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 | 我是如何申请上博士后基金的

少祎 语言学 2022-12-22

编者按

研究综述是很重要的学术基本功,也是开展学术研究、申请项目和学术发表的重要支撑。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冠霖书院成功举办了《文献综述训练营》,王老师从规格到要素,用五个步骤、七个原则,带领大家领略了基础综述的形成与优化,以及文献综述的内在线索与脉络,并且根据营员的专门情况,分享了独门的研究综述写作心法。相信大家在一个月的训练中,都受益良多。今天的讲述者,是一位优秀的博士后,她刚刚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我们祝贺她,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接下来,她将从基金申请的角度为大家讲述自己在申请基金项目过程中做文献综述的感悟和体会。


今年三月,我在冠霖书院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基金申请的感受(详见卷心菜菜子基金申请记),也就是这次申请,有幸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支持。恰逢最近学友们都在学习如何做好文献综述,我也想从基金申请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做文献综述的感悟和体会。

文献综述是学者的基本功,也是论文、课题路上的第一个门槛。

门槛的意思是说,跨过去了,我们就入了门了。

跨不过去,兜兜转转,即便我们对现实的体悟再真切,搜集的文献资料数量再丰富,可能仍然是“门外汉”,至少是这个议题的“门外汉”。我们将被无情地拒之于门外,无法参与学界对话,而这样的论文、课题,其价值也就可以预见。

文献综述到底有多重要?

以我今年申请基金的经历为例,事实上,这次基金申请之前,围绕主题我已经完成了多次调研,同时有两个高度相关的部级课题作为研究基础。

然而,在申请论证的两个半月里,我几乎有两个月的时间,一直在做文献综述,且只做了这一项工作。

尽管文献综述仅仅是申请七个部分中的一个,却花费了80%的申请时间。如果按精力分配来看,我想,整个申请的过程,就是文献综述的过程。

文献综述的质量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广度,可持续性和可延展性。换言之,决定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文献综述不仅指向理论还指向现实,学术语言叫概念化和操作化。

具体到文献综述怎么做,在跟着王老师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我从一个学生、写作者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想。

文献综述首先难在找文献,其次难在读不懂与记不住,再次难在整理与提炼,最后难在写不好。

基本上,就是开头难,中间难,结尾难。这不全是玩笑,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事实。

但换一个角度来想,难并非是一个障碍,难本身也是研究价值与工作量的体现。而研究价值与工作量,是获得基金和发表机会的关键。

关于做文献的具体感受和心得,我想我也可以提供以下建议。

1. 如何找文献?

我的方法非常的“原始”,首先通过关键词搜索。

一开始基本就是想到什么搜什么。如果是相对熟悉的领域,再根据学者们的名字搜索一下大牛们、中流砥柱的青椒们都写了什么,有哪些观点。再下一步,根据已经阅读的文献引用滚个雪球。

我的经验是,走完以上三步,已经可以搜集到一批领域相对聚焦的文献。通过这些文献的阅读,还可以进一步审视我们的研究议题和关键词是否准确、合适,是否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这里还需要提一点的是,关于外文文献的搜索问题。

外文文献因为各个领域使用的数据库等稍有差别,不同国家、地区的文献搜索获取方式也有一些差别,建议通过B站或其他网络工具学习一下外文文献的搜集、阅读技巧。

我个人是强烈建议多读外文文献的,一是中文文献数量有限、良莠不齐,二是对于大多数社会科学研究(其他领域不熟悉,本人专业属于社科领域)而言,高质量的研究一定是与国际学术前沿对话的。


2. 怎么读与如何记?

王老师已经开设了专门课程讲“读与记”。

我个人的感受是,一方面按照老师的方法勤阅读、勤练习;另一方面我也习惯边读边记,选一个顺手的软件管理文献,同时注意建立自己的主题库。

阅读文献不仅在文献中划线、写笔记,也要及时归类。归类对于以后文献的反复利用尤为关键。

至于记不住的问题,我个人的感受是,记不住也不用跟自己“死磕”。

在我自己的专业领域,我也只是大致知晓有哪些人,分别有哪些核心观点而已。因而记不住并不是一个问题,并不需要因为记不住而焦虑甚至自卑。

我通过以下两个小技巧克服这一障碍:记住,其实可以拆分为“知道”和“理解”。

“知道”让我们不露怯,同时始终保持与学术前沿的联系;“理解”则包括输入与输出,要了解论文结构、熟悉观点,还应该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与已有研究对话”。

“知道”层面的阅读基本上就是泛读。

我主要通过追踪学术公众号和高水平期刊(包括国内外期刊)进行泛读,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个人手机阅读的效率也不高,所以基本只是大致了解谁最近说了啥这样而已。这种阅读比较轻松,和看八卦差不多。但这也是必要的,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理解”层面,主要指具体论文/课题高度相关的文献精读。

对于这一类,不管是书、论文还是别的资料,我都会做读书笔记,分类阅读,分主题的整理、留存,阅读过程中产生想法要勤写勤记。

如果是论文、课题的集中写作阶段,我会要求自己每天都写一点,即使是不成熟的观点,今天写明天删,我也认为这样的写作是必要的。写了删了再写,并非无用功,而是思路日益清晰,逻辑日益严谨的过程。

如果没有非常明确的阅读目标,仅仅是读一些公认的好书、好文,我的方法是坚持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能是日后研究主题的重要来源。

一般来说,完成以上步骤,我们能够很大程度地解决记不住文献的问题,至少,记不住时,我们已经知道去哪里找了。


3. 怎么写?

我的答案可能是三个字,一直写。

论文写作的全过程都与文献相关。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之所以是论文,而非时评、散文、杂文、新闻、研究报告的基石。

论文的每一部分都是与理论的对话。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缘起,你必须体现其理论价值,理论研究现状和本研究必要性、重要性;实证论文,当前主要的社科类论文讨论的都是因果机制问题。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都涉及研究假设,概念的操作化,这些也都是基于文献的;启示、讨论和结论如果离开了文献,那么可能仅仅是你的感想。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王老师已经在课上都详细地讲解了,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剩下的就是练习,不断地练习。

当你在文献搜集与阅读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不用担心,也不要焦虑,你仍然走在写论文的正道上。只要你搜索、阅读的文献是高质量的,与研究高度相关的,那么时间的投入一定有更为丰硕的回报,且这种回报通常不仅限于一篇论文、一个课题。

所谓“会心处,不必在远”,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编辑:少芠
冠霖书院新媒体中心




冠霖书院
为你培育终生受益的科研素养

来源:冠霖书院

编辑:张敏

审核:高照

审阅:洪帅


END
扫码关注我们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既可意会 也要言传

转发请注明

来自“语言学”公众号


点个在看 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