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总第263期)



内容

摘要


西方观念论的嬗变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夏  莹

清华大学  哲学系

摘要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以及究竟以何种方式批判甚至颠倒了德国观念论?回顾西方观念论的发展历程可见,柏拉图的观念论源于苏格拉底之死所带来的政治现实,其并非仅是哲学形而上学,同时也是规范性的实践哲学。近代观念论以主体为轴心所实现的表象哲学的建构,凸显了观念论作为哲学形而上学的一维。这一维度在康德批判哲学对同一性原则的质疑中趋于瓦解,却在黑格尔包含着差异性的思辨逻辑体系中重新被建立起来,使得黑格尔的“现实”在其“合乎理性”的意义上最终不过就是一种“观念”。在将黑格尔思辨观念论做主观主义误读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其进行了彻底批判,去除了西方观念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而上学色彩,让哲学再次成为直面现实社会政治体制的一种思想建构,被理性所吞噬的“现实”由此获得拯救。因此,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并非对德国观念论的颠倒,而是对这一哲学形而上学之同一性原则的拆解。

关键词观念论;马克思;柏拉图;康德;黑格尔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

冯  霞,胡荣涛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作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着人类社会价值重塑和实践重构的双重使命。“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诉求的话语实践,始终围绕着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义、建设“五个世界”实践目标和构建立体化的传播路径而展开。“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是推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变革的中国探索,对有效促进中国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一带一路”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

抗逆力理论的文化审视

与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构建

童  敏,许嘉祥,高  爽

厦门大学  社会工作系

摘要:随着抗逆力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与特定场景中的文化因素关联变得越来越突出,目前抗逆力理论的文化内涵挖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共识,尤其对于深受抗逆力理论影响并且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而言,亟需探究抗逆力理论的文化内涵。通过梳理西方抗逆力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西方抗逆力概念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下越来越关注人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过程,把抗逆力视为人们对逆境的抗争。然而,这种把人与环境对立起来的抗逆力观点,在中国文化看来,恰恰是因为过度强调抗争而忽视了逆境中舍弃的价值,从而导致人与环境的无休止对抗。因此,对舍弃力的强调势在必行,通过舍弃人与环境二元对立的掌控视角,人们才能如实感知环境的变化,从人与环境双向交流视角出发,学会在接纳现实不足中找到可以改变之处的舍得应对策略,使人的成长改变真正成为现实生活改变的一部分,并由此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建构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抗逆力理论;舍弃;社会工作;人与环境


权变因素、有用性预期与管理会计应用

——基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问卷调查研究

李建发,范樟妹,张国清

厦门大学  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管理会计应用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管理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具,它通过提供多层次信息支持单位决策,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绩效。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的经验证据还比较欠缺。基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问卷调查,探讨权变因素、有用性预期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用多个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但应用成效普遍不高,且文化、组织、资源、信息四个权变因素和有用性预期显著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行政事业单位;权变因素;有用性预期;政府治理

国家能力视角下的

政府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吴益兵1,廖义刚2

1. 厦门大学  管理学院

2. 江西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政府内部控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以及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政府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福山的国家建构理论和王绍光国家能力理论为基础,可建立基于国家能力视角的政府内部控制框架。该政府内部控制框架包括三个层次的目标定义:基础性国家能力目标、国家公共管理能力目标和国家治理能力目标。在该体系中,政府内部控制要素同样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对控制的监督。政府内部控制的范围除了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政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之外,还应该包括政府部门一般业务的内部控制。

关键词国家建构;国家治理;国家能力;政府内部控制;治理现代化

论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的社会角色认知

与变迁

李艳霞

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脱胎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经历了多次转型,知识分子自身对其角色的认知也发生了数次变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必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变迁、国家建构、知识生产为主线的分析框架下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社会角色认知的变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真理探究者的身份日益增强,知识生产者数量逐渐增多,而知识生产观察者的数量不断减少,年轻学者知识生产者的角色认同度较高,以学术为志业的研究场域逐渐形成;技术专家与价值倡导者角色在时间维度呈现增长势头,但年轻学者对此角色的认同度不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不同类型政治学者共同关切的理论命题。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是社会变迁逻辑、国家建构逻辑、知识生产逻辑合力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角色;政治学

