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马宋《卖货真相》读后感: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案例书呀

老斑鸠 增长律
2024-08-26

「增长律」公众号原创首发(总第 393 篇)

作者/老斑鸠 编辑/老斑鸠



看《卖货真相》的过程,和看上一部《营销笔记》的感受是一样的:这接地气的文笔,这耳熟能详的案例,这并不喧宾夺主的概念先行……真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案例书呀。


文笔流畅(且直击痛点)的书,看起来确实快,以我的阅读经验,能把公司做到这个份上,还能保持这样的文笔非常难得,如果你不想听到爹味太重的说教,离自己太遥远的案例,相信读读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书名就讲「卖货」,对于「文青」来说可能会有心理障碍,没关系,我也有过。可只要突破这层心理障碍,我们会更直观地理解商业世界运转的一些真相,会更加全面地看待我们的职业发展。


我们要学会尊重结果,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看法去想象世界。顾客不喜欢,那说明你错了, 说明产品不好。


其实,所有的纠结,不外乎这几种原因:一是啥都想要;二是只想着成功,不能接受失败;三是入戏太深, 连自己都骗了。


——小马宋,《卖货真相》作者


趁新鲜,刚读完就开写,争取把自己读完后最直接的一些感受分享给大家,就不讲究什么谋篇布局了,也期待你的读后感与我交流。


▲ 初次拿到小马宋老师新书,第一时间开始学习,四天左右读完,不得不赞叹一句,文案出身的人写的书是要好读一些,好多类似的书在我书柜里不幸「半途而废」……


01


营销4P(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理论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比较纯粹地概括了我们运转一个项目、运营一个产品,需要首先考虑的几大板块。经典之所以叫经典,还因为其普世性,少了地域特色的限制,更容易漂洋过海。


「4P」不可挂一漏三。只有产品,没有对价,很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陷阱;只有价格,没有渠道,只好邂逅「有价无市」的尴尬;只有推广的思考,只是狭义上对营销的理解,前三者是基础,最后一项才可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定力。


有律所主任带着手册问我们:「我有产品了,这是手册,接下来怎么卖?」


我们一般会耐心地回答:「等一下,别着急……我们还是先从你为什么觉得要做这个产品、以及为什么你认为你做出了这个产品,聊起吧……」


▲ 用「4P理论」看《卖货真相》本身,最好的实践时机,就是当场应用,这是我的习惯(制图:老斑鸠)


02


渠道的开发不一定是对原有渠道的压缩,比如外卖渠道的开发,也创造了带饭群体的下单需求,不可简单认为线上线下的渠道经营是左右手互搏的关系。


包括我们的运营咨询服务、法律咨询服务,都可捋好线上、线下的「互动」关系,真正调动起各自的优势,才是更接近「数字化运营」的解法。


为什么强调专业的,必然会关注到团队?为什么流量玩得风生水起的,也会关注到组织建设、产品打磨?为什么强调平台规模化效益的,还是不得不绞尽脑汁考虑如何让部分个体满意?律师团队/律所的品牌建设,只是一块招牌的事儿吗?


至少,我们会模模糊糊感受到,只关注「渠道为王」,是不够的,也不够持久,比如:


还有律师写QQ空间包装自己吗?


——请你先别被我带了节奏,着急给出答案,再多想想呢。


03


降低运营团队的办公成本,其实也是在变相降低被服务团队的运营成本,我们不能一看到「低价竞争」就拍案而起,认为其破坏了市场的游戏规则。有人能在供应链、服务产品化的中上游解决高质低价的交付问题。


我们除了抱怨,也得考虑自己如何降本增效,真正把价值让利给客户。越来越多的律师团队认识到运营驱动的价值,开始自建运营组织,或者找外援参与建构协作机制,就是从成本底层认识到,曾经我们所以为的「理所当然」,未必是客户所认为的理所当然。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我们往往是已经带着「傲慢与偏见」,批评着别人的傲慢与偏见。


苦劳不是功劳,更纯粹的价值评估、交换才是我们该努力的方向,信息差不足以连接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客户。如果我们不愿以诚待人,煞有介事的渲染着自己那三脚猫的功夫,就不要怪世界总是冲我们扮鬼脸。


