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光之鉴之南北朝时期的铜牛车,堪称现代的“宝马”

九州文脉 九州ART 2023-05-03

 请点击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001

          


刊   头   寄   语    

         ◐ 夏   野


“九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九州方圆",即指华夏大地。华夏大地,在人类生命的最初繁延过程中,历经磨砺,充满灵性,留下辉煌灿烂的人文景观,成为中华文明的孕床。否则,便不会有当初相对的繁荣和富饶,不会出现唐诗宋词的星河,更不会孕育出历朝历代,民族文化之林的许多参天大树。中华民族文化,绵长厚重;当历史车轮滚滚前进,华夏民族巨龙腾起,中国的经历,就是世界的经历。而世界文明,体量大,包容大,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强盛,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一个没有文学价值,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那是空壳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孕育当代经典不断诞生,是当代文化人的担当。是故,《九州文脉》,当为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文化历史之林,撑起灿烂的耀世明烛,我们当为之,尽微薄之责。

古代的先贤们,秉烛夜读,引颈长吟,卧被画腹,墨池笔冢,积学储宝,盖非悠悠之谈。余事弄翰,抒写胸臆,乃验证书学,积攒美感,传承文脉精髓。故此,他们寄情抒怀,歌唱盛世豪情,让生活领地,充满了文学的滋润。文化之蕴涵,书法之奇魅,画卷之耀世。或“藏锋不露",或“棉中裹铁”,或“外柔内刚”,或“逸笔余兴"。斗酒百篇者,淋漓挥洒者,或娇羞醉美,或丑陋怒目,百态横生,余蕴悠长。此中浸润中华文脉之道,也是文人雅士,“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修为身心的境界展示。《九州文脉》,以文脉传承,文化弘扬为宗旨,乃当今文人雅士,以君子之风歌唱生活的快乐与悲伤。他们以心灵感知世界,以笔墨传递心声,或娇媚感人,或沧桑豪迈,或龙翔蓝天,或虎啸山林,以静止的音乐,文字与文学的魅力,感受华夏文明的厚重与兴盛之美。《九州文脉》创刊,正值世界格局大变之时,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始,愿文朋诗友,都能举明烛耀于长天,使华夏文明,昌盛于世纪之灿斓。斯文不坠,吾侪之幸。愿吾辈勤勉文学,为北京文脉蕴世,为世界文学之都辉煌,以尽薄力,如此而已!


 本期组稿:夏野   编辑:马建峰



南北朝时期的物证:山西博物院藏北齐铜牛车


胡春良


山西博物院藏有一件特殊的青铜器:北齐铜牛车;这不仅是南北朝时期乘车制度的物证,也是一件见证当时青铜冶铸和车辆机械制作技艺的车辆模型。

北齐铜牛车介绍

铜牛车:

时代:北齐(550—577年)

规格:通高20厘米,通长30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1987年,由山西省公安厅移交山西博物院。

魏晋以来,南北贵族皆以乘坐牛车为显耀和时尚。不仅追求平稳舒适,更成为身份的标志。北朝墓葬的陶俑和壁画中以牛车为中心的庞大仪仗群,充分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这件牛车铜器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物证。

 

 ▲  图一 北齐铜牛车 


 ▲  图二 北齐铜牛车


 ▲  图三 北齐铜牛车


南北朝时期的乘车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商代晚期就出现了车,但这时的车是战车,双车轮很高,轮径在1.35米。因为车轮为木质,也没附有像现在橡胶等缓冲物,也就要求车体轻便。通常驾以两匹或四匹马,车速较快,车体也有一定高度,可以居高临下杀伤步兵。

战国时期,诸国交战频繁,战车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代表,大国号称“千乘之国”,乘,就是一辆车的意思。当时的超级大国,如齐国、晋国的战车就有三、四千辆。

当马匹、木料、车夫以及驾驶技术得到发展之后,军工产品就要转民营了,各国贵族,辐辏相迎,“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秦始皇兵马俑铜战车秦始皇陵车马坑出土的两辆马车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不过即便是皇帝所用,依据车厢高度,车厢中人也是跽坐的姿势,身体不得伸展,很不利长途旅行。

