪器90%来自进口”为现实背景的图强图新情怀培养。既有人文的,也有家国的。从这个角度讲,本课程的专业技术内容,比较适合一定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有其内在合理性。

本课程总体思政内容建设思路如下图所示。总的思路是建立起两条思路主线,分别是“海洋探测仪器与自然的关系”和“海洋探测仪器与国家的关系”,一个归结到伦理问题,一个归结到站位问题。

图1 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


总之,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根本思路是构建从专业到思政的天然一体的融合感,既能在专业内容上突出新意,更能讲出课程本应有的思政层面的“爆炸当量”,用理性的知识融合带动感性的情感迸发,反过来,用感性的情感迸发进一步提升知识融合的深度,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正馈作用。


(一)案例名称

海洋成像探测仪器


(二)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成像探测问题的一般数学模型,建立起光学成像、声学成像等不同成像模式的数学描述等价性,理解成像核心指标——成像分辨力的内涵,并能解释一些与成像分辨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面对一定应用场景,围绕核心指标要求,设计一定的成像模型,并能给出合理的模型边界条件,提升对海洋成像探测仪器关键指标的设计能力。

价值目标:从环境伦理的角度,以声呐系统设计不能以牺牲海洋环境为代价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海洋环境伦理观;以常见诸新闻媒体的中国南海水域水下侦查对抗活动为案例,将海洋探测仪器专业内容与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建立起直接联系,增强学生的科技强国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1)教学效果

结合引入的思政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对海洋探测仪器会有更真切的感受和理解。思政案例的引入,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理解更到位。比如成像分辨力问题,与海洋侦查时事进行了关联;声呐功率问题,又与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关联。学生理解不吃力,感受真切。

(2)学生反馈

海洋探测仪器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讲解深入浅出也相当有趣,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构建了一些有趣的思政案例和背景,给我们理解课程带来了很大帮助。学习完这门课程,了解了海洋探测仪器在资源勘探、测绘、国防、环境监测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也了解到我国目前海洋仪器产业相对发展滞后,这也更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海洋仪器领域力争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洋技术专业,张申文

(3)在考核环节的体现

★期末试题中的体现

★试卷分析报告的体现


(4)教学反思

海洋探测仪器课程开设几年以来,教学内容逐步丰富,思政要素逐步融入,学生在有更多收获的同时,也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生动性要进一步加强,合理引入更多的直观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与新工科实践项目应该深度融合,把理论讲解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更多验证性的收获;要更多地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性思维;提升“仪器+海洋”的专业知识交叉性,帮助学生构建更丰富完备的知识体系。


图文来源:薛彬

图文编辑:王贺婷

图文审核:刘洁、张娉婷、杨佳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