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科新传考研人,2020年最新论文考前划重点!

距2021年研究生考试只剩下不足3时间,上期给大家分析了2019年华科新传院老师们的重点论文,大家反响热烈,表示相逢恨晚!


今天我们再次重磅来袭,精心选择2020年华科老师们的主要论文和框架!看看今年老师们在关注哪些热点问题~


本期我们精选了2020年华科新传院各位老师的典型论文!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祝各位圆梦华科!(加🌟文章建议重点阅读哦)


后台回复“2020华科论文”,即可获取精选的2020华科老师论文包哦!


为了节省时间,现将以下论文题目与摘要中的关键词做成词云图:
满满都是热词、热点啊啊!

Part1.传播学


015G技术背景下传媒领域的变革特征、演化趋势与延展路径李华君  王沛佳🌟
摘要:5G技术在数据信息传达速率、延时、能耗等关键性指标上有了质的飞跃。它作为一种通用型社会技术,逐渐衍生为推动传媒发展的关键势能,为整个传媒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5G网络架构具备“人”“物”互联、云端集成与全时在线的特征,由此引发了传媒领域的信息交流模式、内容制作程序和流量配置结构的一些现象性变化,也为传媒行业的全景思维实践、专业话语生产与平台生存策略带来了全新延展思路。媒体也需要通过不断尝试,重新找到自身发展定位,逐渐建立起协同互联的新型延展关系,进而促使传媒发展再度趋于稳定有序。
025G时代全媒体传播的价值嬗变、关系解构与路径探析李华君  涂文佳🌟
摘要:5G 时代帷幕拉开,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消解传统传媒业的边界,新的传媒生态在众声喧哗中经历重构。全媒体传播格局,融合了传媒的经济、政治、社会三重意义,承载着促进媒体产业增值、构建和谐舆论生态、提升传播话语权的价值愿景。在新通信技术背景中理解全媒体传播格局,关键在于解构不同传播主体的功能效用,建构其对传媒新版图的意义。在 5G 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下,打造技术平台、构建互联系统、激活市场环境、培育舆论生态,是实现传媒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也是发展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关键。