    牛车在汉代主要是贫穷人乘坐或者用来运载货物,有身份地位的人一般乘马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官员马车、牛车并用,牛车较多地成为出行车辆。其中西晋到北朝,一是品秩以上的官员及太子享受给车、赐车、加车待遇,有些是牛车。《晋书•舆服》记:“诸公给……皂轮犊车各一乘。”犊车即牛车。又记:皂轮四牛车,“诸王三公有勋德者特加之”。驾牛的油幢车,“王公大臣有勋德者特给之”。驾牛的云母车,“以赐王公”。驾牛的通幰车,“诸王三公并乘之”。南朝齐梁时期,太子常乘驾牛的画轮车。二千石四品以上及列侯,皆给驾牛的轺车。诸王、三公有勋德者特加皂轮牛车。王公加礼者,给牛车。南朝齐代,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中书令、尚书、侍中、常侍、中黄门、中书、散骑侍郎皆乖驾一牛的轺车进入宫廷办公。北魏在熙平元年制定车制,庶姓王侯、尚书令仆以下,列卿以上给驾轺车,或乘牛车。正、从一品官及仪同三司至七品官都乘牛车。

不仅史书上有不少当时人用牛车的记载,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陶牛车模型、绘画资料更为多见。这些都显示了牛车是盛行一时的交通工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陶牛车,也是北齐时期。车高31.2厘米,牛高23.2厘米。1955年太原圹坡出土。车辆有圆拱蓬,车厢短宽,前面有栅栏,车厢入口在后部,无门。这陶牛车和山西博物院藏的北齐铜牛车不仅提供了当时车辆的主要形制,也佐证了当时牛车盛行的历史史实。


 结语

山西省翼城县博物馆藏有一件唐代的铜牛车,和山西博物院藏的北齐铜牛车形制极为相似。车前有直辕,车轮可转动,车厢呈封闭式,铸造制作精巧精美。说明北齐时期的牛车形制和乘车制度对唐朝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唐朝上至皇室,下至士人却都不喜欢乘车出行,当然包括牛车。《舆服志》记载:“自高宗不喜乘辂,每有大礼,则御辇以来往……开元十一年冬,将有事于南郊,乘辂而往,礼毕,骑而还。自此行幸及郊祀等事,无远近,皆骑于仪卫之内。其五辂及腰舆之属,但陈于卤簿而已。”可见,自高宗伊始,唐代的皇帝便很少乘车,即便是有大型礼仪活动也选择其他的交通工具。这说明牛车随着历史的演进也在发生变化。

 

 ▲  图四 翼城县博物馆藏唐代铜牛车


北齐的铜牛车和唐代的铜牛车为我们提供了牛车的真实形状,见证了牛车驾乘制度的变迁,对于研究乘车制度、车辆机械制造、以及铸造技术等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珍贵文物档案(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230-231

【2】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科技史(上部)【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5(图版) 



 





 

 九州 文脉


 作  者  简  介


胡春良

中国铸造协会艺术分会专家

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

运城市作协会员,夏县作协副主席

夏县诗联学会副秘书长

 数十年来,先后在

《铸造》《中外文化交流》

等媒体杂志发表五百余篇学术论著

参与编写《中国铸造发展史》

《艺术铸品鉴赏与制造技术》《山西铸造史》

等专著。入编出版《中国实力诗人诗选》

《溪水是有艺术的生命》

等多部诗集,并创作发表了千余篇文学作品

《青春诗刊》编辑、驻站诗人。

 

          

    阅读,让我们的眼界更宽阔

滴水汇川




主编:夏野

执行主编:九州赪城

宣传部长:苗雨

编辑:苗雨  南极晴雪   马建峰

有声朗读: 苗雨  王雪梅

编委: 夏野  苗雨  南极晴雪  九州赪城

  马建峰  梅子  浪淘枫哥   江湖人

刊头题字: 董志安

投稿邮箱:2877536661@qq.com




往期回顾

赏同一幅画,创作不一样的诗

世界小说之王莫泊桑不为人知的一面

好作家都是用锤子敲出来的!


 




最接地气携手共赢的平台


理念|良知|勇气|容纳|创新


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奉献给大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