考古发现与汉代长江下游的海上之路

吴小平,魏  然

浙江大学  艺术与考古学院

摘要作为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海港众多的国家,汉代我国境内的海上贸易地不可能仅有合浦、徐闻等岭南地区,其贸易线路必定向国内延伸拓展。汉代考古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出土不少岭南遗珍,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亦发现岭南和江东遗物,由此可以推断,两汉时期中国沿海至少存在三条海上航线:岭南地区至长江下游、长江下游至山东半岛,以及长江下游至辽东、朝鲜半岛。这三条航线均与长江下游有关,长江下游在其中发挥了枢纽的作用。三条航线的出现,亦反映出东亚海域贸易网络雏形的形成。

关键词汉代;长江下游;考古;海上之路

试论国家治理视角下的

涉台公共政策体系构建

刘国深1,2,郭伟展1,2

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2. 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中心/台湾研究院

摘要涉台公共政策体系是由大陆单边主导推进的,以台湾同胞为政策受众的政策体系,在经济、社会等领域逐渐落实台湾同胞同等待遇,使其有效融入大陆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涉台公共政策体系的实质是国家涉台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特殊子系统。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联,有利于实现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落实国家统一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有机结合。构建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应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中进行,着力增强国家涉台治理体系的回应性、开放性与包容性,优化落实统一过程中社会公共资源的供给与配置,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在两岸人民之间的最大化。

关键词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两岸融合发展

印尼井里汶传统手稿中

“郑和记录”的发现与研究

——兼与《三宝垄与井里汶华人编年史》

及其他文献的比对

曾  玲,郭宗华

厦门大学  历史系

摘要:《三宝垄与井里汶华人编年史》的解禁与重现,使“郑和与印尼爪哇的关系”成为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然而,仍有学者对该资料的真伪及其与郑和相关内容的可靠性存疑。在印尼爪哇考察时发现另有两份井里汶的传统手稿(Nagara Krethabumi与Sajarah Wali)也提及郑和,故将该两份手稿中有关郑和的内容转译并附上注解。其中,将Nagara Krethabumi中有关郑和到访井里汶的叙述,与《编年史》“井里汶”部分郑和相关叙述进行比对,可知两方叙述有相互呼应之处,再结合中国史料与现有研究对其细节进行验证,进一步肯定两者作为海外郑和文献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郑和;印尼;爪哇;井里汶;传统手稿;《三宝垄与井里汶华人编年史》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关键问题和推进路径

蒋  凯,王涛利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决策权力如何在政府、高校、市场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合理分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问题。鉴于高等教育的多重属性,从理念、制度和能力三个维度对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构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高等教育权力格局,才能切实应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困境。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树立依法治理的治理理念,逐步完善政府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构建有序运行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升高校自主管理能力;发挥多元主体智慧,提升多元共治的高等教育治理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治理体系;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政府与高等教育关系;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自主管理

高校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探析

周海涛1,刘永林2

1.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

摘要新时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业已成为战略共识,需坚决破除制约高校治理创新的外部和内部瓶颈,深度聚焦拓宽和优化高校治理创新路径。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应加快推进以优化治理体系为目标的高校组织方式创新,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互动结合;全系统动员与子系统创新应对彼此补充,实现高校组织决策与执行之间相互融通;稳步推进以提质增效为基点的高校内部服务创新,实现从“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从“服务覆盖”转为“服务体验”,从“被动提供”转为“主动提供”;持续推进以赋能增能为取向的高校支撑手段创新,实现技术升级与价值赋能相融合,数据开放与数据安全相兼顾,资源共享与协同共治相促进,充分激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生机活力,全面提升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高校治理;组织创新;服务创新;手段创新

