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 | 《金瓶梅》俗语词考源三则

语言学 2022-12-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明清小说研究 Author 楊琳

作者介绍:杨琳,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等职。


内容提要:本文對《金瓶梅詞話》中的“顧睦、錄、會勝、綁着鬼、毛司、出恭”等俗語詞的詞義及詞源理據做了考釋。文章認為“顧睦”之睦是睩的異體,與“和睦”之睦無關,然古來皆混同於“和睦”之睦,古今辭書也未見收錄,包括以收字豐富著稱的《漢語大字典》及《中華字海》。“顧睩”乃同義連文,義為看顧,引申為照顧、顧及。䀩、睩為音轉同源詞。“會勝”的理據有“或生”“渾身”等說法,均不可靠。“會勝”本字應為“會聖”,義為遇到神靈,有神相助,多用來表示實際上不可能發生的事,引申為不會、不可能、無論如何、反正等義。前人對“綁着鬼”的解釋五花八門,無一可信。“綁着鬼”字面意思是捆綁着鬼在旁邊看著,表示別說是鬼神暗中窺視,即使抓來鬼神在旁邊看著也攔不住行為的發生,言外之意是無論如何都會發生。“會勝”與“綁着鬼”雖然理據和含義類似,但“綁着鬼”一般用在不好的事物上,“會勝”則沒有這種限制;“會勝”最終虛化為“無論如何”之義,“綁着鬼”則停留在形象的喻象階段,這表明形象色彩強的詞不容易虛化。“毛司”指廁所,毛是茅的音借,司取何義,至今不明,本文認為司即廁之音轉。“出恭”何以指上廁所,有五六種解釋,均難成立。本文考明排便古來有“出屎”之說,屎古常寫作矢,為求委婉,基於“出矢”而造“出弓”。因明清各類學校大都設置“出恭入敬”牌,故又將“出弓”寫成“出恭”。*這是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金瓶梅》辭彙研究百年終結”(18BYY151)的階段性成果。



01

“顧睦·錄”考源


《金瓶梅詞話》(下文簡稱《詞話》)第十三回:“多虧隔壁西門大官人兩次三番顧睦你來家。”陸澹安(1964年,第847頁):“顧睦,照顧。”白維國(2015年,第670頁):“顧睦ɡùmù,照顧;關照。”徐復嶺(2018年,第278頁):“顧睦,照顧;關照。”各家釋義基本相同,然“睦”為和睦,與照顧義難以關聯,而未見有人闡發。竊謂此“睦”非和睦之睦。

西门庆图(戴敦邦彩绘金瓶梅)


中古有“顧錄”一詞,前人多有解釋。蔣禮鴻(1994年,第119頁):“顧錄,眷顧,顧念。”江藍生、曹廣順(1997年,第144頁):“顧錄,眷顧。”白維國(2015年,第670頁):“顧錄,眷顧。”下面是歷代的一些用例:


(1) 見人有善,憎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錄。(三國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2) 父母呼歸,令治家業。其兒憍誕,不念勤力,家道遂窮,眾事妨廢。其兒放縱,無所顧錄,糶賣家物,快心恣意。(晉法炬共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卷三《塵垢品第二十六》)


(3) 尊者低沙自念是世尊姑子兄弟故,不修恭敬,無所顧錄,亦不畏懼,不堪諫止。(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三十八)


(4) 竊以五運更襲,帝者一人。自餘凡叟,誰之顧錄。(唐道宣《廣弘明集》卷六《叙列代王臣滯惑解》)


(5) 但納賄於門者,爵而祿之。才德之士,伏於林泉,不一顧錄。(唐李隱《瀟湘録》,明陸楫《古今說海》本)


(6) 幸見顧錄,感恨徒深。執此懷中,終身是寶。(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卷二百九十六《神六·蕭總》,出《八朝窮怪錄》)


(7) 飯盈盤,衣滿複,無問高低垂顧錄。莫說豐饒一箇身,兼供五百貧兒足。(敦煌變文Ф096C《報恩經》)


(8) 伏奉殊恩,俯頒異味。仰惟顧錄,葢不遑寧。(宋夏竦《文莊集》卷十八《謝宰臣惠食物啟》)


(9) 其意謂抱負良材,傾俟世用,今者不見顧錄,則所藴無由表著,將恐歳不我與,遂沒世而名不稱。(元劉履《風雅翼》卷三《選詩補注三·贈山濤》)



今天的一些方言中仍在使用“顧錄”一詞,寫作“顧盧、顧碌、顧魯、顧落”等形。許寶華、宮田一郎(1999年,第4676、4677頁):“顧盧,照顧;顧及。冀魯官話。山東壽光:顧盧個仨孩子。”“顧碌,注意;照管。冀魯官話。天津:咳,這幾天把我忙的,連孩子都沒法顧碌啦!”李榮(2002年,第6324頁):“顧魯,濟南。顧及,照顧到:這麼些事兒我顧魯不過來!”譚汝為(2014年,第90頁):“顧嚕,照顧,關照。……也作‘顧落’‘顧碌’。”

譚汝為《天津方言词典》“顾噜”词条(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年,第90頁)


