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法律人做一个“十三邀”出来,我是如何当导演的?

白粥 增长律
2024-08-25
△ 点击下方 增长律 关注公众号

这是 增长律公众号 的第 45 篇原创文章

作者:白粥  编辑:代代


相信关注增长律的朋友们,近期都能常常看到,我们和华律网、律好合作,筹备并上线了《十日谈·破局》栏目。


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已经正式上线了两期节目,截止到目前两期平均的播放量是在8000+,《十日谈·破局》的相关文章也累计推出8+,近40+法律同行者们参与栏目的观后感分享。
 
其实很多朋友们在看到宣传海报和推文之余,向我们抛出以下几种问题:
 
  •  为什么一定要选十位嘉宾/十天呢?“十二公民”、“十八罗汉”好像更耳熟能详?

  •  为什么要制作长视频呢?直播访谈不是更方便、更节省成本吗?

  •  如何选择第一季的邀约嘉宾呢?全程提前准备好剧本了吗?

  •  长视频制作的周期是多久呢?全程是怎么分工推进呢?

……

今天我们不聊电影,就聊聊《十日谈·破局》的背后历程。
 
 1 —

什么,法律行业的运营

还有“导演手记”?

 
那白粥在《十日谈·破局》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呢?
 
其实长视频从最初的内容策划到音视觉的呈现,再到真正成为一部影像作品。除了栏目制片方与栏目的主理人外,还需要我承担另一个不遑多让的重要角色——导演
 
近期我们看到了很多观众的反馈,嘉宾的反馈。现在我也想带大家看一下我们身为幕后工作人员的反馈,希望能让大家看到在法律行业,做这样一个栏目的九九八十一难和升级打怪的有趣。
 
 2 —

为行业做个“十三邀”

我们是有多严肃......


《十三邀》的制片人朱凌卿老师,在回顾《十三邀》的创作与制作背景时,聊到过,他认为对话节目的内核都一样。

 能更明确地理解对方的独特性。
两个人互相聊天,产出的成果是让观众看到两人交流的状态、情绪和信息,最基础的目标是让观众更了解对话的双方。

▲ 朱凌卿(左)与许知远(右)在片场
 
以《十日谈·破局》为例,我们看待法律服务行业,每个人对行业,对自我的理解都是通过对别人理解的坐标而来,比如你理解自己是不是中产阶级,就得看别人开什么车,对比你开的车就能得出结论。

通过不断对比,产生新的认知,从而不断地进一步了解行业、认识自己。
 
这是我们创作《十日谈·破局》(以下简称为十日谈)的最初想法。同时,为了方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十日谈是什么,我们也引用以下的介绍,帮助你快速理解《十日谈》。

十日谈,是类似于《鲁豫有约》《非常静距离》《十三邀》这样的文化访谈类节目,聚焦在法律人圈层,围绕年轻法律人关心的诸多问题,寻访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嘉宾,通过深度对谈,萃取出嘉宾对某一类问题的真知灼见。

毕竟在「娱乐至上」的氛围下,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费时间在访谈对话类节目上,同时《十日谈》也有它的缺点,并不是只要是栏目或综艺,每一个人都喜欢或能长期抱有兴致地看下去。
 
而《十日谈》与《十三邀》、《酌见》这些栏目的相同之处在于,对一些不太有人谈论或者不太好谈论的内容有某种偏好。
 
这种内容往往又很难界定,因为一方面讨论这些问题一定是没有效率的,它不是那种非常明确的,看过了解后就有了谈资能跟人讨论,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这些内容很多时候常常没办法解决,比如,如何提高青年律师的待遇?如何帮助青年律师离案源更近?这些问题往往没有一个特定的答案或方法,但我们还是会去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不奢望能铺一条青年律师脚下的“沥青路”,但我们希望更多青年律师看到前人留下脚印的丛林小路。
 
我们也许不去做取悦所有人的一个栏目,确实在观众“消化”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也并不符合当下碎片化时代的内容消费。
 
但这件看起来有些“逆时代而为”的事情,其实恰恰就是为了找到我们真正的自己,让大家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值得长期停留的问题。
 
正如,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这些东西观众需不需要,但是既然其他行业,其他地方有这种类似的栏目,帮助很多观众停下急匆匆的脚步,那增长律就做一个这种类型的栏目,就算目前没有观众看,但在这个行业中是存在的。
 
 3 —
短视频时代做长视频
我们“背叛”了时代吗

在这个极度碎片化的时代,很多短视频内容更容易传播,且制作简单,但缺点同样也是“致命”的,不够真诚,缺乏说服力,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完整的向观众阐述想表达的内容,观众也不能较长时间保留在记忆里。
 
