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明师访高友须知

马国兴 国术馆 2021-08-13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 关注国术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广大习拳者的业余爱好,年轻人喜好传统拳术者大有人在。此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再度辉煌,发扬光大的群体基础。古传有“一方拜师,八方学艺”之训教。其中“八方学艺”就是“投明师访高友”。作为每一个门派、拳种的修炼者来说,都有可能再投明师请教,再访高友切磋印证,以提高自己的功夫艺境。这本来是好事情,历来很多习拳者都因能投明师再访高友切磋,诚心请教,虚心好学,刻苦练功而成为拳门行家里手。因其投明师、访高友,历练千辛万苦,必然广开眼界,不会囿于一孔之见,故能博采众家之长以完善自己。这种人谦虚诚实为本,多受明师的爱护而关怀备至、高友的欣赏尊重,故本身获益良多,其功成艺就自然之理。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中华民族历来人称礼仪之邦,习武者历来更是注重交往之间的礼仪的。而这个“礼仪”又是什么呢?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不亲艺亲”。习拳者之间的交往的“礼仪”,就是尊重对方,坦诚相待,推心置腹的拳术学问的交流、探讨;攻防功夫的艺境的切磋、印证。来访者与被访者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来访者和被访者能够在相互交往之间做到了,也就尽到了“礼仪”的完美了。被访者能够使来访者存疑而来,释疑而去,乘兴而归,也就尽到了地主之谊。

而在造访者和被访者的主客交往之间,必然存在口谈、手谈、斗谈三种交往方式。口谈,就是语言相互交流习拳练艺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闪展腾挪、拿打踢摔等诸方面内容及拳术历史发展的探讨、商榷、沟通,包括历代武术大家功夫艺境、拳学观点等。口谈可有问答式、陈述式、辩论式,皆可。手谈,就是拆手破招的方式,是双方形体语言的交谈方式,俗称“划道”。分规范程式和不规范程式两种,皆可印证攻防技术及应用能力,是答疑、解疑的一种方法。斗谈,就是盘拳过手,即你用你的、我用我的,相互间的实作较技方式的交谈。然此斗谈亦是点到为止而已。


三谈的目的是在交流、沟通、商榷中相互学习,探讨拳术学问、功夫,达到切身印证而有所体认,以期共同提高。三谈的顺序,是随着双方彼此交情的良好发展层层递进的,都是在尊重、爱护对方的基础上做出的。即使是斗谈比较激烈,施招用手也只是点到而已,绝不偷袭,绝无伤害对手之心意和举措。


过去,我受父祖两代人所传技艺之时,曾有“朋友三年不言拳”之嘱咐。其意义深邃,读者可慢慢品味,可得此中精髓。


我于1998年开始在《武魂》上发表论述传统拳术练、用的系列文章。三年多来小有点知名度了。累计来信、来电、来访者,也不下数百人次了。我对来电者,有问必答;来信者,见信必复;来访者,热情接待,除有问必答,还做功法示范,皆可做到“因知行解”、“因行知解”的针对其具体问题给予明确的答复,或授以相应的功法,并从来访者身上开了眼界,学得许多知识,受益匪浅。有许多年长者成为了朋友,年轻的成为忘年交;在京的来往密切,外地的电话、书信往来,亲如一家。对传统拳术的学术讨论常年不断,相当活跃,有一个良好的氛围。甚至有的成为拜师弟子,属意于深造。


然而,在短短得几年中,广泛的接触众多习拳爱好者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不良现象。总之,不知投明师、访高友应该注意些什么礼仪。如果这种不良风气发展下去,除影响自己习拳练艺外,也极易影响武林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故将此不良风气之现象,归纳总结几点,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希望引起广大习拳爱好者的关注。


一、猎奇思想作怪。

习拳练艺本是唯道适从,遵道而行,改变自己,建立自身攻防机制,完善自己,获得传统拳术攻防技术、技巧、功夫及运用方法的能力,本是渐修顿悟而成。就是拜明师学艺,也得下几年真功夫,不断磨练方可有成。

然有些来信、来访者,要想在几天、几周、几个月内达到攻防功夫上身,而能成为功夫高手、拳门行家里手,我的针对性的回答就是:“入门可以。能这样教人的是骗子,想这样学拳的是白痴。如果亲身已经经历过了,肯定连呼上当,钱财白扔了,徒增精神困惑而懊恼,真是苦不堪言。其不知古训‘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通一艺’之说法吧!”

