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武林逝去的不是一拳一脚的技术,而是中国人的“样儿”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 关注国术
“武术真正的黄金时代在民国,民国政府受帮派组织援助很多,同时清末民初的武侠小说,将王五、霍元甲、杨露禅写得武功高强。霍元甲还治好了中国的东亚病夫心态,国民政府脑子一热,就将武术定为了国术,那是武术登堂入室,地位最高的一段时间。1929年,还在杭州搞了一次全国武林大会,那时叫“国术游艺大会”。三局两胜制,擂台实战,结果太极拳被打得满地找牙,咏春拳全部一轮出局,身高力壮的河北山东汉子暴打南方瘦小拳师,越像散打的拳种越厉害。 关于那次武林大会,我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今天的徐晓冬去打擂,霍元甲大侠也未必是对手,拿下武林盟主大约没什么问题。为什么,相对于现代的格斗技术,中国武术只有挨打的份。
1949年,是中国武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水岭。政府直接从根子上改造武术,以后武术归体育部门管,禁止实战了,改练套路,谁的套路漂亮谁的地位就高,谁的拳师职称就高,这个釜底抽薪的办法,直接把武术不多的实战能力,也给切除了。各大门派都精心雕琢自己的把式架子,以求在官方武林谋得一席之地,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从某种意义上,现代武术被阉割了。
而太极拳由于姿势漂亮,动作优雅舒缓,能修身养性,又不能用来斗殴,而被选中成为官方教材,在全国进行推广,成为中国武术的“桂冠拳种”,在奥运会上向全世界推广。练习太极拳的,早已远超过其他所有拳种的总和。一个发源于河南乡间村落的拳种,就这样成了“国拳”,此种荣耀,空前绝后。地位太高,信徒太多,拳馆太杂,利益太大,又缺少实战能力,是太极拳鱼龙混杂,假象环生的根本原因。徐晓冬出来挑战太极拳,挑战的可不仅仅是几个假拳师,而是附着在太极拳身上的巨大利益,和由师徒关系搭建起来的盘根错节关系网络,岂能不心怀恐惧,步履维艰。 其实对于太极拳和整个武术界来讲,徐晓冬这一个莽汉的骂阵与挑战,反倒是武林自我净化和提升的机会,告别玄之又玄的坑人骗术,一部分转向世界潮流的实战,一部分转向纯粹的文化修行。奈何,有修为有见识者少,有现实利益者众,认真反思者少,围剿徐晓冬者众,实在可惜。”
这大概能让我们理解今日发生在武术中的种种纠葛和波澜,皆因对传统武术的道义背道而驰,导致众多浑水摸鱼之辈假借武术高用为名,行敛财之实。
徐皓峰的二姥爷李仲轩是形意拳的高手,有将近七十余年的武学实践,他曾师承民国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禄、薛颠、尚云祥。《逝去的武林》便是这样一本由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撰文讲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武林中人的生活实情、习武者的思考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理念、生活感悟的余音。七十余年来,李仲轩低调、不收徒弟、甚至连自己的外孙也不相授。
以下文字摘自《逝去的武林》,在技艺之外,徐皓峰写那个时代武人与武人的交往,不为辩诬,只为寻找老一辈习武之人的精神和义理,才明白我们如今讨论的重点在哪里?
把 臂 话 山 河 文 | 徐皓峰 严格说来,形意拳古规矩是不准带艺投师的,而且还有个理想说法,师傅和徒弟的年龄最好相差十五岁。因为体操可以从小练,练拳必须等待十五岁时骨骼基本长成后才可以练,当然把武术当体操练的除外,那是没得真正传授,光比画胳膊腿的。
但徒弟十五岁,师傅三十岁,正是他要建功立业的时候,实在忙不过来教徒弟,而且师傅在三十岁时不见得功夫就能成就。就算成就了,毕竟是尚且年轻,心态不见得成熟,难以对徒弟有体贴的指导。
而老了以后,对武功的体验更深,说一句话便有准,但又有一弊,就是人老心也老,江湖阅历深了,凡事都有防人之心,教徒不见得会尽心,十句话藏三句,许多当徒弟的就是在这种拖延的考验中坚持不住,终于没有学成。
另外,练武体会深,知道的歪路多了,不敢乱说话,以免徒弟误会,练歪了,所以肯定缺乏三十岁的热情,讲得不会特别生动,跟老人学拳要有耐心。
之所以不准带艺投师,一是怕别人教过,有别的居心,因为师徒关系的感情很深,好似父子、君臣,以带艺投师为名,来为以前的师傅报仇,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二是一旦学过拳,身上的那股劲就很难改了,再学新拳往往练不纯粹,就算教了,也难教出来,所以收徒弟都要收什么都没练过的白丁,有俗话讲“不怕多能就怕白丁”,意思是白丁学拳,功夫纯,往往厉害。
由于许多拳师都是老了以后才考虑收徒弟,这一段时间便错过了许多人才,练武之人都是十几岁就练,因为再大就不好练功夫了,遇上一个资质好的人很难,更何况是在他十五岁的时候遇见,所以也往往不太严格,只要是这个资质,带艺投师也是可以的。
但毕竟是破规矩,所以前一个师傅与后一个师傅之间要交接得很清楚,中间有礼法的,如果只是当徒弟的自作主张要投另一个老师,就是欺师灭祖,会遭唾弃,没人会收他。