錄、盧、碌、魯、落等字均與照顧、顧及義無涉,都是記音字,其本字當為睩。明岳元聲《方言據》卷上:“䀰睩,目四顧審視曰䀰睩。䀰,古祿切。睩,盧谷切。”“䀰睩”即“顧錄”。《大廣益會玉篇·目部》:“䀰,古祿切,目開也。”《廣韻·屋韻》:“䀰,大目。”“大目”謂張大眼睛,與“目開”同義,然與審視義不切;又“顧錄”早見漢魏之際,其時“顧”(*ku)“䀰”(*kuk)讀音不同;看來岳元聲選䀰記錄該詞未為妥帖。不過選睩則中的。《說文》:“睩,目睞謹也。从目录聲,讀若鹿。”段玉裁注:“娽娽,謹皃也。故睩為目睞之謹,言注視而又謹畏也。”王筠《說文解字句讀》:“睞非睩字之訛即䚅字之訛,若不正之睞不能與謹為連語也。”《說文》:“睞,目童子不正也。”“䚅,內視也。”王說有理。睩之本義為謹視、認真看視。《楚辭·招魂》:“娥眉曼睩,目騰光些。”東漢王逸注:“睩,視貌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五《僧祇經》第七卷:“睩瞬,力穀反,睩,視皃也。”《唐韻殘卷》(蔣斧印本):“睩,視㒵。”《類篇·目部》:“睩,盧谷切。《說文》:‘目睞謹也。’又龍玉切。謹視也。”《說文》:“顧,還視也。”可知“顧睩”乃同義連文,義為看顧,引申為照顧、顧及。

《说文解字》卷四“睩”字


古又有䀩字。《說文》:“䀩,眄也。”音盧各切。《方言》第六:“䁙、䀩,視也。東齊曰䁙,吳揚曰䀩。”晉郭璞注:“今中國亦云目䀩也。”《篆隸萬象名義》卷十二《目部》:“䀩,來各反,視也。”清唐訓方《里語徵實》卷上《一字徵實》:“卻看曰䀩。”“卻看”謂回顧。山東沂源話中有“擱睬”[kuo²¹³ts‘ai⁰]一詞,義為看到、注意到,擱即䀩之音變。䀩(來母鐸部)睩(來母屋部)應為音轉同源詞。

顧視義之睩典籍中多寫作錄。例如:


(10) 是輩菩薩、須菩提持不成作成,不知魔為,反捨善師而去,亦不與從事,亦不視。(前秦曇摩蜱共竺佛念譯《摩訶般若鈔經》卷五《摩訶般若波羅蜜遠離品第十一》)


(11) 若以是藥置功德天像手中,誦奮怒王真言一百八遍,即功德天現身給賜種種財寶。若以是藥淨帛裹之,持行去處,人目不。(唐菩提流志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七《護摩增益品第七》)


(12) 是彼菩薩摩訶薩以自謂審然,便自貢高,輕易人,形笑人,無所。(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七《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遠離品第十八》)


(13) 捨善知識去,亦不與善知識語,亦不與善知識從事,亦不善知識。(同上)


(14) 君既若見,不久望君來。(魏晉佚名《孔雀東南飛》)



例(10)“錄視”同義連文,例(11)謂人眼看不見。(12)(13)兩例李維琦(2004年,第209頁)釋為:“錄,念,思念,顧念。”未確。“無所錄”“不錄善知識”與“不錄視”表意相同,均為不理睬、蔑視之義。例(14),《漢語大詞典》在“錄”的“收留、收容”義項下舉此為例。高中《語文》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頁):“你既然如此記著我。錄,記。”王鍈(2001年,第117頁):“注家多注此‘錄’為‘惦記’,實未允當。‘見錄’意即收留我。”“記著”“惦記”固然未當,“收留”亦非確詁。“見錄”即例(6)(9)之“見顧錄”,謂君既然垂顧我、關心我。此處“既若”為一詞,義為既然(參鍾兆華2015年,第306頁),“若”不可理解為如此、尚且。敦煌變文《妙法蓮華經講經文》:“大王既若心專至,賢聖多應總敏(愍)哀。”此“既若”亦為既然之義。


