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问题出发——“对话陈少文”的采访者幕后……

陶明瀚 增长律
2024-08-26
△ 点击下方 增长律 关注公众号

这是 增长律公众号 的第 47 篇原创文章

作者:陶明瀚  编辑:代代


00

入世的烦恼


“您的飞机已经在3分钟前停止值机了。”

“什么意思?办不了托运了吗?”

“按规定,没有值机,就不能登机…… ”


疫情后,快一年没有坐过飞机的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忘了提前值机。


我和大熊(何锐熙,十日谈监制)只能灰溜溜的拖着箱子,去柜台改签。


一问,下一班5点飞,只有全价……


世间行走,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求而不得”让你烦恼。



还好,受挫之后,我们依然有再次出发的勇气。


陶明瀚

增长律 创始人
《十日谈·破局》主理人、采访者
律好学堂 战略合作伙伴


01

“我问你要去向何方,你指着大海的方向”


“……露水挂在发梢,

结满透明的惆怅,

是我一生最初的迷惘……”



一段空灵的女声,穿过满架子的书,将一种超凡出尘,注入我手边的茶,沁人心脾。


我问少文老师,这是谁在唱歌,“程璧,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歌手。”


正式采访的前一天晚上,第一次到少文老师家,熟悉场地,沟通细节。


八点到,秉烛夜谈,离开时,已快十点。


我,白粥,大熊盘腿坐在少文老师的茶几前,像三位远道而来的学生。


本文作者采访陈少文老师中


沉浸在一种有形的杂乱和无形的章谨中,少文书房,真是一个神奇的场域。


遨游在老师的思想海洋里,竟让人忘了自己是来工作的。


“你的想法很棒,很多问题,别人已经问过了,网上也能找到我的回答,这次就想聊点新的。”


少文老师看着我真诚地说。


这句话,犹如在一个沉闷无比的房间里,推开一扇透气窗,吹走了盘旋在我心里关于对话内容的顾虑。


当晚,带着满脑袋滚烫的问题,我在本子上第四次修改了发问提纲,这满满三页A4纸的发问提纲和问题背景,与首稿一样的问题只剩下三个。


是的,我们不只是来找少文老师聊聊天的。我们想为法律行业,挖掘点新的内容形态出来。比如,《十日谈·破局》。


▲本文作者采访陈少文老师中


02

江城的天气


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我一直在寻觅黄鹤楼的踪迹,司机看我们是外地人,好奇问,为什么还有几天就过年了还出差?


我和大熊相视而笑,答曰“这是一个好问题,哈哈哈哈。”



我们住在汉街,订的是家庭房,我和白粥各盖一床被子,睡大床房,大熊一个人睡儿童房。


晚上遥遥望见了亮着灯的黄鹤楼,不敢确认。第二天醒来,却把沙湖错当成了长江。



在江城三天,窗外都呼呼的飞着雨,有一日晨间,窗外竟飘起雪来,我不由惊叹。


白粥在北方长大,无法体会一个重庆人看到雪的心情。


湿冷的天气,总让人保持清醒,这一点,武汉和重庆很像。


本文作者采访陈少文老师中


03

心,真能转境



我:老师,我可以问一些尖锐的问题吗?


少文老师:如果这个思想是属于我自己而且自洽的,就不存在所谓尖锐的问题。任何问题都是在帮助我展开讲述背后完整的逻辑。而如果这个思想是他读来的、抄来的,尖锐的问题会刺破他看似强大的逻辑。问吧。


于是,在第二天的对话中,我问老师人生至此,有没有一种对人或者对事的失望?



