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李迎春:读简与简牍学入门
欲获取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语言学”。
2021年12月3日星期五下午15:00-17:00,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李迎春教授作了题为《读简与简牍学入门》的学术报告,这是2021-2022学年西北师范大学简牍读书班的第一讲,也是针对简牍初学者做的专业指导。
李迎春教授的讲解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分别是:简牍和简牍学的定义、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的发展历程、读简的意义、读简牍的方法、读西北汉简的方法以及悬泉汉简的情况。
关于简牍的定义,李迎春教授从简牍的本质、材料、时间、性质四方面阐述,并与其他书写载体进行对比。简牍的本质是书写载体,是纸张普及前最普通的书写载体。简牍所使用的材料大多是竹木,且使用时间在魏晋前。简牍是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载体。学习和研究简牍,可以从文物、文字、文献、文化和文明五大方面入手。
关于简牍学的定义,李教授分别从简牍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来讲述。简牍学是以简牍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早期研究多侧重于对文字内容的释读、校订、分析,及在此基础上的历史考据;后来则扩充为对简牍这种书写载体本身及其科学发掘、整理、保护,乃至书写方式的研究。
李迎春教授回顾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的发展历程,始于1940年代的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研究是国内简牍学研究最持久的力量。1997年创办的《简牍学研究》学术辑刊,是大陆高校最早的出土文献类和简牍学类专业学术辑刊。西北师范大学于1995年开始招收简牍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批历史文献学博士点,并开始建设简牍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是国内最早招收简牍学方向硕、博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西北师范长期重视简牍学基础教育教学,1993年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合作,举办包括简牍学人才在内的文物与博物馆人才培训大专班,1997年在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开设简牍学本科教程,2011年编撰出版面向本科生的简牍学教材——《简牍学教程》,都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
谈到读简的意义时,通过介绍1951年日本京都大学森鹿三先生成立的“汉简研究班”取得的学术成果和经验,李迎春教授揭示读原简或原简的图版是简牍学“治学”的关键。此外,他以简牍的分类为切入点,阐述了楚简、秦简和汉简在字形和内容上的区别,指出了西北汉简研读的特点和难点。楚简虽然字形难认,但内容主要是典籍文章,一般有传世典籍相关篇章可资对读;秦简主要内容是法律,与楚简一样,内容都较为系统。而西北汉简的文字虽属“今文”,相对易于辨认,但其内容主要是簿籍文书,由于出土时编绳已朽,简册散乱,多以零简孤牍,甚至残片碎屑面世,故从内容的整体性上反而不好把握,如没有简牍文书学基础,入门难度较大。在此基础上,李迎春教授指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书学、考古学和简牍文例知识积累,学习西北汉简会有一定障碍。要求同学们一定不要因为文字释读相对容易,而轻视西北汉简学习的难度。
李迎春教授还从考古信息、研读图版、简牍性质、积累总结四个方面对简牍的阅读做了指导。首先,简牍既然是文物,多是由考古挖掘而来,要了解遗址性质和具体出土情况的考古信息,善于利用发掘报告;其次,不能满足于释文,必须研读图版,图版往往暗藏许多文字以外的信息,而且我们所用的简,必须由自己释读出来;然后,要弄清楚所读简牍的时段和内容的性质;接着,要持之以恒,总结规律,掌握文例,善于思考,读汉简则必须对汉代的年号滚瓜烂熟。
李迎春教授特别对西北汉简的阅读作详细指导,他从西北汉简的性质和内容讲起,接着分享阅读西北汉简的参考资料。西北汉简主要是考古出土的汉代行政文书,主要是与军事、政治活动相关的汉代屯戍文书,也有和地方行政及社会、经及相关的其他文书,及个别文献典籍。李迎春教授在讲述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情况后,阐述了读简需要的关于汉代西北军事屯戍系统基本组织的知识。
李迎春教授从西北汉简、文书知识、其他典籍和网络资源四大方面,对阅读简牍的参考资料进行了介绍。
最后,结合即将阅读的悬泉汉简,李迎春教授介绍了悬泉置遗址的发掘、整理情况和历史意义,对于如何阅读悬泉汉简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报告结束后,简牍读书班进行了第一期读简活动。活动最后,洪帅老师总结李迎春教授的报告内容,赞赏李教授热情洋溢的授课风格,肯定简牍读书班的读简活动,分享研究西北汉简的心得,提到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所做西北汉简的研究,期待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的研究蓬勃发展,更上一层楼。
李迎春教授的报告图文并茂、内容详实,使在座的师生深受启发。期待西北师范大学的简牍读书班能顺利进行,同学们学有所成,学术迈上新台阶!
相关阅读
编辑:张敏
审核:洪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