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篇|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一周年纪念
第一篇
向下滑动查看
修缮研究院的师傅们
装修中的研究院
点击查看视频
2021年5月
搬新家啦!
历时7个月,研究院办公点装修完毕,位于四坪村88号。诚挚欢迎您来参观、调研、交流!
第二篇
与你同行!
「
乡建路上
,
「
2021
11/19
院长寄语
来屏南这几次调研和讲课交往了很多人,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本地一些领导干部的“爱故乡”情结——带有中国传统的乡贤对家乡的情感。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创造出很多屏南文创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屏南故事创造出的正能量符合当地的创业环境,也正是屏南吸引着一群又一群“主流”、“非主流”年轻人来此创造、见证、生活的原因。我们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也融入了这群乡村造梦者,大家共同推进的故事还在继续着,期待更多城市群体、特别是趋向于绿色主义的中产阶级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
第三篇
工作团队感言
办公室
陈冬梅
首先感谢这一群靠谱的小伙伴,没想到,几个不太熟的年轻人临时组合的“草台班子”,这一年竟配合得这么默契。身处乡建团队,遇到很多好老师,尤其是温老师,每次他来屏南与我们调研、开会,总是最认真的,他常常教导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永远不停下学习的脚步。还有亦师亦友的潘老师,给我们最自由的成长空间,无论什么事情,自己冲在最前面,为我们挡风遮雨。
想起去年刚来的时候,毕业论文还没动笔,为了收集案例,我总是在游离,把村里的各种主体当作观察对象,把对话当做访谈,想着多要一些“素材”,再多问一些问题。现在,这里于我而言就是生活,真诚地带着情感沉浸进去,把乡村作为方法,把自己作为方法。每次都大喊一声“欸嘿”出场的村长老爹、爱唱戏但是羞于表演的奶奶、喜欢吹唢呐又怕打扰到我们的邻居爷爷、爱种菜的班车师傅、爱斗嘴的帅气叔叔和美丽阿姨、给老人送羽绒服的苏老师、在我们的见证下学会走路又学会自己吃饭的宝宝、每天从村里到乡里往返多次的新晋小班生、明明是学美术的后来又成为厨师的夫妻、幽默的郑总、帅气搞怪的老哥、好学热心的挺哥、永远充满干劲的工人爷爷和热情敬业的县乡村干部们.....
乡建路上,多谢各位,我们并不孤单。
试验部
杨贺
时光荏苒,即将“三十而立”。经过在研究院一年的学习、工作及生活,自己也有很多变化,对于这些变化,既有令人兴奋的一面,也有令人沮丧的一面,但总的来讲,还算是比较充实的一年。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019年进入团队以来,虽然也在认真学习、调研,但是对于团队已经形成的观点,很难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每一次组织学习后,才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在研究院的这段时间里,在杨帅师兄的引领下,通过将“三级市场+屏南800”结合,终于有了很大的深化与提高,从“是什么”迈入了“怎么做”。
任事还需担当。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基本做到该做尽做,完成了相关的文字书写工作。同时,协助其他同事对接一些后勤,透过这些工作,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掌握了许多,也进步了许多。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对于工作不够上劲,和小伙伴交流不够有耐心,缺乏主动性,没有担当起“年龄大”的责任。其中最为深刻的就是每次稿子完成以后,交由潘老师审核,几次的修改、斟酌,发觉自己其实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所以我从中学到了不少,认识了不少,也改变了不少。
继续学习提高。继续加强读书,多读书,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拓展自己的认识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生活中要勤于思考,经过不断思考,明辨是非,有不足,则改之,无,则笃行。时间很快!事情很多!大家很好!感情很真!期许新的一篇!
试验部
阮彩云
一年的时间转眼即逝,又到了屏南的秋季,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回想这一年,忙碌的时刻很多,但留于内心最深刻的,莫过于尘封40余年的国家非遗平讲戏的再次唱响。
回想7月,当时对接村歌计划发起人、爱故乡艺术团团长孙恒及其团队在四坪村创作村歌,期间听闻村内有特有的地方戏曲平讲戏。想要听听,却是无人愿唱,纷纷表示人老了、时间太久不会了,或是自己唱不了,需要后台一起帮腔等等。团队忙活了一天却一无所获,正打算放弃之时,晚上在研究院里来了几个老人,以本地方言谈论着,后面几个电话之后,陆陆续续来了好多的人,拿着乐器或古老的手抄戏本,在大厅中分开好几处在弹唱、争论、示范,还有青年拿着纸笔记录词句,热闹非凡。在最后的“云四坪乡村音乐会暨四坪村歌首唱式”晚会上,老艺人们上台表演平讲戏《金宝炉》选段,唱古老歌谣《采茶调》,在那时,似乎看到了他们曾经少年的样子。
不久后,四坪村村歌《云四坪》中融入了平讲戏元素,9月在地青年申请成立了屏南县四坪村平讲戏传习所,老艺人们自主相聚,凭着记忆每日排练,还穿上戏服登台表演。吸引了新老村民的观看与学习,这一切都让人感动与震撼。
研究部
王金妹
时间过得真快呀,就一年了,没想到要以这样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方式来回忆过去的一年,去年这时候写下一句“很久没有以一路紧跑,去迎接并肩努力的快乐。”开启了在研究院的工作。
这一年,经历的事情比之前任何一年都多,在伙伴们的支持和师长们的包容与指导下成长得也更快一些,在经历各种挑战和捶打的同时还能常常笑而露齿,是并肩努力的快乐没错了。
要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可能是周主席的第一句“来家里吃饭”,可能是在抽签拿到“无房”时贺哥毫不犹豫地把“阳光房”丢给我,也可能是遭受人生重大打击时大梅的拥抱和潘老师一句“你看要不要休假一段时间,散散心,工作的事情可以放一放的,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各种在工作完成得不好、出错时没被责备反而得到各种帮助的时刻,太多了,选不出来哪个最深刻。
总之,在屏南、在研究院的这一年是充实的、充满挑战但痛并快乐着,期望接下来能继续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执行院长 潘家恩
还好地球是圆的,走着走着就回到了故乡!2021年,我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一方面,在外乡村建设二十年,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梦想不再遥远。另一方面,都说实践是理论之源,在象牙塔里呆久了,担心慢慢变成自己不想要的那种样子,所以需要不断再出发,需要再次回归实践一线,回归乡建人才培养和培训一线,在新条件中让乡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感谢屏南可敬可爱的各级干部、新老村民和研究院的小伙伴们,乡建路上,携手同行!
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简介
2020年11月,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统筹协调解决屏南县“三农”问题,强化相关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国内影响,屏南县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联合成立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研究院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当代乡村建设实践的发起者与学术带头人温铁军担任院长,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家恩担任执行院长。研究院下设相关研究中心(所),特聘福建农林大学王松良教授担任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董筱丹副教授担任两山研究所所长,北京理工大学杨帅副教授担任数字乡村与空间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院以“立足屏南、面向全国、国际视野”为定位,希望通过多方努力,建设成为融试验指导、政策研究、教育培训、孵化创新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振兴新型智库,为我国乡村振兴探索有效路径和创新思路。
今日头条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新浪微博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