这是整场对话中,对我触动最大的一部分——当你把对人性包容的上下限区间放大,那你可以体验到的人生,也许会更深刻。


破除掉内心的失望情绪,这也许是“心能转境”的第一步。


▲本文作者采访陈少文老师中



04

重新认识张力


很遗憾,有一段在老师书架前,聊书的部分,因为时长问题,没有在正片里放出来。


其中聊到了《刀与星辰》这本徐浩峰导演的影评集。


老师说,刀与星辰,是两个象征性极大的意象,共同组成的一个极富张力的画面。


类似于那句著名的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曾经看到知乎作者@一只喵关于上面这句歌词的回答:


“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告诉我们找工作有多不易,没有人向我们提起一个人在外有多心酸,没有人说过生活有多么艰难。


于是我们一直活在对远方田野的期待中,而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即将来临的生活的苟且。


所以我们一边成长,一边被各种事情折腾的的手忙脚乱,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啊,我们无暇去顾及远方有什么,只能用力走好现在的每一步。


你手机里一直留到现在的游戏一定是最难过关的那个,一开始你会兴致勃勃的想要很快通关,无奈发现随着关卡难度的增加,过关变得越来越难。


你从最开始的不过关誓不罢休到后来的偶尔玩一下,然后在某一天,因为等人的间隙太过无聊,你打开游戏漫不经心的玩了起来,莫名其妙的你就通关了。


你内心狂喜一番,然后突然发现通关之后的游戏变得索然无味,它变得不再有吸引力,最后只能从你的手机里永远消失。


所以当你像个成功者一样,越过了生活中重重的苟且,站在了远方的田野里时,你会是什么心情?为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还是因为终于到达目的地而如释重负。


当你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你会发现生活本来就是由这些让人有些头疼的琐事组成的。


我们没办法活在田野和诗的理想世界中,诗和田野都在远方,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它们。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只是过好现在,眼前的苟且固然可憎,但却是真实存在的,远方的诗和田野可以是向前的动力,却不是我们逃避现实的理由。”


所以,张力,不仅是一个文学批评的词汇,更是人生的形容词。


本文作者采访陈少文老师中



05

“躺平”的背后


向问题出发,试着为当下的年轻人找到一条破局之路,是我们策划《十日谈·破局》的发心。



但一直很难去表述我所观察到的问题,直到我看到了《文化纵横》4月刊的这篇文章《“别以为他们都是意气用事”: 中国年轻一代的5副面孔》,非常细腻且完整的归纳了当下青年的困境:



(除要求双休之外,年轻人宁愿待业也不愿委屈求全,工资与工作时长、企业文化、乃至出差与否都有可能成为择业的决定性因素)


具体到社会心态层面,当代青年群体身上呈现出很多耐人寻味的悖论:他们既是心态开放、多元包容的一代,愿意接纳那些有争议的观念、行为和群体,却又是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一代,“一键举报”“人肉搜索”屡有出现。


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却又对个人命运前途迷茫不安、焦虑彷徨。他们拥抱物质、向往财务自由,却又对财富精英嗤之以鼻、极尽嘲讽。


他们一边渴望恋爱结婚,过上理想中“一日两人三餐四季”的美好生活,另一边却又懒得恋爱、懒得结婚,只想养一只猫,陪自己过个“躺平”的周末。他们是现实生活里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却又在网络世界里彻夜狂欢。


这些悖论看似对立,背后却指向了共同的时代背景,正是后者所塑造的核心观念决定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特征和社会行动取向,并部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遇到的潜在问题。


资产价格与升值速度取代了精英教育与职业准入成为社会封闭赖以维系的基础,寄望于“鲤鱼跃龙门”的“小镇做题家”们在难以跨越的资产鸿沟前败下阵来,“大钱靠命,小钱靠挣”成为这种无力感最真实的写照。



以金融市场为枢纽、以资产多寡为社会封闭机制的分层体系使得资产成为决定生活机遇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年轻世代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努力奋斗获得的职业晋升和收入增长,只有在转化为金融资产的情况下才可能指向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改善。


然而,由于剪刀差的存在,收入增长往往“追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最终沦为“为房东打工”,由此导致了底层感的产生。这种底层感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诸如“打工人”“内卷”等网络流行语的走红,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高学历、高收入群体,也呈现出较低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例如自嘲“金融民工”“码农”等)。


当期待着“毕业十年,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遭遇了现实的“毒打”(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生不起小孩),强烈的落差催生出对于个人命运前途的迷茫焦虑。


那些无法通过代际转移获得资产的年轻人,要么是在劳动力市场通过超时工作争取超额薪酬以换取获得资产的可能性,要么只得在加速上涨的资产价格面前默默承受劳务-资本回报率的剪刀差。尽管行动者看似在“自由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都难以挣脱权力的结构性束缚,沦为“困在系统里”的人。