就算翰林院出身都会有人节节败退、被现实打脸,我们又何必认为我们的寒窗苦读,就一定该有个自然而然的对价呢。



生活不是打游戏一路通关升级,得高分得MVP,生活更像是一款充满补丁、漏洞百出的游戏,需要我们认真分辨主线支线,必要时,还需要多打点副本。


▲ 增长律团队线上线下的已有探索,如果非要给我们找一个必须要坚守的「阵地」,那么诚如你所见,好好写几篇稿子是我们的基本盘,这代表了我们感应我们主要客户的选择和信心(制图:老斑鸠)


04


 「卖不出去,设计和生产就变得毫无意义。」


作者的这句话看起来很扎心,也很实在,是呀,我觉得自己好,和别人愿意为你觉得你的好买单,这完全是两回事。


经常写公众号推文的朋友应该知道,你预期的阅读量和实际的阅读量往往有很大的出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坚持,也要试图理解「数据」的反馈和代表的选择。相信作品的魅力,不相信产品的力量,是「文青」似的矫情。


再延伸一下,「流量」这个词在运营眼里,未必是名词,也可能是动词,看着「它」的走向,在哪里下瀑布,在哪里高峡出平湖,在哪里九曲十八弯,在哪里倒流……都是反馈的一部分。


从长期看,反馈不存在好坏,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还在坚持拿反馈,并把不同反馈总结下来,带给对其有需要的人。坚持徒步的人,只有暂停的时候才最累。


▲ 笔者第一次读完《营销笔记》后,发的朋友圈分享语


05


如果你关心「产品」「价格」,推荐你看《营销笔记》;如果你更新「渠道」「推广」乃至作者对「品牌」的思考,推荐你看《卖货真相》。


当然,如果我们都想完整体验「4P理论」的魅力,肯定是有必要把第一部第二部拉通一起读一遍的。


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计划的。所以,我还是很替作者感到高兴,自古续作容易烂尾,万幸作者把握住了一杆子插到底的气势。



作为写作者,我们离功败垂成,往往只差一次咬定青山的松懈。一个充满诱惑的合作签单,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饭局,一个飘飘然后的不知敬畏,都足以让我们归来不是少年。至少要记得,在注定要接受的挫折面前,别忘了说几句肺腑之言。


相关阅读:《我看到一位青年律师,开始读〈营销笔记〉了〉》


▲ 去年写的一篇书评,有幸被作者注意到,垂直细分领域职业群体对营销大拿开始关注,其他行业的案例书大卖,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06


看看下面这张图,如果把「营销咨询公司」换成「律师团队/律师事务所」代入,是否也成立?是否也有我们平时没有重视而导致吃了一些闷亏的地方?


为什么增长律的主业是帮助律师朋友重视「系统运营」,以点带面的推动品牌与组织的发展,包括我们自身也时刻注意这一点,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确实会照顾部分客户的理解,把一些服务拆解成专项模块,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本意,至少,还不能代表我们对运营这件事的完整理解。我们只能先上路,边走着,边唠嗑。


为什么我们的客户里除了老中青三代的律师,还有法务总监、律所运营总监、流量大所的操盘手、财税人士?我想,是因为我们想带大家把握的飞轮,覆盖面有点广吧。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都该是场无限游戏,就算撞到南墙,也别忘了「楚门的世界」不该为我们设限。


▲ 《卖货真相》中所分享的这个「增长飞轮」,建议各个行业的知识型工作者都注意,值得细品



以上,一点读后感,不成体系,作者原书结构扎实,推荐感兴趣的朋友还是找来原书读读。请相信,任何人的读后感、探店、旅行VLOG,都无法取代你本人的亲自体验。


之前在朋友圈宣布过,今年不会再安排写作主题的飞书内测会分享了,不过,不排除会安排1~2场新媒体编辑、排版方面的主题分享。目前课纲已经初步定稿。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设计包装、在线协作、写作结构的直播小课分享,请不要再错过编辑、排版的实操分享了,欢迎加我微信,留意后续内测会安排。


加好友可以留言「编辑」「排版」,让我尽快通过好友申请。



如果你还对作者其他主题的文章感兴趣,也可以点击下图跳转。


我会写读书笔记,可不是主要写读书笔记,还有更多运营板块,值得我们关注。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增长律

免费领取新读者见面礼资料

一起朝独角兽律师前行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总有一个选择,能让我们走得更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增长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