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和律师聊“新媒体编辑”的时候,我们聊些什么?

老斑鸠 增长律
2024-08-25
‍△ 点击下方 增长律 关注公众号
这是 增长律公众号 的第 184 篇原创文章
作者:老斑鸠   编辑:北冰洋

最近在梳理团队产品矩阵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在伴随着服务客户、跟进项目的同时,很多可以结构化的东西,自然而然就有了「产品」属性。

对于律师团队或许同样如此,产品不该是一个目的,而可以是一个阶段结果。如果业务本身是饱和的,我们没必要分兵奔袭,只是,在业务闭环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真的可以结构化一些交付?这,才是我们跳出交付消耗,留下产品抓手的开始。

(注:关注增长律公众号,回复「产品清单」四字,可以看到我们对团队产品盘点的最新思考。)

在增长律近一年的创业时间跑下来,我们与几十位律师朋友对接咨询交流,组织了无数场飞书会议,聊出了不少会议纪要、策划草案,也陪跑落地过一些具体的项目,会发现:


原来,谜底就在谜面上。你假设了太多需求问题,远远不如客户直接抛出来的疑惑更应该直接回应。

而这个回应过程,本身就回应了一些代表性的困惑——代表问题的普遍问题的答案,那不就有了产品的味道了嘛。

一场交流,不仅仅是声望与影响力的变现,也可能是各自思维陷阱填坑的开始。

要展开说这个点估计要长篇大论,这次我先放下不表,就说个具体的点——品牌建设里常会第一时间想到的——账号运营;再具体一点——账号运营里的新媒体编辑问题。

这么小的一点,还能聊出啥花样不成?

翻开一篇咨询手记,我们来展开聊聊。

01
不说理论了
举个例子吧

今年五月中旬,一位上海的律所新媒体编辑找到我,想咨询一下账号运营的事情。

她本身是财税专业背景,最近在转型法律行业做律师,过渡时间会来熟人的律所帮忙——所谓帮忙,很多时候就是未触及核心业务的「打杂」——比如律师团队或律所的公众号运营,自称「律所小编」,如同曹孟德感叹的那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至于怎么做才好,才有效果,我不愿细想,就先这样发发动态、转转推文维持着。」

我相信这代表了不少律所/律师团队,花点零花钱养个新媒体小编的普遍心态。

也有花大一点的零花钱的情况——从养一个小编变成养一个品宣团队,人变多了,成本也上来了,不过还在合伙人分摊的可控范围之内,至于「企业品宣」怎么朝着「运营驱动」赋能团队上使劲,那就不是不愿细想、而是不细想了。

钱花了,人招了,律师也投入了,内容也做了,但是没啥反馈,也在乏善可陈的节奏下拖着……大抵如此。

能自掏腰包、花一顿大餐钱来找我咨询怎么把「小编」角色做好的这位朋友,让我颇为尊敬。至少在她眼里,职业无高低,运营无大小,帮忙不应该停留在不添乱的层面,她还想在其位、谋其政,真的在这个打杂履历中,有所收获。

人家都花钱买票了,认真对待,准备出活吧。

于是,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聊出了一份咨询纪要,我摘录出一些要点、再补充了一些文字说明供大家参考。


或许你也是那个甘心打杂的「兼职小编」呢。

包括很多自己就包完采编写工作的,正在探索做法律自媒体的律师朋友,也可以想想。

要我今日展开写的话,如下:

1、框架思维:可能是一篇稿子的奇幻漂流

做账号建设是否需要一个框架?我觉得当然,没有框架,你连下一周怎么把握内容都是懵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只会压力山大。

不过,做账号运营是否马上就需要一个框架?我看不尽然。

运营的能力是体现在具体业务、产品的抓手上的,这对应到新媒体运营来说,核心还是要解决内容的问题,然后细想,开始——稿子谁来写,属于哪一类,文笔是什么风格,适合对应什么排版,更新这个稿子大概是什么频率,我发这篇稿子是为了提高阅读量还是搜索量,这篇稿子本身要不要带出我的业务、还是纯粹发篇干货交个朋友……

▲ 案例展示:增长律团队公众号的文章标签框架。按作者、运营大类、专题大类区分,细化具体内容的归属,让碎片化的推送,也有了实时结构化的梳理。

你看,看似我们是从约一篇稿子出发,但如果我们把这篇稿子和读者之间的全流程想清楚,一个框架模型也就出来了。

账号运营,可以由大到小,也可以有小到大,重要的还是看自己内容上的「粮草储备」。

2、排版效率:如何处理法律图表稿这个「小婊砸」?