睩由謹視引申為省察。《集韻·御韻》:“錄,寬省也。”音良據切。《漢書·董仲舒傳》:“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顏師古注:“錄謂存視也。”《後漢書·百官志五》:“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國,錄囚徒,考殿最。”梁劉昭注引東漢胡廣曰:“縣邑囚徒,皆閱錄視,參考辭狀,實其真偽。有侵冤者,即時平理也。”《漢書·雋不疑傳》:“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顏師古注:“省錄之,知其情狀有冤滯與不也。今云慮囚,本錄聲之去者耳,音力具反。而近俗不曉其意,訛其文遂為思慮之慮,失其源矣。”“錄視”“省錄”皆同義連文。西漢揚雄《太玄》卷六《窮》:“正其足,蹛於狴獄,三歲見錄。”此謂冤獄三年後會得到省察平反。顏師古雖然釋義正確,但並不清楚此義的來源。《說文》:“錄,金色也。”段玉裁注:“錄與綠同音。金色在青黃之間也。叚借為省錄字,慮之叚借也。故錄囚即慮囚。”慮的本義是“謀思”,也與省察無關,它也是借字。《漢語大字典》釋為“省察並記錄(囚犯的罪狀)”,大約認為此義來自錄的記錄義,實則與記錄無關。
的省察義是由“謹視”義引申來的,所以一般指認真仔細地查看,“錄囚”尤其如此。《晉書·世祖武帝紀》:“錄囚徒,理冤枉,詳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明張自烈《正字通·心部》:“慮,詳審獄囚而平反之謂之慮囚。今作錄,古音同也。”《方言據》也釋“䀰睩”為“目四顧審視”。《集韻》釋錄為“寬省”,無論理解為寬大地省察還是寬緩地查看,都與該詞用例不符,疑寬為審之形誤。《北齊書·琅邪王儼傳》:“子琮雜以他文書奏之,後主不審省而可之。”審省,詳細省察。
最後再來看《詞話》的“顧睦”。這裏的睦無疑是睩的異體,與“和睦”之睦只是同形字關係,然古來皆混同於“和睦”之睦。《唐韻殘卷》(蔣斧印本):“睦,視也,敬也。又西胡姓。”音莫六反。“視也”是睩之異體睦的詞義,《唐韻》混於和睦之睦下。《宋本廣韻·屋韻》作:“睦,親也,敬也,又和睦也。亦西胡姓。”將視改為形近的親,蓋因不知睦有視義而臆改。唐張說《㴩湖山寺二首》之二:“楚老遊山寺,提攜觀畫壁。揚袂指辟支,睩眄相鬭鬩。”王啟興主編《校編全唐詩》(上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2頁):“睩,叢刊本、活字本均作‘睦’,誤。”此不知睦為睩異體之失。周勛初等主編《全唐五代詩》(第4冊,陝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877頁):“睩眄:影宋鈔本作睦盻,據朱本、庫本、全詩改。”盻即盼之異體,“睦盻”猶言“顧盼”,改之無謂。眄倒有可能是盻之形誤,雖然作眄亦通。睩之異體的睦字古今辭書未見收錄,包括以收字豐富著稱的《漢語大字典》及《中華字海》。

王啟興主編《校編全唐詩》“睩”字校(上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2頁)



02

“會勝(聖)·綁着鬼”考源


“會勝”在《詞話》中有如下用例:


(1) 想必那矮王八打重了,在屋裏睡哩,會勝也得半個月出不來做買賣。(第十九回)


(2) 若不是我那等取巧說着,他會勝不肯借與你這一百兩銀子與你。(第三十一回)


(3) 只是五娘和二娘慳吝些,他當家,俺每就遭瘟來,會把腿磨細了。會勝買東西也不與你個足數,綁着鬼,一錢銀子拿出來只稱九分半,着緊只九分,俺每莫不賠出來。(第六十四回)




《新刻金瓶梅詞話》第十九回“會勝”出处( 介休本)


學人對“會勝”約有三種解釋。


A.王利器(1988年,第141頁):“會勝,又作‘會聖’,即有神通本領。”


B.白維國(2005年,第175頁):“會勝,也許;恐怕。”


C.《漢語大詞典》:“會勝,無論如何;反正。”



A解在例(1)中勉強可通,但在其他兩例中斷難貫通,故不可取。從文意來看,“會勝”分明是肯定語氣,而非不確定的“也許”,故B解也難成立。C解文意通順,可以採信,關鍵在於理據是什麼。


王群(2010年,第262頁):“‘或是’在今山東某些地區,譬如淄博一帶的方言中有音變為‘會是’的現象,‘或’與‘會’方言音同。至於‘勝’,可能是詞尾‘生’的異寫形式。”此說是基於“會勝”的或許義提出來的,但前面說了,“會勝”的含義不是“或許”,此說自然落空。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有“渾深”一詞,義為反正、橫豎。如第六十回:“渾深我還死不的,等我起來看手段!”魏紅(2012年,第113頁)認為“渾深”的本字是“渾身”,“‘會勝’一詞跟‘渾身’用法相同、讀音相近,它應該就是‘渾身’在《金》所在方言區的詞音變體。”此說也證據不足。王勇(2018)認為“渾深”的本字是“橫順”,其說可從。“橫順”與“會勝”無關。


“會勝”的本字應該是“會聖”。“會聖”一詞見於宋代。宋曹元寵《憶瑤姬》:“拼了一生煩惱,為伊成病。秪恐更把風流逞,便因循悞人無定。恁時節,若要眼兒廝覷,除非會聖。”金董解元《董解元西廂記》卷一:“無處通佳耗,無計傳芳信,欲要成秦晉,天,天,除會聖。”《董解元西廂記》卷二:“心下徘徊自籌度,只除會聖,一命難逃。”《漢語大詞典》:“會聖,有超人的本領;有神通。”這是採用了張相(2009年,第665頁)的解釋:“聖,神通之義;此與通靈顯聖之聖字義近。……會聖,猶云有神通本領,亦仿佛今人所云超人也。”將“會聖”理解為會使神通,文意未諧。


聖有神靈義。南朝宋顏延之《又釋何衡陽書》:“聖靈雖茂,無以叡懞惛之心。”宋王胄《羅浮圖志後跋》:“然洞天之本始,仙聖之源流,史傳之紀載,幽居之隱淪,動植之靈異,前後之吟詠,不可以備知。”元佚名《桃花女》第二折:“只望上聖可憐見,與小人些壽歲咱。”“上聖”謂天神。“會聖”義為遇到神靈,有神相助。類似的說法如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卷二《織錦記·槐陰分別》:“那賽金小姐是你妻子,若要與你重相會,除非皇都市上遇神仙。”