更有甚者,将传统拳术攻防功夫寄托在某种特殊名称的功法上,指名道姓地问:某某功法如何?某某人功夫如何?因为我没有听说过,拳谱中未介绍过此功法,如何回答呢?有的功法听说过,可我又没有修炼过,如何能回答呢?某某人功夫如何?我没有试过手,没有切磋印证过,如何知道呢?也就根本无法回答了。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虽然博大精深,任何功法之典籍都有出处,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又有个特点:会的,可能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绝对能用得出来;不会的,绝对用不出来,那说出来的和写出来的也就不是了。就是不会的人抄写前人的论述而拼凑成的文章,也能看出其是不会的人。当然,这需要明眼之人才能看得出来呢!初涉拳门之习练者就难以辨清了。

甚至有更为荒谬的信徒问:百步凌空掌的功夫如何修炼?即百步之内,隔着空气能将人打倒的功夫如何修炼?真让人哭笑不得,就连一点物理常识都不懂了。对此种人只好说:“没有这样的一个人会如此功夫,你跟谁学?”我修炼的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果我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就是你日常生活、劳动中的一举一动的动作,都是拳术高手的杀手招法,你肯定不信。其实就是这样的。”真拳法就这样平易近人的。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确有“隔空打人”一说,乃是“拳、掌势去而内劲反回旋身中”的“劲形反蓄”法。古传此法为“力不岀肩”的打法,手臂中空如竹管,谓之空。因此而得名“隔空打人”。其法符合身体运动学的原理。

就举上述几例,奉劝那些对传统拳术攻防功夫存在猎奇思想的人,尽快抛弃掉猎奇思想,回到普通人的平常心态上来,再也不要以各种猎奇思想产生的不切实际的问题请教他人,徒增他人解释的烦劳。这样问题的提出,只能表明你对传统拳术的无知,何益之有。解决的方法,有耐心的,细心的观看几家拳谱中的拳论,如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看看前人是如何说的,反复地看,有一年半载的时间,心中自然会明白了。


二、造访者动机不良,居心叵测。

来电话、来访者,不报姓名,不言何方人士,不简单介绍自己情况,如所习何种拳技,练功时间长短,开口就问某某人所创拳如何?其人功夫如何?已见其居心叵测。这类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就是这根本就不可能回答的事,对来电者说,我拒不回答,有失礼仪。就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回答了。如其所问,我不知其人功夫如何,又无信电来往,只好回答:“对不起,实在抱歉。就您所问,我真的不知道。请您见谅。”如其所问其人,我有交往,对来电者只好说:我与某人是闻名朋友,常有书信、电话往来,对拳学认识体认交换意见。此乃实话实说,我亦不失礼仪矣!

如有一次来电,我拿起电话,对方开口就问:“某某人所创某某拳,您看某人功夫如何?”听其语气话音,约有四十岁左右,不明其意为何?就其弱处而点之,说:“我都不知道您是谁?您开口就问某某人创的某某拳,其人功夫如何?我告诉您,我与某某人是闻名朋友,常有电话、书信往来,交换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见解,彼此相互爱慕,神交久矣!对于拳术,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爱不同,所求不一。但您这样提问,我真不知道您目的所在?”对方慢言细语而言:“我想去其处学习,先问问您摸摸底。”听此话我立刻回之说:“您向一个不认识的人去问另一个人的情况,以道听途说来决定自己的所行,未免有些荒唐得对自己不负责任了吧。希望以后不要这样做。对谁都不会有好处的。俗话说,话越传久越多。会影响团结的。”对方无奈,将电话挂了。如果这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或者年轻人,我可能会问其姓名,亦会告诉他如何做,鼓励他相信自己的选择,增加其社会阅历。但对此人,始终未报姓名,只好做如上回答了。

但对于来访者,亦有这样不知礼仪之人,不通名报姓。虽然不好回答,因为是面对面,为试其诚意,就欲请其试手,摸其底细,而又百请决不一试。就只好以口谈方式与其周旋。由于随便,话语机锋含蓄不露,使其自我暴露心机,自可针对性地暗示给予点明。

曾有一人三十五、六岁,登门拜访,我热情款待,在我处呆了足有三个多小时,几乎问遍当今拳家名流的拳学、功夫如何如何?我就拳技理法内容对答之,不涉及其他内容。如其追问,也是一问三不知,使其感叹不已:“治学无争。”临走送至路口,我亦不知此人名姓,但我明言告之:多看人家长处,多知自己不足,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方是行家里手的大德之修,进步之起点,学拳先学做人嘛!

