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姐”于蓝:我不是大明星,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

央视频 2021-03-04


2020年6月27日晚,99岁高龄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与世长辞。


如果可以用声音表达对她的怀念,或许人们会选择高歌一首《红梅赞》,因为在观众心目中,她就是江姐的代名词。

 


虽然于蓝总说自己不是江姐,但是她与江姐一样,怀揣着同样的理想,为党的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


△表演艺术家于蓝去世 曾在《烈火中永生》饰演江姐(央视频号:1905电影网)



少年于蓝

奔赴延安 实现团结抗日的梦想


1921年,于蓝出生于辽宁岫岩,原名于佩文。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于蓝一家逃难到关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平津沦陷。


眼看着自己的家园一步步陷入日本帝国主义魔爪,这个十几岁的女孩萌生了参加抗日队伍的念头。









1938年7月,于蓝把原名于佩文改名于蓝,寓意“自由地飞翔在祖国的蓝天”。她从天津出发到北平,穿过敌人占领区的缝隙,渡过波浪滔天的黄河,一路跋山涉水走到了延安。看到宝塔山的那一天,是1938年10月24日。









到达延安的第二天,于蓝拿到一张纸,要填上姓名、年龄、籍贯和简历。表格两边各有一行醒目的铅印字,一边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另一边是“对革命无限忠诚”,于蓝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这让于蓝觉得很骄傲,她决心迎着一切艰苦,不辱没这“优秀儿女”的称号。


1939年2月17日,于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在山上的一个窑洞里,油灯闪闪,映着墙上的鲜红党旗,旗的下面是用毛笔写的入党誓词。于蓝说,她永远记住了那个夜晚,自己举起右手、攥紧拳头的样子。

 

于蓝最初是想当一名工程师,修桥筑路报效祖国。因为那时延安没有这样的学校,她便想着先去鲁迅艺术学院“玩”两年。









本以为演戏只是玩,启蒙老师熊塞声却给她上了一课,“表演可不是玩儿,这是一个战场,你就是要死在舞台上。”于蓝渐渐明白文艺能唤醒民众参加抗日,她从事的原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演员于蓝

从艺80载 塑造难以逾越的经典


从《白衣战士》中周到热心的庄队长,到《翠岗红旗》中关心革命的向五儿;从《革命家庭》中的周莲到《烈火中永生》的江姐……于蓝饰演的一个个艺术形象至今难以忘怀。如果问她有什么诀窍,她的诀窍就一个“真”字。


《翠岗红旗》人物造型

《革命家庭》人物造型


1952年,于蓝主演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的电影《龙须沟》,饰演摆烟摊求生的贫苦妇女程娘子。


当时于蓝正怀着第二个儿子田壮壮,大着肚子走访了北京许多胡同和大杂院,却始终找不到人物的感觉。

“后来我在我们院里门房的妻子苏嫂身上,找到北京人那味儿,她对丈夫、对儿子那种关心,那种泼辣、豪爽和要强……那些动作让我一下觉得这不就是《龙须沟》的程娘子吗?”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她的表演从来都是扎根于群众,在群众中汲取表演的最佳效果,力图让表演更加真实可感。


因为在《革命家庭》中成功塑造了由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女主人公周莲的形象,周总理评价说:“她演了一个好妈妈!”









1965年,于蓝迎来了电影生涯中的巅峰之作《烈火中永生》。








△《烈火中永生》电影画面


之所以能够成为江姐的银幕化身,并非是于蓝运气好。事实上把《红岩》的故事拍成电影,于蓝正是最初的提议者之一,整个筹拍过程也是全程参与,出谋划策,尽心竭力。


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她触摸到了烈士们的言谈笑貌和铁骨铮铮,使得她走进了江姐。


在于蓝饰演之初,夏衍先生曾对她说:江姐不要演成刘胡兰,也不要演成赵一曼。江姐就是江姐,她爱思考,当别人激动、苦恼的时候,她又格外冷静。在很多变乱来临,江姐都能有条不紊去面对和处理。

 

于蓝的确演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江姐,她有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精神,又有作为妻子、母亲的痛苦、隐忍和牺牲。








△《烈火中永生》电影画面


尽管江姐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但于蓝说,江姐的创作也还有遗憾。


在演江姐得知丈夫牺牲的那场戏时,她本应该痛哭出来,但是由于当时一些“左”的思潮,“说不能带着眼泪去革命”,于蓝没能把江姐温情的一面展现给观众。那场戏演完之后,于蓝脑子里一直在总结。

“眼泪一定是憋不住的,哭出来会更真实一些。”


△于蓝95岁高龄时做客《中国文艺》,写下一个“真”字(央视频号:中国文艺)


事业家于蓝

花甲之年 投身儿童电影事业


《烈火中永生》令于蓝的演艺事业攀上高峰,然而这部电影也成了她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1971年在干校劳动时,她不慎跌下屋顶严重受伤,留下了面部肌肉抽搐的后遗症,不得不遗憾告别了她所热爱的银幕和舞台。


然而,就如她饰演的江姐般,“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没有颓败,没有屈服,她在资金、人手都不到位的情况下,1981年,受命组建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担任首任厂长,为儿童电影事业呕心沥血,一干就是20年。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右手无名指比别的指头短一截,就是在筹建儿影厂新楼的一次事故中造成的。


1983年冬天,清晨她去上班,伸手拉门把手,门刚刚拉开又猛地弹了回去,右手的无名指端流了许多血,仔细一看,无名指的指尖黏在了门把手上。听着都叫人觉得生疼的细节,于蓝每次讲来却语气平和。








“到了医院,医生说接上断指康复需要20多天,当时儿影厂正在筹建,时间非常紧迫,如果我20多天不工作,我觉得对不起党和人民。所以决定扔掉了,让医生直接缝上伤口算了。”

最终,儿影厂在她的努力下建成了,拍出了诸如《红象》《少年彭德怀》《哦,香雪》等影片,还培养出张艺谋、冯小宁、张建亚、谢小晶、田壮壮等极有成就的第五代导演。









对于名与利,于蓝始终保持着老一辈艺术家朴素的平常心。她在世时常说:


“你们也别叫我艺术家,更不要叫我大明星。我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干了一辈子的文艺工作。”



再见,永远的“江姐”

一路走好,于蓝老师!



更多内容,点击视频观看↓↓


△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的辉煌电影之路(央视频号:万象)






主编:郭爽

编辑:陶涛

▍部分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新民晚报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


▲美国的3倍,日本的130倍,中国核酸检测量震惊外媒

▲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原来我们都被骗了......

▲岁月静好的陶渊明也有“猛男”一面?王源唱出了他的心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