明佚名《下西洋》楔子:“得令則今日點就本國番兵,駕著那一塊木頭的船隻,著上二十根桅杆,齊扯起篷來,駕上八十張櫓,齊搖將起來,截住那只船。他若不與俺東西,我們齊把標槍標了去,標的中他便標,標不中他,俺扯起這些篷,搖起這些櫓,駕起那一塊木頭的船,一道煙教他會勝趕的上。”此謂有神相助才趕得上,言外之意是趕不上。王學奇、王靜竹(2002年,第498頁):“《下西洋》例,劇意應說‘教他會勝趕不上我’,因系打諢,故反言之。”釋者不明“會勝”詞源,只知其“無論如何、反正”義,故未得確解。《詞話》中“會勝”也有這樣的用法。第七十六回:“金蓮道:‘他來了這一向,俺每就沒見他老婆怎生這(何)等。’平安道:‘怎麼樣兒,娘們合勝看的見他。他但徃那里去,每日只出,鎖見(門)住了。這半年我只見他坐轎子徃娘家去了一遭,沒到晚就來家了。每常幾時出個門兒來?只好晚夕門首出來倒榪子走走兒罷了。’金蓮道:‘他那老婆也是個不長俊的行貨子,嫁了他怕不的也沒見個天日兒,敢每日只在屋裡坐天牢裡。’”這裏說的是溫秀才的妻子整天待在室內,很少走出家門,所以西門慶的妻妾們都沒見過她長什麼樣兒。其中的“娘們合勝看的見他”,白維國(2005年,第158頁)將“合勝”釋為“何嘗,哪裏能夠”,未見所據。後出版本大都校改為“娘們會勝看不見他”,校合為會是對的,合為簡體会的形誤,但改“的”為“不”毫無道理。關鍵是大家不知道“會勝”即“會聖”,是有神相助的意思,實際是說不可能見到她。這種用法的“會勝”實際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相當於“不會”“不可能”,所以明佚名《墨娥小錄》卷十四《行院聲嗽·人事》中解釋說:“不道得,會勝。”“不道得”亦作“不到得”“不到的”,有不會、不可能的意思。龍潛庵(1985年,第139頁):“不到得,不會,不至於。”宋王明清《揮麈餘話》卷二:“我遊奕一軍鈐束得整齊,必不到得生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當官告你,看你如何折辨?不到得輕易饒你!”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十五:“我教你把這件物事將去為定,他不道得不肯。”所以上面兩例中的“會勝”也可以理解為“不會”。

潘金莲图(戴敦邦彩绘金瓶梅)


“會聖”也用在表示讓步的句子中。《董解元西廂記》卷七:“收拾起待剛睡些兒,奈這一雙眼兒劣,好發業,淚漫漫地,會聖也難交睫,空自攧。”《董解元西廂記》卷八:“暫合眼,強睡些,便會聖,怎寧貼?床兒上自推自攧。”這是說即便有神相助,也難合眼,也難安心。這種語境中的“會聖”就含有無論如何、反正的意思。《詞話》中的三例“會勝”已經完全虛化為副詞。


與“會勝”類似的說法是“綁着鬼”,也寫作“挷着鬼”“挷石鬼”。用例如下:


(4) 就是揭實枝梗,使了三兩金子,滿篡挷着鬼,還落他二三兩金子。(第二十回)


(5) 金蓮拿過李嬌兒銀子來秤了秤,只四錢八分,因罵道:“好個奸倭的滛婦,隨問怎的,綁着鬼也不與人家足數,好歹短幾分。”(第二十一回)


(6) 就有人氣不憤,在後邉調白你大娘,說拿金子進我這屋裡來了,怎的不見了。落後不想是你二娘屋裡丫頭偷了,才顯出個青紅皂白來,不然綁着鬼只是俺這屋裡丫頭和奶子。(第四十四回)


(7) 只是五娘和二娘慳吝些,他當家俺每就遭瘟來,會把腿磨細了。會勝買東西也不與你個足數,綁着鬼一錢銀子拿出來只稱九分半,着緊只九分,俺每莫不賠出來。(第六十四回)


(8) 我兒,你不知有多少造化,爹進來若不是,綁着鬼有幾下打。(第七十七回)


(9) 打發武松出門,自己尋思:“他家大娘子自交我發脫,又沒和我則定價錢。我今胡亂與他一二十兩銀子,滿纂的就是了,綁着鬼也落他多一半養家。”(第八十七回)


(10) 若不是我在根前勸著,挷石鬼是也有幾下子打在身上。(第四十三回)



其他文獻中也偶見用例。黃仕忠等編《子弟書全集》第8卷《廚子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3497頁):“擋口的葷腥是燉吊子,油炸的焦脆是粉鍋渣。東坡幾塊皮腨,炒肉多加嫩麥芽。任憑東家的魚肉少,綁着鬼,有精緻的塊兒也要藏他。”


挷是綁的俗字。明尹直《謇齋瑣綴錄》卷五:“喜寧在野孤嶺被高抱住滾下濠裏,挷入城內去了。”浙江《太平縣誌》卷七《人物下》(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乃逼偃,欲姦之,偃不從,遂挷縳遊通衢。”張鴻魁(1991年,第265頁)認為“‘石’、‘著’草書形近,或是傳抄字誤”。張惠英(1992年,第181頁)認為吳語石、著同音,石為著的音借。《詞話》語言基本上是北方話,應以形誤說為是。《集韻·昔韻》:“石,古作。”明梅膺祚《字彙·石部》:“,古文石字。”、着在手寫體中形近易混。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嘉靖太平县志 浙江省》“挷”字处(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七 人物下)