大凡习拳学艺有成的行家里手,心中不时常惊省(醒),精灵之意在我,庶不致为此种连名姓都不报的居心叵测之人所误矣!故凡行家里手对此种有失礼仪之人,必先以道德规范度化之,使之自行知之而改过,有教无类吧!但对于拳术功夫的修炼、运用之关窍内容,是不会口吐真言的。只是不给此种已失礼仪之人的活动市场而已。此谓“正人先正己”吧!

三、非至诚之人。

习拳学艺,诚于内,形于外,乃至诚之学问。我遇一人,习拳多年,造诣有加,然关键未透,理法未明,攻防之道的功夫艺境终属下乘。经我朋友介绍,寻我讨教。听其论拳理法,观其行拳造势,与其拆手破招,频繁接触,求教恳切,尚属诚实之人。知其技艺未能一气贯串、九曲连环,不能内外上下周身一家,连而不断。君子有成人之美,为其甚为可惜,特授以一内功练法,约期半年,必定大见其效。经几个月不断指正,其每日坚持修炼,功夫艺境大增。再与其同门师兄弟试手较技,拳势威力无可阻挡,温柔儒雅而含蓄锋芒锐利。攻防招法任意自如,其同门师兄弟甚觉奇怪,就其同门长辈亦觉其拳术攻防风格大异于从前。艺境几达妙手境界。其甚觉高兴,多次表示对我感激之情。我亦平淡地答之:“拳本一家,有缘者得之,有德者得之。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人结善缘,必有善果。”一次聚会闲聊,偶然论到此内功练法妙处时,其言:“我师门亦有此法。”其言之时,面上颇露得意自豪之色。听后我不觉心中一动,暗思自想,所授其内功练法乃我少年之时练功的心得体会而得。后来为拳术攻防之道的用手功夫而设立,从未公布于世,遍考古今内功练法及阅过的各门拳种之拳谱皆无此法记载、介绍。其人所习之拳种,在京城亦是名门大派,习者也在数千之人,全国十数省市皆有练此拳种者。我所结交的其门中拳友亦不下百十位之多,皆从未听他人说过其门中亦有此内功法之传授。思索至此,暗自庆幸,承其心迹所露,亦非至诚之人,颇有傲气存焉!故以他言差过,对其不再言此内功练法的修炼进阶之妙用,只维持原授之谈。一晃时过十几年,其攻防功夫艺境未见进益,反见倒退之状况,只因猛烈之习未退。时至今日,其本人亦百思不得其解,因其不知“德非是新,不足以言盛;义非入神,不足以言精”之训。孰不知,其当初艺境大增而未见老到,不知进阶之妙用的方法,必然久练而生出各种拳病来。故不进自退,拳病之故。之所以如此,因其非至诚之人,究其因,傲气所致,不知坦诚待人之道。此乃咎由自取之过。

曾在月坛公园见一三十岁左右之人,站立云门桩练功,站姿“窘相穷态”:缩臀,拱背,紧腰,下颌前探,鸡脖,前腆小腹,百会至会阴的垂直中轴弯曲,双手未展开小天星,如何能“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呢?此必“枯桩”之站,绝无真气滚滚运行之功。由于从未见过此人,不便答话指正,只有待机相告了。连去几次,其人亦知我乃此小公园的常客,便过来搭话聊天,借机便请教其所习何拳、所站何桩、其内守如何?其曰:杨氏太极拳,所站无极桩,内里什么也不守,只站而求静。我便直言相告,因我知其师承无门,属于不拜师练艺之人,但不能明言道破,以保其脸面之故。于是回答说:“站桩练功,无极桩为基础,必要站如松即中正安舒,双手下垂,建中立极,返观内视,气沉丹田,守之即可。待真气沉伏于丹田,可练无极天一生水法。”即将练功法授其习练,将其“窘相穷志”姿势改过,即时就与先前所站之势大不相同,同时有诸多同好在场,亦觉立杆见影之效。连去数日,见其站姿改观,始觉放心。与其交谈心得体会,其曰:“我师亦是如此教我,只不过我不如此站而已,嫌其麻烦,什么都不想,只求静便是。”当时我心中自觉一动,已自暗知:“你本无师自练,已然窘态穷相自露,久站必然有失,身体必受疾病困惑,经济来源减少之象自见,生活必定困苦,精神徒增烦恼。我本欲渡你,让你心身康健,自然可以应付任何突来的事件,你反而拒绝。真乃执迷不悟之人,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悲也!”怨不得佛说:“不渡不信佛之人。”又说:“灭渡者非我灭渡,自灭渡而。”真有其至理。后来由于忙于他事,我有年多未到月坛小公园去玩。听别人告诉我,其人现状颇让人同情,整天在家,神情呆痴,不言不语,不知其患何病,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不富余。我听后心中亦觉哀伤。看来习拳练艺也存在掌握自己命运的作用。但只有至诚之人,方能修得善果。此言一点也不假。“命由己握”可知矣!