而,直播是目前较为便捷且普及的一种技术手段,访谈对话类长视频内容是一种内容形式,两者是可以互通有无的,而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众多直播往往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且大多往往包含大量的知识内容,而直播究竟是不是“内容”,曾经可能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直播内容同质化的问题开始显现,整个直播行业充满了内容焦虑,直播“剧情化”,就是焦虑后的必然结果。
 
如今的直播,正在从一开始的初级阶段,向剧本化运作、剧情化呈现的2.0阶段进化,连直播带货也不例外。当演戏式直播、剧本式卖货等充斥在各个直播间。每一个直播间就真成了“秀场”。

▲ 在淘宝上搜索“直播剧本”
关于直播剧本订制服务随处可见

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就是,主播们迅速效仿,并以更加激烈更加无底线地方式跟进,最终劣币驱逐良币。而直播该不该有剧本?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继续我们的话题。

如果,《十日谈》选择直播的方式,那么:
  •  是对谈嘉宾或标题足够吸引观众,还是内容引起观众思考呢? 

  •  如何保证观众通过对话,看到对谈者更多的背景或想法深处?

  •  而对谈嘉宾的回应,又是否能够吸引你的关注与聚焦?

  •  如果有剧本有安排的回应,是否足够真诚对待观众?


这几个致命的问题,让我们决定制作非直播式长视频栏目

长视频栏目代表着,有着足够详细的论证过程和延展性;非直播,让我们不仅能将主话题进行完美解读,同时也能从其他角度揭示较多知识。
 
并且长视频创作门槛较高,一个小时需要足够吸引观众,还必须保证整体的节奏合理性,十分考验创作者的水准。
 
而观众可以从中学习看问题或事件的整体思路,从而构建起思维模式,并鼓励青年律师对感兴趣的领域深入理解,增加认识的“深度”。
 
从而达到自己也能做到像创作者一样思考,并且得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结论。
 
这时候青年律师再回过头看,不仅有对答案的成就感和跨越时空的发现知己的认同感,而且能够看到不同的角度和视野。
 
 4 
看得见的“十日谈”下
有你没看到的“十日谈”
 
每一期《十日谈》的时长是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的,面对每个对谈嘉宾选择一个主题角度切入,为了保证访谈对话类的真实感与临场感,不会提前给到嘉宾我们设想的主题方向和问题脚本。
 
从最开始策划,确定本期主题(团队)——确定选题嘉宾(白粥)——与嘉宾联系——背景及经历调查(白粥&九月&老斑鸠)——确定访谈问题大纲(白粥&九月&老斑鸠)——陶明瀚自己的问题大纲——白粥确定分镜脚本。(关于此类内容制作的流程细化,注意事项,如果读者朋友们感兴趣,我可以后续单开一篇分享,此处不展开了。敬请关注。)
 
团队第一回碰面是互相讨论“为什么对他有兴趣”、“我们到底要拍什么”,一开始这些问题在大家心里都有个轮廓,只不过由我来确定成本、时长和合适嘉宾。
 
其实在冬天的筹备期,我确定了三稿的名单作为第一季的嘉宾选择,最后不断讨论推翻,还是选择了第一稿的嘉宾。
 
确定嘉宾后,大家去做调查,调查后再碰面第二回,聊聊调查完以后“你对他有什么新的发现”、“你现在的兴趣是不是改变了”、“访谈到底要聊些什么”。

▲ 常常在深夜中大家探讨访谈问题大纲
也常常在早上交接“换班”
 
听着很简单,但诚如九月,陶老师也常常在半夜抓耳挠腮,到底问什么?哪些方向?嘉宾的回答出乎意料怎么办?陶老师万一突然尴尬,如何重新转到主题?
 
这些事情确定之后,就会和嘉宾确定怎么见面,有哪些场景场合能做点什么,然后我和摄影师提前去看场地,是否足够支持拍摄。
 
确定拍摄场地后,我来处理分镜脚本,分镜脚本更多是镜头语言,哪些问题需要特写、哪些场地需要跟拍、哪些场地需要拍摄空镜等等。
 
写完分镜脚本后,我会发送至拍摄团队,并与拍摄团队对接,需要哪些灯架、镜头、监听设备等等,准备好后就动身拍摄。
 
▲ 读者朋友们,你们知道准备一场采访,
光是布场就要花费多少时间吗?
 