學者們對“綁着鬼”的解釋五花八門。


姚靈犀(1940年,第165頁):“綁着鬼,如鬼附身之意。”


曲守約(1986年,第822頁):“綁着鬼,有惡鬼在旁邊看著。”


王利器(1988年,第286頁):“綁着鬼,謂不耍鬼,不使鬼招。”


毛德彪、朱俊亭(1990年,第197頁):“綁着鬼,做鬼,使鬼心眼兒。”


郗政民(1991年,第281頁):“綁着鬼,心懷鬼胎,藏著虛頭。”


黃霖(1991年,第437頁):“綁着鬼,猶言遇著了鬼,倒足了黴。引申為不管怎樣,無論如何。”


白維國(2005年,第17頁):“綁着鬼,無論如何;不管怎樣。”


張惠英(1992年,第183頁):“綁着鬼,這兒語意似‘見鬼’、‘鬼知道’。‘綁着鬼’可看作諧‘碰着鬼’。”


廖大國(2013年,第110頁):“挷着鬼,即碰上鬼,遇到鬼,形容最糟糕的情勢;最低限度。又作‘綁着鬼’。”


張鴻魁(1991年,第265頁):“‘著緊’表示往嚴重方面估計,有‘說的嚴重點’、‘弄不巧’的意味;‘綁着鬼’則表示容鬆樂觀的估計,有‘說得輕一點’、‘弄好了’的意味。‘著緊’可直譯為‘甚至’,‘綁着鬼’可直譯為‘弄好了’。……‘綁着鬼’的‘綁’可能是方音借字,魯西今語有bāng,是‘添加接續’義;‘鬼’則有‘虛空、未必現實’義;‘綁着鬼’的本義是‘把未必落實的成分加算在內’。”


吳慶峰(2002年,第206—207頁):

“綁着鬼”,就字面不好講,我以為當是“傍著軌”。“傍”就是第83回“這幾日就門邊兒也不傍”的“傍”,就是第78回“幫年逼節”的“幫”,意思是靠近、接近。“軌”本義是車轍,引申為表示一種基本的界限。“傍著軌”是表示靠近一種基本標準的意思。但這個“基本的標準”又有從上向下靠和從下往上靠的不同。若“從上向下靠”,就表示最保守的估計,最低的限度,意思是起碼、最低、最少。如例(1)“綁着鬼還落他二三兩金子”,即“起碼還落他二三兩金子”;例(2)“綁着鬼是也有幾下子打在身上”,即“最少是也有幾下子打在身上”。……若“從下向上靠”,就表示最樂觀的估計,最高的限度,最好的情況下,意思是最好、最多、最強。如例(5)“綁着鬼也不與人足數”,即“最好了也不與人足數”;例(6)“綁着鬼一錢銀子拿出來只稱九分半”,即“最多一錢銀子拿出來只稱九分半。”

在徐州方言裏,在一些老人的口裏,“綁着鬼”這個詞還用,一般說成“傍鬼兒”,如:“這牛長得好,傍鬼兒也值一千元。”這是講最低限度的,意思是“最少也值一千元。”又如:“這人忒奸滑了,你借給他一百元錢,傍鬼兒也要不來九十元。”這是講最高限度的,意思是“最多也要不來九十元。”在方言裏使用這個詞時,一般是“從上向下靠”的用例多些,而“從下向上靠”的用例少些。



以上解釋大多數沒有交代理據,無從取信;交代了理據的則很牽強,如“把未必落實的成分加算在內”“傍著軌”。


分析“綁着鬼”的用例,有兩個共同點。其一,從文意看,“綁着鬼”都表示讓步。例(4)(5)(9)(10)“綁着鬼”後面用“還”“也”,明顯表示讓步。例(10)的“是也”應為“也是”誤倒。其二,“綁着鬼”下面發生的事都不是好事,如克扣財物、誣陷好人、打人等。“綁着鬼”字面意思是捆綁着鬼,抓來鬼在旁邊看着。按常理,若知道有鬼神在監視,人們不敢為非作歹。《墨子·明鬼下》中說:“是以吏治官府之不絜廉,男女之為無別者,鬼神見之;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奪人車馬衣裘以自利者,有鬼神見之。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絜廉,見善不敢不賞,見暴不敢不罪。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奪車馬衣裘以自利者,由此止。”意思是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百姓,做事都有鬼神看見,所以他們不敢為非作歹。宋陳元靚《新編纂圖增類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卷九《人事類·警世格言》(元至順建安椿莊書院刻本):“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電。”《詞話》第九十九回:“為人切莫用欺心,舉頭三尺有神明。”民間寶卷《薦亡表折》卷五(濮文起主編《民間寶卷》第9冊,黃山書社,2005年,第344頁):“休說一生無報應,舉頭三尺有神靈。”說的都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綁着鬼”的實際含義為:別說是鬼神暗中窺視,即使抓來鬼神在旁邊看着也攔不住行為的發生,言外之意是無論如何都會發生。但“綁着鬼”的意義形象實在,不能直接釋為無論如何。像“隨問怎的,綁着鬼也不與人家足數”,“隨問怎的”就是不管怎樣,“綁着鬼”就只能按字面理解。同樣的,“滿算綁着鬼”也無法釋為“即使無論如何”。