四、狂妄傲慢之人。

投明师,访高友,本是习拳者学习拳术的一种良好方式和途径,是习拳之人广交拳友,尊贤容众,广开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技艺的良好方法。过去讲,也是扬名立万的方法之一种。主宾交融,谈拳论艺,本是习拳者中的一件美事,人生的一种乐趣。

然而,有一种人,登门造访之时,大有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之势,狂妄傲慢之性,袒露无遗,真不知谦虚好学、尊重他人的美德何在!礼仪何在!我在几年中,所遇到的此种人亦不在少数。

有一人登门造访,三十来岁,热情接待,初时尚表示谦虚好学。然在应酬言语之间、形态表现之中,狂妄傲慢之性却不时显露出来了,已见轻浮躁动无功夫根底之相。借问师门出处,搔其痒处,顺其话题,恭维其几句,奉承其意,则其狂妄傲慢之性大发,兴趣盎然,则口若悬河,大谈其桩技功夫如何威力无穷,如何在何时何地将人打得如何如何,真有霸王再生威武不可一世之勇猛。谈其师传,惟其师乃得师祖真传,师祖乃得其师真传,惟其师祖之师乃真拳家,其师所传唯真,诸门拳术功法皆假。真乃可笑之人,可笑之谈。天下哪有一人、一支能代表传统拳术的?哪有一种功夫能代表得了传统拳术的?俗云:“观其弟子知其师。”此谈是败坏师德之举而自是不知。心中已自暗知,其非师门传承之人,充其量不过是个扯虎皮拉大旗的混混儿,自然请观其拳技攻防功夫,伸手试招。惟从顺随应之,不离其前后左右,沾粘得使其无可奈何,哪里还见得到其“手眼身法步之章法,肩肘腕胯膝之规矩。”真不知其往日如何战胜的对手。继而落座,随以其师尊所论,捡数条而请教之,竟索然不知是其师尊所言。天下还真有这样的怪事!可知其轻浮、狂妄、傲慢,已经到了何种程度了。正所谓“俗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矣!”真使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山间竹笋,咀尖皮厚腹中空;墙头茅草,头重脚轻根底浅。”以此句为其画像,再形象传神不过了。


唠唠叨叨说了半天,那真正的投明师、访高友,应注意哪些礼仪呢?有如下数条:

1、面见主人,报过姓名、学拳师门、简介。

2、造访原因首先说明,目的明确,免生误会。

3、得主人所传、所授、所点悟,应铭记在心,永世不忘,应以师尊之。

4、如被访之人功艺不如己者,亦应以师礼尊之。

5、永记谦虚使人受益,闲谈莫论人非。


如能在投明师访高友的过程中,做到如上五点,也就尽到了礼仪,也就不会有失礼仪之举措了,必定会得到主人的欢迎。

应当做到“来去分明,有始有终”,是谓之礼尚往来。古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古云:熟不讲礼,但莫要失体统,才是尊重他人,又是自尊的两全其美之事。

当今有一怪现象,传统拳术的学术探讨、辩论,常与“叫份”和“中伤人”混淆在一起。这种不良风气的制止,应首先由自己做起。只有学术争论,不言及其它。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拳学修养,当然就不会参与其中了。能够做到“言行不失德”者,自然倍受人们爱戴了,自会受人尊重了。故能做到“人人为我师”而受人之教益,得人所长,自能补己之短而功夫艺境升华乃自然之事了。礼仪之事非小,会用者,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文/ 马国兴


国术图书馆开业

国术、中医、运动科学

多种类图书任您选购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店选购


国术书馆


推荐阅读

我是跪着学出来的,不能再跪着教出去……

松腰体会和练功心得

习武者宝典大全

古传五禽图内功法

戚继光鸳鸯阵三维动画全景展示,再现抗倭实战阵法!

国术馆

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各位武友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添加国术馆销售客服咨询购买武术相关用品

对不起,我们只有精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