如果一件事长期占用了你的精力,已经超过你的时间成本预估,那么,我们有必要停下来想一下:

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的能力跟不上,还是我们的工作方式需要优化?

比如这位咨询我的朋友提高了一个细节,因为她们律所主要是做涉外法律类的内容,涉及一些比较类图表类的稿子就特别多,这对于排版来说就有很大的挑战。

做过新媒体编辑的朋友都知道,同样的稿子,配图多不可怕,图表多就很磨人,因为office原生图表转化为新媒体排版并不适配,很多公众号编辑器对于图表排版的模板也较为粗糙——也需要编辑一个一个的对应底稿去替换图表文案,非常容易出错,就算没出错,可能一下午的工作时间,都花在弄一篇推送上去了。

难道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只能是出卖更多时间吗?当然不是,解决的问题的方式,首先是发现真问题,在这个场景里,真问题不只是「怎么快速排完这篇(脏话)图表稿子发出去」,还有:

我们怎么兼顾效率与阅读体验,保证这篇图表稿件顺利推送到读者的屏幕前?

再想想,图表排版除了office表格工具和新媒体编辑器,就没有别的优化图表的工具了吗?

好像有点眉目了。

再想想,如果编辑不介意处理推文配图,但对处理表格内容很棘手,那么,如果本身就把表格内容变成适合新媒体浏览的图片文件,然后直接插入推文,搭配文字不就行了?

你看,找到了真问题,解题动作反而变得最简单了。

其实破局思路很简单:打开搜索引擎——搜索「图表转化为图片」「图表在线美化工具」等关键词——然后就会发现,新媒体编辑的收藏夹里,又多了新的武器库……曾经的棘手问题,反而变成未来自己在这一块的优势。

▲ 在线图表美化工具:图表秀(https://www.tubiaoxiu.com/)。

比如,上图所示,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关键词,就找到这么一个叫「图表秀」的在线工具来帮助自己优化图表排版。

重要的不是采用什么工具,而是,怎么有效识别自己的真实需求。就像那个销售界的经典问题——「怎么把梳子卖给和尚」一样,如果你再从和尚头发上想思路,恐怕会让自己都想得没头发了。

如果你从这个直奔重点的角度想问题,活跃活用各种小工具为自己打工,会发现,编辑也可以是一份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了。——同样的生产行为,自己能节省出更多的时间,难道不是另一种「增长」?

比如,下面这个日积月累、盘点出解决常见新媒体编辑问题的网页收藏夹,本身就有了收费价值。

▲ 案例展示:老斑鸠的网页收藏夹一览。你看,光是「新媒体运营」这一项就可以拆分出这么多小工具。如果你还觉得「新媒体编辑」还是一件杂乱无章、毫无成就感的事情,那么,你有必要提升一下自己抽丝剥茧的能力。有令别人头大的地方,才是你提升生产力优势的地方。

3、其它交流:从表面问题看深层问题

翻看和这位咨询朋友的交流纪要,本想把每个点都展开写成文字,结果发现光是上述两个点,我展开写就一不小心一两千字了。

这给我的启发是,咨询和写作,或许本身就是内容输出的一体两面,咨询给写作提供了养料,写作也为未来的咨询和产品解决方案留下了更加结构化的思考。

下面,我把我和这位朋友的交流简单精炼的再补几笔,等以后我再展开聊聊吧。

① 定位问题

如果一个账号要想充满魅力,那么,无论作者,还是编辑,都不该是「工具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新媒体人格定位。

作者就不多说了,例如编者按、编后记的发挥,也是展现编辑水准的地方,也可以帮助读者补充背景和认知。

为什么某联生活周刊、南方某末、财某杂志的编辑,给我们的感觉是他们身价就要贵一些?

贵有贵道理,因为他们与作者的关系、与读者的关系、与市场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一个排版小编那么简单。

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并不觉得未来一个律所编辑的团队地位,就一定会比负责案件某一个环节的授薪律师低。

职业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到底创造了多少价值。

因为同样是手机,乔布斯和他的团队,依然可以在新千年重新发明。

② 语境问题

如果我是做涉外法律内容的,那么进出口相关的企业家是我的读者主体?如果确定了内容对话的主体,那么我怎么对齐编辑与读者时间的语境问题——特别是本身专业是跨界的情况下?