拍完以后回来进入后期制作,后期制作团队给我底稿素材后,我重新去观看素材,并给到制作团队剪辑脚本。
 
剪辑脚本决定着对谈内容的二次创作,往往需要4至5稿,由我和老斑鸠、陶老师确定内容,才能最终确定剪辑脚本。
 
陈少文老师的第一期内容,信息量之大,足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处理剪辑脚本,又用了一个多月后期制作,才完成最终的剪辑成片。
 
▲ 每一次景别的切换,都是预算在燃烧……
为了给观众分享更多交流的细节,我们拼了
 
之后剪辑师按照我的想法,重新体会素材如何利用、拼接,以及外部素材的选取和嵌入,并把控视频画面与配音配乐的整体节奏,构成支撑主题的逻辑内容,此处也需要4至5稿,由我确定视频整体成片效果。
 
有时候觉得好像反复校队一个镜头要耗时很久,为了一个三秒钟的素材,可能要处理三至四个小时。也常常和剪辑师熬夜加班,第二天互相确认自己眼睛有没有花。
 
▲ 条件有限,内容庞大的情况下,
经常“两大一小”同时开始剪辑
 
半夜中,有时常常会突然怀疑,这个事情需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吗?我做这个事情有没有意义?
 
可能在经历了巨大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之后,再坚持下去的事情,才是那种我们所谓的“正确而困难的事情”,那些正确且困难的事情,看起来十分艰难,其实它能帮我们磨练出真正的志心笃行。
 
《十日谈》本质上是一个聊天对话栏目,但语言不是这个栏目的所有信息。语言之外有一些更重要的信息,是气氛。比如双方的试探、双方的接近,哪些素材后期需要“一刀不剪”,制造氛围,并为之后的对话进行铺垫。
 
所以,就像上面简单阐述的《十日谈》流程,很多流程后有更重要的环节,问题大纲的方向选择、分镜脚本的构思和设计、剪辑脚本的二次创作等等。
 
 5
尾声:
成长,往往不是有意为之的
 
无论写作还是其他类型的作品,在亲自完成内容的生产后,带给自己最大的好处可能是,你会发现你重新认识了一遍自己,可能我们最初是有《十三邀》这样的情怀,做下去后发现,原来结合具体的嘉宾或具体的内容方向,它会产生自己的生态。
 
之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又反过来倒逼自己,很多以前模糊的地方,被紧紧掐住的地方,突破了一些瓶颈,逐渐清晰了起来。有时候一个这样的“大活”,其实对自己和小伙伴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成长。——有一句被说烂了,但真的很有道理的话:最好的输入,都要经过输出。
 
聊了这么多,在我看来,目前的《十日谈》远不能和《十三邀》、《酌见》等对话类节目相类比,暂从创作初衷而言,请允许我向它们表达最高的致敬和尊崇。
 
其实就像增长律一直以来保持的初衷,真诚。所以在《十日谈》中,真诚的对待观众很重要。
 
曾经在央视一个栏目中任职时,多数导演和制片人始终信奉一句话:千万别把观众当傻子,观众永远比你聪明。观众能理解你想表达的一切,如果他不理解,不是因为他水平不够,是因为你的水平不够。
 
所以,总体来说,《十日谈》是这样一个栏目——
 
青年律师、法学生等法律行业的同行者们,或许可以通过《十日谈》,让《十日谈》的嘉宾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道路。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想法都有他自己的道理。
 
不用担心去附和和盲从别的东西,通过别人为你打开的窗户,看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能尝试走下去就够了。

 


我是白粥,欢迎大家和我交流《十日谈·破局》背后的故事。

相关阅读,「十日谈·破局」背景介绍:

这部春节档电影,让我想到了青年律师的“破局”之路》(推送时间:2022.3.28)
我问了 12 位青年律师一些问题,差点儿问成了“十二怒汉”……》(推送时间:2022.3.30)


相关阅读,「十日谈·破局」观后感系列(已推送):

当我们「对话陈少文」时,我们谈些什么?》(推送时间:2022.4.1)
孔渊明、保尔·盖茨、还是慧能阳明?丨对话陈少文》(推送时间:2022.4.2)
律师的执业生涯,注定是一场零和博弈?》(推送时间:2022.4.3)
“他是司考女孩的白月光”…(不只说发型)》(推送时间:2022.4.6)

二年级刑辩律师眼里的“对话陈少文”,是什么样子的?》(推送时间:2022.4.8)

青年律师有时间“斜杠”吗?丨对话欧家路》(推送时间:2022.4.8)

法律人的保守,是不是另一种“故步自封”?》(推送时间:2022.4.9)





十日谈在路上,第三期——「对话郭小明」即将上线。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保持关注,想参与内测写观后感的朋友,可以马上联系我们交流。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增长律,一起成为独角兽律师


咨询策划 | 组织管理 | 团队陪跑 | 培训合作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合作” 


增长律在路上

离不开你的“点赞”“在看”与分享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增长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