“會勝”與“綁着鬼”雖然理據和含義類似,但用法有異:“綁着鬼”一般用在不好的事物上,“會勝”則沒有這種限制;“會勝”最終虛化為“無論如何”之義,“綁着鬼”則停留在形象的喻象階段,這表明形象色彩強的詞不容易虛化。



03

“毛司·出恭”考源


《詞話》第二十八回:“秋菊拿着鞋就徃外走,被婦人又呌回來,分付:‘取刀來,等我把滛婦刴做幾戳(截)子,掠到毛司裡去,呌賊滛婦陰山背後永世不得超生。’”毛司指廁所,盡人皆知,但理據不詳。《漢語大詞典》:“毛司,茅廁,廁所。”毛是茅的音借。古代廁所大都簡陋,多用茅草鋪蓋房頂,故稱“茅廁”“茅房”。当然,毛有粗糙義,如“毛糙”“毛坯房”,所以寫作毛也不完全是與茅同音的緣故,也有詞義的聯想。司取何義,未見闡發者。宋道誠《釋氏要覽》卷下:“屏廁,《說文》云:‘屏,蔽也。’《釋名》曰:‘廁,雜也,雜廁其上也。或曰溷,溷濁也。或曰圊,圊清也,至穢之處,宜潔清故。’今南方釋氏呼東司,未見其典。”可知早在宋代就已不知其故。使用“東司”的不止是釋氏,世俗也用。宋佚名《張協狀元》第四十五齣:“夫人,生得好時,討來早辰間侍奉我門湯藥,黃昏侍奉我門上東司。”竊謂司即廁之音轉。王力(2014年,第587—588頁):“廁,《廣韻》初吏切,《中州音韻》倉四切,與‘次刺’同音。今北京、濟南、太原等地讀[ts‘ə],是受‘測’字的影響,因為‘測’和‘廁’的諧聲偏旁都是‘則’。”《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2016頁):“茅廁,máo·ce(方言中讀máo·si),廁所。”早在宋代廁就已音轉為si,寫作廝或司。宋孫奕《示兒編》卷十八《字說·聲譌》:“字音之譌甚於樂音之譌,久矣學者之病乎此也。……以廝〔斯〕為廁,以萁〔音其豆萁〕為箕。”元武漢臣《散家財天賜老生兒》第三折:“你個儍廝,這是開茅廝門的。”《詞話》中也寫作“毛厠”。第十回:“只見他家使的一個大胖丫頭走來毛厠裡淨手。”“毛厠”與“毛司”“茅廝”同音。

《新刻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八回“毛司”出处( 介休本)

《詞話》第十九回:“西門慶正在後邉東凈裡出恭。”“出恭”表示上廁所,其緣由是什么,眾說紛紜。主要有:


A.源於劉安說。清梁同書《頻羅庵遺集》卷十四《直語補證·出恭》:“今人謂如廁曰出恭,殊不可解。按《劉安别傳》:‘安旣上天,坐起不恭,仙伯主者奏安不敬,謫守都廁三年。’或本此。”


B.糞字省略說。民國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身體》“出恭”條:“今人以屙為出恭,非也。當作出共,共即糞字之省耳。……以糞與共分二義,共恭古本通用,故共又訛為恭,竟不知此共字从糞省矣。……蓋隸之糞字从共,古文之字从出,出共二字,其義如此,不可誤作出恭矣。”


C.源於考場“出恭入敬”牌說。民國李鑒堂《俗語考原》“出恭”條:“明時考試,設有出恭入敬牌,妨閑士子擅離坐位,士子通大便時,恒領此牌,俗因謂通大便為出恭,且謂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云。”徐世榮《北京土語辭典》(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63頁):“出恭,即到廁所大小便。據說明代科舉考場中有‘出恭入敬’牌(正面寫出恭,紅字;背面寫入敬,黑字),考試中間如要大小便,就領取此牌,回來交牌,憑此手續進出自己的號位。以後社會上把大小便說得文雅一點兒,就叫‘出恭’。並且用‘恭’字代替大小便,如‘出大恭’,‘出小恭’。醫生甚至以‘恭’字代替糞便,如‘稀恭’、‘溏恭’、‘條兒恭’等等。”《漢語大詞典》:“出恭,從元代起,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離座位。士子入廁須先領此牌。因俗稱入廁為出恭。並謂大便為出大恭,小便為出小恭。”

李鉴堂编《俗语考原》“出恭”词条(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7頁)

D.敬之同義替換說。劉瑞明(2012年,第756頁):“按‘恭’是‘敬’的同義詞變說,而‘敬’是‘圊’的諧音:廁所。”


E.“出肛”音變說。牛尚鵬(2011年):“我們認為‘出恭’即‘出肛’,其理據就是把肛門中的東西排出來,所以‘出恭’最初都是指大便。出於趨雅避俗的文化觀念,‘肛’就寫成了音近的‘恭’。”