03论智能传播“算法神话”的多元建构郭小平 郭瑞阳
摘要: 智能算法重构了新闻传播的形态、业态及生态,也建构了一种技术理性与新闻客观性相融合的算法神话。智能算法及其技术逻辑嵌入传播实践,导致从经验主义到计算主义的“算法转向”。客观性想象、技术乌托邦以及计算主义转向,从不同维度建构了智能传播“算法神话”。
04智能传播的算法风险及其治理路径郭小平🌟
摘要 : 智能技术接入媒体,促进用户、信息、服务与场景的连接,提升内容产制与传播的效率,但技术风险在媒介传播实践中可能转换生成算法的伦理、法律、文化与意识形态风险。伦理倡导和法律规制是算法治理“在地化”的有效路径。智能传播的算法治理,需要平衡价值观与创新观、技术崇拜与内容供给、技术迭代与法律规制之间的关系,实现伦理、法律、文化等维度的协同治理。
05底色与特色: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媒体+”逻辑何志武
摘要: 科学认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媒体+”逻辑,直接关系到平台建设的内涵定位和功能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底色是新型的新闻媒体,是一种基于用户需求端变革的新闻媒体,其建设理应坚持和遵循新闻媒体的逻辑;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本色是“媒体+政务”建构对话协商平台,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基于公共议题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特色是“媒体+服务”打造差异化的服务平台,有效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拓展县域民众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06省级云平台路径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难易点分析——基于 X 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力的考察余红  雷莲  段楠楠
摘要:本文基于 X 省 12 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践,通过传播力指数建构与量化分析,探讨以省级技术平台为支撑的集约式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模式的难易点。研究发现,与传播效果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相关的指标,属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而与融媒体中心创收能力、内容生产、软硬件系统配置与使用、新媒体技术与人才、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方面相关的指标,则属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相对不易解决的问题。研究认为,应当继续借力省级云平台,使其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完善省级云平台,使其具有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实力;不断弥合省级云平台与县级融媒体中心之间的主体张力;因地制宜,各县级融媒体中心需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施策,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
07风险社会中主流媒体调适社会情绪的机制构建钟瑛  朱雪
摘要:在当今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情绪借由新媒体使传播格局由“事实传播”向“情绪传播”演进。社会情绪的传播潜在地带来社会风险问题,其产生是基于认知—情绪框架下受众情绪感知和传播机制的结果。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建构社会主流价值为己任的传统主流媒体在调适社会情绪时应在议题设置、内容建构以及融媒体建设等方面建立引导机制。
08技术、平台、政府: 新媒体行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多维考察钟瑛  邵晓🌟
摘要:技术的创新发展对新媒体行业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在技术驱动下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面临着新场景,具体表现为技术应用引起责任主体变化、智能技术变革社会责任实践范式、网络视频UGC 兴起增加社会责任监管难度。超级网络平台的兴起则带来了新媒体社会责任履行的新变局,超级网络平台革新了社会责任实践场域,其内部紧张状态带来失责风险,运营特征影响责任治理。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政府也逐渐强化规制力量,具体表现为内容监管政策日趋严密、监管主体逐渐明确、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强化。政府的强化管制具有即时性效用,但能否持续有效还需要继续观察,“多元共治”的模式和路径值得深入探讨。
09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逻辑、表征与机制何志武 吕永峰
摘要:公众参与是确保公共政策科学性和权威性的基石,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公众参与决策的空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制定中,政府官员和官方智库专家构成决策主体,而公众中的一部分个体因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获得参与决策的话语空间,其意见和建议的专业性及普通公众价值诉求的多样性能够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凸显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论文揭示了公众参与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的逻辑、表征与机制,并以《核安全法》为例,深入分析了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的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对于科学主导型公共政策,公众参与以公共利益为内在动力,以知识赋权为实践逻辑,以网络民意为表征形式,以辅助参与为行动机制,从而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10云传播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机遇李卫东
摘要:云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人类信息传播模式,其概念、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丰富和演化之中。云传播时代的数据要素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云计算中心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云传播时代智能社会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新形态;云传播将给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带来全新挑战。云传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技术将助推专业化媒介组织的云传播发展速度,智能新媒体将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向;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沟通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云传播模式;全球化将进入云传播时代。
11从“外显自尊”到“真实自豪”: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感表征与价值认同生成徐明华 李丹妮
摘要:当今时代赋予青年群体崭新的社会心态,在认知图式的变更下年轻一代自发地创设出独特的“常态型”爱国表达样态。通过对 B 站弹幕话语的分析发现,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感表达并非敌对“他者”刺激下的应激式“征伐”,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表露,映现出基于成就取向的“真实自豪”特质,逐渐取代了以往暗含他者比较的“外显自尊”倾向; 同时通过融入自我熟稔的亚文化风格,演化成为独特的爱国话语实践。年轻一代在技术仪式与情感链接下构筑起摆脱“亲身在场”束缚的“想象共同体”,以集体化仪式生产出高度认同并一致守护的国家“神圣物”,促使“共同体身份”具象化为“国族身份”,从而将爱国理念衍生为平添了理性表征、具有超越性的价值共识。
12基于时空大数据的重大疫情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判体系研究徐 迪
摘要:[目的/意义]重大疫情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核心在于预测镶嵌在多重尺度的时空社会网络里的主体于互联网情境中的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向。常态化的舆情研判常依赖经验积累,采用模糊推断的方式,对于涉重大疫情的突发舆情动态判断存在着分析黑箱。[方法/过程]本文在时空结构理论的指引下,以时空大数据作为该类舆情研判的重要工具,将时空特质纳入重大疫情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观测变量,探究时空大数据源与海量舆情信息的匹配规律,寻求时空数据建模与舆情研判模型的整合方式,梳理重大疫情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态全局性研判流程,构建该类网络舆情研判的多维多态时空大数据分析框架。[结果/结论]向政府实务部门提供一种有针对性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准确研判体系,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危机管控提供思路参考和决策依托
13实用的满足:付费阅读的逻辑审视何志武
摘要:在信息共享的互联网时代,知识付费观念催生了付费阅读产品的新生态,从形态到规模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用户的付费阅读行为主要基于交往对话、自我认同、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对知识的需要,能否持久地获得用户青睐,关键在于用户对付费阅读产品制播品质的检视和评判。唯有持续地关注用户需求,并据此制订生产方案,才能持续地赢得愿意付费阅读的用户。