私信交一些相关朋友,维护一些对应群体的社群,多参加一些相关行业的活动……用户运营不是内容运营之外的工作,它们本身就该是互为滋养。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当然不是期望被所有人都看到,而是我会先假设我是在对谁说话:想做个人品牌的律师个体,想提升团队新媒体运营水平的律师团队老大,初入律师圈子做运营还无头绪的小编……

那么,我的日常交流就离不开这些要对话的群体,甚至是直接浸泡其中。

就像我经常自嘲:我的工作很难解释,就是聊聊天,写写稿,就把钱挣了。

但其实这不是一句玩笑,这确实是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你呢?

③ 选题问题

编辑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体现在很多层面,其中很重要的层面体现在编辑的选题思维上,这在我看来,是区分一个编辑是「小编」还是「大编」的重要参考指标。

选题从哪里来?作者交什么我就发什么、作者没交稿我就原地歇菜?这,还停留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阶段,内容依赖作者太大,自身是缺少成长的。

提升编辑水平的同时,我们可以多思考下选题来源:
作者交稿——作者需要信任,也需要助力;

各类指数——有热搜的地方,当然少不了选题;

结合自身账号的行业热点——圈内热和圈外热是两个世界;

和读者交流——就像我和客户咨询——聊出来的一些问题待内容回应; 

与自身账号相关的账号还在发什么、还有什么角度是他们没做的(比如同样是写公众号排版,是不是就没有人在行业里提到律师常做的图表稿件怎么排版更高效); 

具体而言,比如这个涉外法律账号,在疫情之下的企业主群体,还有哪些信息差问题值得账号去解决……

有人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要我说:新媒体不缺少选题,而是缺少善于挖掘选题的主动意识。

化被动为主动,不如就从搭建一个供自己实时更新复盘的选题库开始吧。

④⑤⑥ ……

02
还想说的太多
不如留下一个——「产品」

诚如上文所言,我本想挑出几个关于律师做新媒体的问题随便聊几句,没想到随便几个点,又一不小心展开了几千字,光是一个「新媒体编辑」的一些咨询问题,就够单独出本书了。(我们确实有出书计划,图书选题已被立项,这个以后再说。)

没关系,在咨询和写作之外,其实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更具体的律师团队运营项目上、法律机构陪跑上、律师个人专项服务上……增长律跑了一年,还健在,因为我们从具体的问题当中,拿出了具体的具体方案,甚至陪伴律师朋友落地执行。

到了年底,是该拿出一份涉及更丰富、解决律师运营问题更具体,当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新媒体编辑相关问题的「产品清单」了。它既是我们对咨询阶段服务的重大升级,也是我们对律师高频运营服务的一些综合性盘点。

「B计划」「8200」都是我们对它的简称,它来自一线咨询,沉淀了解题思路,还留下关于很多具体的框架建议与辅导时间、空间。

不敢说我们的经验和辅导就是客观真理,只能坦率的说:我们拿过的反馈,踩过的坑,留下的经验与教训,有次存证,至少能帮你节约一些时间和金钱。

如果你还没有从咨询服务中感受到增长律团队的魅力,那么这个「尝鲜产品」,或许是我们美妙缘分的开始。

敬请笑纳:


对了,如果还有朋友在问:增长律是谁?它能为我做什么?

最近我更新了一版团队公众号的新关注的自动回复文案,或许能给你一些解惑:
【我们是谁?】
团队主要成员均有法律行业,及跨界资深产品、活动、内容、品牌等运营背景,与战略梳理、协同落地经验。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美。热衷运筹帷幄,也爱下地干活。相信真诚的力量,相信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们做什么?】
已与华律、法蝉等法律行业机构深度合作项目开发,与团队/个人合作已涉及:成都、温州、上海、深圳、眉山、哈尔滨、西安、郑州、重庆、南京……等地律师。
团队服务产品主要涉及类型:咨询交流类,尝鲜体验类,专项落地类,定制策划类,团队陪跑类。

【我们在哪里?】
具体委托、合作展开沟通,请添加微信:baizhou34(白粥)
新媒体内容合作,请添加微信:kevinzhang0801(老斑鸠)

今天先写这么多,以后有精力的话,我会继续从「律师做新媒体」的咨询里,继续挑一些问题展开写写,争取撑起一个系列,供你参考。

关注我们,是锁定一个团队的推送,让我们再闲言碎语间交个朋友。

打包「8200」带走,是真的打算和这个团队走得更近些,让我们各自确信一下,你是真的想解决清单里所列的问题。

供你选择。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们下次分享再见。

「B计划」产品详情
欢迎扫码添加好友
咨询白粥同学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增长律,一起成为独角兽律师
咨询策划 | 尝鲜合作 | 专项落地 | 长期陪跑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产品清单” 

增长律在路上
离不开你的“点赞”“在看”与分享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增长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