以上諸說,或出於附會,或缺乏證據,均不足採信。劉安守廁如何能產生“出恭”的說法?莫名其妙。元明時期見系和精系聲母尚未分化出[ʨ、ʨʻ、ɕ],“敬”的聲母是[k],“圊”的聲母是[ʦʻ],諧音說难以成立。E說雖音理可通,然無排便義“出肛”存在的實證,音變缺乏前提條件。


C說是目前最為流行的說法,其實也有問題。


其一,如廁義“出恭”見於元代。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三折(明抄本):“俺這里茶迎三島客,湯送五湖賓,喝上七八盞,管情去出恭。”元鄭德輝《三戰呂布》第三折:“你可不曾見那厮殺,兩匹馬滾在一䖏,我要下馬出恭,百忙裡拴了箇関門鐙絆住脚,急的我要不的。”然正如牛尚鵬辯駁的,“出恭入敬”牌的設立始於明代,元代並無此規,故C說與事實不符。


其二,明代的“出恭入敬”牌是為在國子監學習的監生設置的,該牌也不是專為上廁所而設。明申時行《大明會典》卷二百二十《國子監》洪武二十年制定《監規》:“每班給與出恭入敬牌一面,責令各班直日生員掌管。凡遇出入,務要有牌。若無牌擅離本班,及敢有藏匿牌面者,痛決。”日本類書《古事類苑·文學部三十一》:“凡生員離堂若同人暮夜來往者,人給牌一面,牌上寫出恭入敬四字,令門吏驗之,以通出入,無者不許輙出入。”監生學習結業,可以直接分配作官,不需要參加科舉考試。至於明代科舉考試中是否也采用“出恭入敬”牌,未見明確記載。清代科舉考試存在出恭牌制度則有明文記載。清素爾訥《學政全書》卷十二《考試場規》(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刻本):“出恭者趨出恭桌,自擊木梆一聲,亦各東西放卷,執出恭牌於甬路中行。司恭吏印出恭二字,恭畢領卷,自擊木梆二聲,復位。二生不許並出,偶有並出,稍後者於甬道拱立,待先者復位,始行。”由此推測,明代科舉考試中也有可能使用“出恭入敬”牌。此外,明清時期的各級學校包括私塾在內,大都有“出恭牌”的制度。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七齣:“先生,學生領出恭牌。”清顏元《習齋記餘》卷一《送安平楊靜甫作幕序》:“與其堂伯遊郎仁社學,距百武,聞書聲㗊然,依若師在館者,異之。入見童子十數,各守案喔吚,若師在座者。一童子扠手持出恭牌登圊,往返領交惟謹,依若師在其上者,又異之。”尚守振《對私塾的回憶》(《(河南)太康文史資料》第1輯,1995年,第120頁):“私塾沒有課間活動,只要一到塾館,成半天悶在屋裏。上廁所解溲,得拿着放在門旁的‘恭簽’。恭簽是塾師置的長約3市尺,寬約3市寸的木板,上書‘出恭入敬’四字。沒拿恭簽是不准出屋的。”由此可知很多人把“出恭”溯源於科舉考試至少是不准確的。


我們認為“出恭”是“出屎”基礎上产生的避諱說法。排便古來有“出屎”之說:


(1) 鼻中涕流,口出涎吐,厠道水道常出屎尿。(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十九)


(2) 是諸象等若出屎尿,悉與黑象為其拼除。(南朝陳真諦譯《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二《漏闍耆利象王品第五》)


(3) 以灰一分,蚯蚓新出屎泥二分,以少水和研,緩如煎餅麵,以泥瘡上。(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


(4) 一人小便出屎,大便出尿,名交腸。(宋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卷十二)


(5) 馬牙燒作灰,唾和,緋帛貼於腫上根,出屎,絞取汁,主傷寒時疾,服之當吐下。亦主産後諸血氣及時行病、起合陰陽垂死者,并温服之。用馬屎及溺當以白者最良。(宋冠宗奭《圖經衍義本草》卷二十八,《道藏》本)


(6) 蘇東坡與佛印出城遊行。佛印謂坡曰:“儞在馬上十分好,一似一尊佛也。”坡答曰:“儞穿一領玉眾裟,在馬上好似一堆太牛屎也。”印云:“我口出佛,儞口出屎。”隨從人呵呵大笑。(明徐长孺辑《東坡禪喜集》卷九《馬上談》)


(7) 大冷時,夜間一泡尿出屎出,怕不走起來收拾?(明陸人龍《型世言》第三十五回)


(8) 原蠶沙即晚蠶所出屎也。(明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卷二十一)


(9) 茶廳上、大廳上不要放黃狗黑狗進去,出屎出尿,癩癩細細,切記,切記。(清錢德蒼《綴白裘》四編《荊釵記·改書》)


(10) 鈴門以尖小明淨爲入選,卽出屎亦要細小堅結。鈴門大者出糞必粗,多不中用。(清秦偶僧《王孫經補遺·鈴門》)


(11) 後陰脫,出屎後良久乃入者,中氣下陷故也。(清唐宗海《醫學一見能·後陰》)



今天的一些方言中仍然說“出屎”。編纂委員會《顧山鎮志》(方志出版社2016年,第737頁):“出恭出恭,一直往東:出恭,屙屎、上廁所。說是去出恭的,其實借名頭不知上哪兒去了。……出屎出屎,一直往西:這句是西鄉人口音,西鄉人‘屎’與‘西’同音。”顧犇《書人樂緣》(海豚出版社2016年,第209頁):“這個人尾巴一翹,我就知道他要出屎出汙了。”福建民歌《糜撒紅豆》(謝雲聲《閩歌甲集》,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所1999年,第219頁)中有“那食那出屎”(邊吃邊拉屎)之語。鮑厚星《湖南江永桃川土話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74頁):“出屎,把屎。”廣東話稱糞坑為“出屎汆”。