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的生成逻辑

与优化路径

王洪才,毛芳才

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从而实现有效的学术治理。学术委员会建设是一个从观念到行动的过程。首先要突破传统观念误区,避免将学术权力专属化;其次要建立明确的功能定位,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状况;再次要建立明细的运行规则,切实规范学术权力运行;最后要善于处理与其他权力的关系,避免回复到传统的行政主导老路上。作为一个新型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建设的突破点在于细化运行规则,有效地规范权力的运行,与其他机构形成协调共治的状态。学术决策权的行使是学术委员会建设的根本价值所在,有效行使学术决策权的关键在于功能定位切合实际,而基点在于建立明细的议事规则。

关键词:高校学术委员会;“双一流”建设;学术治理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陈水云

武汉大学  文学院

摘要清代关于“词学”的理解有一个从指向创作到研究的过程,在长期探索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体制、创作、词史三大知识版块。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主要表现在汇编型词话上,到晚清逐渐从单一知识型逐渐向知识、思想兼具型转化,《艺概》《论词随笔》《人间词话》即是其表现。进入清末民国,因为现代教科书编写蔚成风气,词学体系建构亦走向现代。

关键词清代词学;知识型;思想型;《艺概》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刘荣平

厦门大学  中文系

摘要词调是华夏民族文学的重要语码,凝聚着华夏民族文学的审美心理,大多数词调能引起优美的联想。词人作词时,他们对词调的审美联想会影响到对词调的选择。词调在声、色两方面如表现出美听和直观的特色,会乐于为受众接受,并有可能成为词作量较多的词调。词调中经常出现的改名现象,并非无意义的行为,而是审美心理的诉求与表达,有些词调改名后,会导致该调创作的兴盛。词调的审美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流动不居的。词调审美是词学研究的重大任务,因为词调是词体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词调;审美;声情;联想

“工农兵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

“革命性”重构

杨经建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要:延安文学在对文学语言的颠覆性实验中确立了“工农兵话语”,并通过对其权威地位的确立,创造出新的文学话语体系。鉴于此,“工农兵话语”既是对“五四”后其他文学话语的转换,也是文学现代性重构中话语的转向。作为文学表意实践活动的话语,“工农兵话语”在语言表达和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三点:语言的革命进化观,语言的经验实证观,语言的实用目的观。三者之间以“工农兵语言”为扭结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遂使“工农兵语言”成为具有某种先锋实验性的语言资源,进入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视域。从文学现代性重构角度看,“工农兵话语”是特定历史语境下顺时应势的“革命”选择,其中有合理的一面——文学现代性重构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和现象级存在;同时,由于它谋求的是建立整齐划一的话语言说和写作秩序,从而一定程度上漠视了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艺术涵容度和审美表现力,以及发展的诸种可能性。

关键词:工农兵话语;延安文学;文学现代性重构

内陆闽语的语言接触和变异

李如龙

厦门大学  中文系

摘要内陆闽语范围包括今南平市的十个县市和三明市的八个县市,是明显有别于沿海闽语的两个区。内陆闽语与沿海闽语有五条重要语音差异,如来母字读s-、入声韵无塞尾;重要特征词有54条不同,如信(批)泥(涂)狶(猪)渠(他)。这些差异明显是与吴方言和赣客方言的接触造成的。深度的接触造成了浦城北半县闽语蜕变为吴语和原邵武府的闽语蜕变为赣语。中度的接触则有两种形态。一是造成部分系统性的变异,如闽北西片的建阳、武夷山一带,透定读h-,清从读th-。一是在一个县的范围之内形成“小通语”,例如闽语五区之间的尤溪县。除了这些颇具特色的情况之外,还形成了一些小方言岛、混合型方言和过渡型方言。

关键词内陆闽语;语言接触;质变;小区通语



欢迎转载传播,转载请标明来源



精彩回顾



本刊采用线上采编系统

投稿网址:https://xdxbs.xmu.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