面对个体无力超越的结构性困境,“躺平”成为一种弥合心理落差、摆脱现实困境的有效策略——“一旦决定了‘躺平’,还有什么可‘卷’的,上班‘摸鱼’,到点下班”。从这个角度而言,“躺平”也就拥有了一种对抗权力的意味。


当我们理解了“躺平”现象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动力机制,则不难推断,一味指责“躺平”对全社会的消极影响可能适得其反,让渴望摆脱束缚和困境的年轻人更加抵触。只有重塑社会性价值的共识,打破资产社会的困局,才有可能让年轻世代摆脱“躺平”,重新回归主流价值的期待。




06

未完成的独白


聊了这么多,也许我们可以回到原点,比如我的开场白:



一篇又改了四次的短文:



历史,并不常常在某个时刻让一切改变,只是你我,在心里,习惯,找一个开始。
因为初闻不解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如何看待历史与当下?
在乐观的人眼里,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躬身自省,不断进步;在悲观者眼中,太阳底下无新事,人类的悲喜,也并不相通。
例如疫情,这只「黑天鹅」,忽然而至,是历史,给我们突发的考题,但在这波涛汹涌的变局之下,真正的暗流,是什么?
或许,就在迷茫间,逝者如斯夫,世界,再也回不到从前。
在信息,与利益加速流转的当下,不确定性,与日俱增,那些固有的、约定俗成的路径,在模糊。
睁开眼,全是雾里看花。
正如,即便,我坐在你面前,也有我们都无法察觉到的阴影。
旧的一页,悄然翻篇,没有正式道别。新的世界,加速拼凑,不会友情提示。
或许,世界还未迎来元宇宙,就先迎来了不同生活的折叠。


局面的变化,遥遥领先于阐释与理解,明天,会怎样?无人知晓,或者我们,早已身处困局。
十日谈,像一场思想旅行,去到不同的地方,见到不同的人,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路由器,集中交换着,关于大变局,小世界的意见。
我们用谈话作载体,用自我作方法,向问题出发,找到各种表象下的规律,在极具代表性的个体上,萃取出,他们破局的洞见。
那些成长历程上,无甚出奇的所在;那些,所在处平平常常的故人;那些故人里,被岁月掩藏的心路;那些心路中“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曲折……
不一定要循规蹈矩,论资排辈,不一定,要囿于常规,岁月静好。一手好牌,不一定稳赢,起点低,也不代表无法心归高处,人生的终局,不只有入世,一种答案。
落子无悔,破局,本身就是向前。


十日谈,希望为你推开一扇窗,让你看到破局者的视野,给到你,意义的启发。


心能转境,钥匙,在我们自己手中。
希望我们这趟旅程的陪伴,能帮助你,发现一些破局的线索。
2022,让我们一起,找寻答案。


这段开场白,其实是后面补拍的,全程有很多没确定的镜头,因为太长,而且不断修改,最后甚至还运用了人肉提词器。感谢导演白粥奇思妙想的拍摄角度,以及现场选择用电子烟营造的烟雾氛围orz。


心怀忐忑的写完上面这段文字后,老斑鸠补充了一个非常棒的结尾,遗憾的是,时长不允许将它呈现:


「我知道,或许我不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主持人,我也不是一个能完全控制嘉宾表达方向的优秀谈话者,但我想和你们一同经历的这段旅程,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只言片语间,我们尽力真诚地传达间,是否真的能帮助你——捕捉到、获取到一点儿什么——时间久了,依然不是速食般的消亡于记忆之海的东西。十日谈,想陪伴你的,不只是超越十天。」


以上。



我们,依然在路上。庆幸的是,路上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第三期,「对话郭小明」即将上线:


期待你的关注,与分享。点击阅读原文,回看「对话陈少文」。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增长律,一起成为独角兽律师

咨询策划 | 组织管理 | 团队陪跑 | 培训合作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合作” 


增长律在路上

离不开你的“点赞”“在看”与分享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增长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