屎古常寫作矢。《左傳·文公十八年》:“﹝惠伯﹞弗聽,乃入,殺而埋之馬矢之中。”清吳清鵬《笏庵詩》卷十七:“蘇秦說六國引諺:‘甯為雞口,母為牛後。’雞喻六國,牛喻秦。雞口尚可得食,牛後只出矢也。”說屎不雅,為求文雅,便移就於與矢相關之弓,改“出矢”為“出弓”。清唐宗海《傷寒論淺注補正》卷二:“古名便糞為矢,今人名為出弓。古名矢氣,今名出虛弓,即俗所言放屁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二《黃九郎》:“系赤兔於轅門,如將射戟;探大弓於國庫,直欲斬關。”清呂湛恩注:“《左傳·定八年》:‘陽虎如公宮,竊寶玉、大弓以出。’”呂補注:“矢通作屎。《史記·廉頗傳》:‘頃之三遺矢矣。’矢出於弓,故今之如廁曰出弓。解此方知此用典之妙。”此說稍有未安,“出矢”改說“出弓”並不是由於矢出於弓,而是緣於弓矢的相關性。清張望《古今醫詩》卷三:“淩霄花人道紫葳,血中伏火入深微。經閉帶崩弓後血,風癢通身醴酒依。”朱德明(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年,第29頁)校注:“弓:借用作‘恭’,古人俗稱入廁為出恭。”恭反而是弓的音借。之所以借用恭字是因為古代父母教育子女及老師教育學生,都要求“出恭入敬”“入孝出恭”。宋員興宗《九華集》卷九《館職策》:“於斯時也,天下之士出恭入敬,非獨周公也。”宋王應麟《四明文獻集》卷一《廣平書院記》:“詵詵胄子在斯塾也,於牆於羮,如見先哲,昏定晨省,入孝出恭。”明朱右《白雲稿》卷三《戒子箴》:“夙興夜寐,入孝出恭,動靜作息,靡不有中。”明鄭紀《東園文集》卷十三《訓屏山鄉學子弟》:“古者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方其少時,必先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以收其放心;繼之以事親敬長入孝出恭之禮,以培其根本。”明清的各類學校設置“出恭入敬”牌,也是前代教育內容的繼承。由於“出恭”一詞大家耳熟能詳,故將“出弓”寫成了“出恭”。


方言中還有其他屎、恭對應的詞。許寶華、宮田一郎(1999年,第4504、4629頁):“屎桶,馬桶;便桶。”“恭桶,馬桶。”莊銘江、蔡尤資主編《晉江民俗風情》(晉江歷史文化研究總會2005年,第161頁):“因風箏有複雜和簡單之分,故民諺曰:‘人放風箏,你放屎紙。’”許寶華、宮田一郎(第4629頁):“恭紙,手紙;草紙。”這都是因矢(屎)及弓(恭)的避諱。




向上滑动查看


參考文獻


[1] 白維國《金瓶梅詞典》修訂本,線裝書局2005年

[2] 白維國主編《近代漢語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

[3] 黃  霖主編《金瓶梅大辭典》,巴蜀書社1991年

[4] 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5] 蔣禮鴻主編《敦煌文獻語言詞典》,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

[6] 李  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綜合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7] 李維琦《佛經詞語匯釋》,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8] 廖大國《文學作品中的江淮方言詞語例釋》,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

[9] 劉瑞明《劉瑞明文史述林》,甘肅人民出版社2012年

[10] 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

[11] 陸澹安《小說詞語匯釋》,中華書局1964年

[12] 毛德彪、朱俊亭《金瓶梅注評》,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13] 牛尚鵬《試談“出恭”的由來》,《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14] 曲守約《近代辭釋》,臺北:千華出版公司1986年

[15] 譚汝為主編《天津方言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16] 王  力《漢語語音史》,《王力全集》第2卷,中華書局2014年

[17] 王利器主編《金瓶梅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18] 王  群《明清山東方言背景白話文獻副詞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0年

[19] 王學奇、王靜竹《宋金元明清曲辭通釋》,語文出版社2002年

[20] 王  鍈《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修訂本,中華書局2001年

[21] 王  勇《近代漢語合成詞理據探尋方法——異形詞互證》,《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5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年

[22] 魏  紅《明清山東方言特殊語法詞研究》,齊魯書社2012年

[23] 吳慶峰《音韻訓詁研究》,齊魯書社2002年

[24] 郗政民主編《古書未釋詞語薈釋》,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5] 徐復嶺《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曲集語言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年

[26] 許寶華、[日本]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27] 姚靈犀《瓶外卮言》,天津書局1940年

[28] 張鴻魁《金瓶梅中的熟語、俗字》,吉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金瓶梅藝術世界》,吉林大學出版社1991年

[29] 張惠英《金瓶梅俚俗難詞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

[30] 張  相《詩詞曲語辭匯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31] 鍾兆華《近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年



原刊《文献语言学》第13辑,中华书局2021年出版,经作者授权刊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