李仲轩拜师尚云祥,是唐维禄的主张,为了他能够深造,在拜师仪式时也是先向唐维禄磕头,再向尚云祥行拜师礼的。李仲轩老人在讲解尚式形意时,总要先自述曾向唐维禄学拳,表明自己的学拳轨迹,这是武林的礼法,以示不忘本。
虽然唐维禄与尚云祥是同门师兄弟,都是李存义的徒弟,是同一个架势,但尚云祥有尚云祥的精细。
拳不能以风格来评说,因为武术不是表演,说其刚猛或含蓄,都离题太远。要从心法上说,才能区别出究竟,可惜心法又是不外传的。
李仲轩老人说:“尚云祥话不多,对徒弟才话多,尚云祥的话余味多。”由于时常能有感悟,总觉得自己能破茧而出,感到自己即将对形意拳的认识能有个突破,只是不知契机会在尚云祥的哪一句话头上。
一天中午,李仲轩去尚云祥家。尚云祥中午几乎不睡觉,李仲轩也没见过他睡觉。但他听单广钦师兄说过,一个夏天,一个徒弟从窗户外见到尚云祥睡觉,有寺庙里卧佛的宁静气派,生起恭敬之心,心里感慨:“跟着尚师傅,就能学出真东西。”
这时尚云祥一下就醒了,说:“我这个人睡觉时不能让人看,人一看,就醒。”徒弟觉得打搅了师傅睡觉,很是过意不去,尚云祥笑道:“咱们练武的人练的就是这个。”
这未知先觉的本事,李仲轩问过尚云祥,尚云祥说:“简单,有人走到你身后,你就回头瞪他,心里也瞪。”李仲轩刚揣摩这道理,尚云祥便问:“遇敌好似火烧身,这火是烧在敌人身上还是烧在自己身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敌人比做火焰,告诫比武时要出手快收手也快,应该是烧在敌人身上,但尚云祥说烧在自己身上。
李仲轩那次中午去尚云祥家,是在屋里谈的拳,尚云祥坐在木床上,一下抓住李仲轩胳膊,一摇,带动李仲轩整个身体在晃,李仲轩一下子给惊住了,尚云祥就叹了口气:“你是个老实孩子,我这么抓你,就不知道还手呀?”
李仲轩学武的时间已有几年,其间也跟人比过武,突然受到袭击,身上自然会有反抗,可是在尚云祥手里像个小孩似的,挣扎了几下,仍由他摇晃。
尚云祥放开他后说:“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没劲了,是什么原因呢?什么地方没劲,就烧在什么地方,你是练拳不练根节呀。”
在形意拳歌诀中讲到三节,对于上肢,三节是腕、肘、肩,根节是肩;对于下肢,三节是脚脖、膝盖、大腿根,根节是大腿根。有所谓“三星齐,泰山移”之说,三星就是三节,比喻三节整合,力可移山。
李仲轩向唐维禄学拳时,唐维禄回答:“三节是不能练的,你要整个地练拳劲,脑子里不要想三节,否则陷于一处,就练不出功夫了,等练出了功夫,三节就整了。”
古拳谱上也没有让人练三节,只是让人“齐”三节。尚云祥并不是让人练根节,人身是个整体,想单练根节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练拳时劲力要走(经过)根节。一个“走”字和一个“练”字,差别的确很大。然后尚云祥给李仲轩矫正了炮拳。形意拳的根基是五行拳,配合金、木、水、火、土,有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其中与火相配的是炮拳,取开炮的意象,练一股突发力。
据李仲轩老人讲,“爆炸力”是形意拳传统的说法,而不是某个人的发明。
但炮拳有多种练法,还有一种炮拳,后手不是直的,而是斜着撇出去,要与曲线旋转的步法相配合,尚云祥给李仲轩矫正的就是这一炮拳。
李仲轩便问为何有如此不同,尚云祥觉得这种炮拳更能让人有劲力经过根节的感受。尚云祥随后又打了另外四拳,都很不同,看得出都是功在根节,然后尚云祥比画了更多的变化,略微一动,就是一种。
李存义传崩拳时说,崩拳自古有九种变化,再往深里说,变化又岂止有九种?炮拳也一样。
打炮拳时,后手不直线出击,而斜着撇出去,正是“遇敌好似火烧身”,就像往火堆里滴一滴油,不是一股火苗跳起,而是整簇大火都跳起,炮拳就是令全身劲力跳起,劲力不在最外的手上,而在内里的根节,手随着根节升腾起的劲力挥出。
尚云祥说:“你看过开炮没有?开炮的后坐力很大,就是这个意思。”修习了尚云祥的根节炮拳后,尚云祥嘱咐李仲轩:“这种练法出拳劲快,等有了功夫,后手直着出去、撇出去,一样。”
李仲轩老人当年在尚云祥身边学艺,一次碰到尚云祥的徒弟来,说自己也收了徒弟,尚云祥说:“对那些小辈的人,刚开始要把五种拳法都教会了,练上一段时间后,就要总问他们对哪个拳架有感觉,问得多了,逼着他们去体会,如果有感觉,就集中在一个拳架上往深里教,一通方能百通。”
虽然尚云祥名声在外,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拳路示人,因为学形意拳是要师傅教徒弟一个对一个地带出来的,就算写成文字全部公布,要没有实际练拳的体会,也难以明白,而且在教拳时有时做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让徒弟搞懂,而转化成文字则难度太大。
每一个习武的中国人都是
中国脊梁
↑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商城购买 ↑
推荐阅读
一代宗师后代的寻根之旅,武术到底在练什么?从蹲马步发现武术界不传之秘!
国术馆
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各位武友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添加国术馆销售客服咨询购买武术相关用品
对不起,我们只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