Part2.新闻学


01空间转向与新闻理论重构刘 洁
摘要:在全球空间转向思潮、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信息传播技术快速迭代的多重影响下,新闻传播学研究正在发生空间转向,该转向对重构中国新闻理论有重要意义。从新闻传播空间认识论、新闻传播空间生产论和新闻传播空间权力论三个方面展开,重新解读和建构新闻理论的核心概念和重大问题,全面反思新闻学理论,争取从范式变革的层面实现新闻理论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向,是中国新闻学理论创新的契机之一。
02数字媒体时代的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牛静   赵一菲🌟
摘要: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脸书(Facebook)引发的隐私事件受到诸多关注,这些隐私争议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技术漏洞引发泄露、信息公开边界模糊、私自抓取用户信息、擅自变更隐私设置、信息使用不透明等。经分析发现,脸书应对隐私争议事件会采取“舆论中转移焦点、道歉承诺以获公众信任、拉锯式隐私设置调整”等方法。以脸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的隐私保护难题,需要社交媒体平台、个人和政府机构多方主体参与其中。
03智媒时代下建设性新闻的价值理性与实践路径陈薇  王中字🌟
摘要:智媒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新闻的个性化与情感化叙事导向,另一方面智媒平台信息价值观的薄弱和伦理失范,也造成了新闻价值的内卷与外溢。作为传统新闻价值的修正和进化,建设性新闻坚守价值理性,注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情感调和,倡导公民参与并寻求解决方案。以建设性思维重构智媒时代的新闻生态,不仅是回归新闻学的人本需要,也是利用智媒增益社会福祉的契机。作为一种兼容理性之本和情感之标的范式导航,建设性新闻通过消融、规约与重构的功能,实现新闻价值的深入挖掘、赋权于民与赋能于世,建构新闻的积极情感向度与共情传播、开展开放式新闻协作、提升媒介伦理价值与履行新闻的“公共善”,是重塑智媒时代新闻情感与价值理性的实践策略。
04多元、交叉与协同:学科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例李华君
摘要:数字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促使传媒行业面临重大的变革。多元交叉的新闻理论知识图谱、有机复合的媒体实践创新平台、跨域协作的教研融合思维,这些也推动当代新闻学科教育向学科融合转型。在这样一个学科融合背景下,华科大新闻学院秉承了“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培养理念,探索出“能力融合——内容融合——平台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未来新闻传播学科的融合教育也将进一步走向高质量、全流程,需要构建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打造“新闻+X”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培养具有较高数字媒介素养、全球化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


Part3.广播电视学


01环境议题的“能见度”之变与电视话语建构———以央视《新闻调查》( 2000—2019) 为例郭小平  李晓
摘要: 环境传播深度嵌入国家、社会、媒体与公众的复杂互动中。针对央视《新闻调查》( 2000—2019) 环境报道的研究表明,环境事件、大众媒介、公众参与、国家政策驱动着电视环境报道的议题变迁。基于环境议题的国家、社会与媒体互构,体现了环境传播、环境治理的观念变革,即从“控制”转向“激励”、从“被动维稳”转向“主动治理”。国家主导的环境话语、基层政府的绩效观、媒介生态变化以及调查性报道的式微等,深刻影响了我国环境议题的媒介话语建构。
01
风险的凝视:儿童受难图、可见性生产
及其视觉政治
郭小平  李晓

摘要:图像建构了难民形象并将其身体推向社会公共空间。儿童成为难民图景中“失去的一代”。借助视觉修辞和“奇观化身体”展现,图像使不可见的难民变得公开可见。图像提升了难民“可见性”,也包含多重“凝视”关系:视觉生产者与难民的“凝视”、难民的“自我凝视”以及网民与难民图像的“凝视”。经过“可见性”和“凝视”机制的运作,叙利亚战争的合法性和正义性、难民政策的人道主义缺失等问题和争议被生产出来。

Part4.广告公关


01
讲好中国故事:
疫情之下元叙事的终结与重生
陈先红  宋发枝🌟

摘要:疫情之下,人类世界将进入一个具有认知坎陷的“维度之门”,这是人类文明系统重置的关键时刻,谁能够站在高维度文明的立场上,获得系统重置话语权,谁就能够在新的生态位中成为人类的领导者。面对新自由主义的终结和西方文明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证明是当今“人类世”的最高智慧。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要沿着“元叙事战略—元话语设计—元故事传播”的技术路线,制定基于“爱的元叙事和中国暖实力”的元叙事传播战略,通过聚焦神话、原型、隐喻、价值观四个维度,弘扬爱亲、爱众、爱万物的团结之爱、合作之爱、共同体之爱。通过建构中国故事元话语体系,塑造和提升中国的“暖实力”。

02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
影响与对策探讨
钟瑛  陈盼

摘要: 从 50 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近期波动和同期对比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确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冲击。尽管这种冲击是暂时的,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态势,但仍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导致我国就业出现“前紧后难”态势,并可能改变未来的就业结构; 另一方面,使我国外需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内需则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与此同时,疫情将加大政府财政增支和减收双重压力,导致我国物价水平波动加剧,并存在诱发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针对挑战,需要从就业、需求和宏观调控等三个角度予以应对。

04
“文化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与多模态叙事
陈薇  彭紫荆

摘要:“文化中国”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和动态文化的集成,是一个极具稳定性、包容性和持久性的概念,在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适用性、灵活性与世界性。本文以《茶界中国》这部精良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多模态隐喻为研究工具,从内容层面、意义层面和语境层面来探究纪录片建构“文化中国”形象的策略。纪录片通过话语模态的多重组合来建构“文化中国”形象,通过隐喻与转喻修辞来揭示文化符号的意义,通过对话来传递文化互动的内涵,从而让观众认知并认同“文化中国”形象。


本期所有论文,后台回复“2020华科论文”,即可直接获取哦~

欢迎咨询爱传播华科考研
小助手考考:aichuanbokaokao
华科新传考研QQ群:372529200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点击原文,即可进入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