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行语 | 当代互联网热梗究竟是“通话膨胀”还是“语义磨损”?

小语 语言学 2023-05-1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图片来源:豆瓣@嘟嘟      

近日,B站视频号一条视频发出来,很快引发共鸣登上热搜。有网友调侃发问:

 “当朋友发给你一个搞笑段子,要打几个‘哈’字才能向他证明你真的笑了?”


答:“起码七个以上。”


同理,感叹号要四个以上连用才能表示“吃惊”……

      
在《当我们讨论热搜时,不要吵架》网络综艺中,借用语言学家李安宅《论语言的通货膨胀》一文,将以上现象解释为一种
“语言的通货膨胀现象”即词语被随意滥用,其所表达的情感也随之弱化或变化,导致信息理解错位。


不单是表达情绪,网生代的夸张表达涉及方方面面:


“很好吃”“太便宜”可能只是“还行”的程度,“好吃哭”“爆炸优惠”才是真的“好吃”“便宜”。


原本以公开透明为底色的互联网,为何加速了词语的“通货膨胀”?而这背后,是否存在表达“信用透支”的隐忧?


    01

     网生代的语言体系中,“哈”字为什么不够用了?


网生代以“哈”的数量来表达笑的程度,其实在语言学上有迹可循。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告诉记者,这其实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原理”中的一种——“重叠象似性”。即语言形式的重叠和语义内容的数量变化有关。


其实在我们的语言应用中,这种例子并不鲜见。比如“干干净净”程度高于“干净”,“一首首歌”表示许多首歌。
      
而到了眼下,不只是文字产生叠加,表达震惊的叹号、表示疑惑的问号也“成群出现”。


自媒体的标题里,少于两个叹号,都无法显示出新闻的突发性。而在网友的日常交流中,非要打出“!!!!!”才能展现出震惊


“?”更是要一连串出现才能与一般的疑惑区隔开,展现出对于一些迷惑操作的费解和反讽。
      
      徐默凡解释,为表大笑,“哈”字越叠越多的第二个原因在于:网络表达尽管是口语的,但缺少日常人际交往中可以辅助表达的语音、语调、手势、表情,只能用文字传递情绪。像“哈哈”这样的拟声词,放在现实生活中,一连串的大笑足矣。而在虚拟世界,别人无法看到自己的真实表情和体态,增加汉字、标点的数量,反而成为一种更为形象、方便的表达方式。


至于“哈哈”逐渐演出敷衍的“潜台词”,“好的好的”比“好的”更加诚恳,则只是“重叠象似性”带来的心理效果——好像语言形式越复杂,就越重视语言的接受者。


02

词义“贬值”背后,透支的是语言的信用还是表达者的信用?



      
      而正是这种通过字词符号数量表达重视、拉高情绪阈值的“滥用”,引发网友对“语言通货膨胀”的担忧。
如果今天七个“哈”是大笑,明天是不是要十个、二十个才行?如果今天“神仙颜值”已经是极限,那么日后是不是用“千年一遇”才能“更上一层楼”?
      
对于这种担忧,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则用语言学中的另一个现象——
“语义磨损”,给出了另一个角度的解释。


“语义磨损”指的是词语使用时的意义与词典义相比程度的弱化。语言学家吕叔湘就曾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就提到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比如“很、怪、太”等,“一切表高度的词语,用久了就都失去锋芒”


如今,这种“磨损”已不只是存在于副词与形容词之中。比如,互联网时代之前,“美女”已经不是“容貌姣好的女性”,而是对陌生女性一种客气、礼貌的称呼。
      
      可以看出,不管是以“象似性原理”“语义磨损”,还是“通货膨胀”来解释,这都不是互联网时代语言的新生现象,相反在过去的语言使用中一直存在。过去之所以不容易被大众所察觉,这是因为口语与书面语有着严格的场景使用区隔,大多数人都会自动“转码”。然而互联网的出现,给了所有人在公共平台发声机会、人际交往虚拟途径的同时,也将口语表达的随意自由带到了文字表达之中。


模糊语言场景的同时,也就加速了表达方式的迭代和语词语义的迁移、变化。学者认为不必过分渲染这种焦虑,文学著作、主流媒体所使用的书面语仍有其规范,“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吃哭了”并不会出现在这些权威内容之中。


不过,当夸张极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为网生代的日常习惯,这种语言的“磨损”“通胀”,或多或少透露出“注意力经济”下的一种表达焦虑:在“饭圈”,对偶像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动辄“演技炸裂”“神仙颜值”,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心仪的“爱豆”从面目相似的流量明星中脱颖而出。


在好物推荐平台,背负着卖货指标的博主对产品也是清一色的“太太太太好看了”“绝了绝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在瀑布信息流中,吸引用户多停留两秒钟……这种风气之下透支的,到底是语言的信用,还是表达者的信用呢?


 

     03

     迭代加速,互联网流行词让语言更丰富了吗?


“这是什么神仙爱情!”刚登上热搜没几天,社交网站已是清一色的“绝绝子”。等你刚明白“绝绝子”不是断子绝孙的咒骂,而是“绝了”的“变体”之时,YYDS(永远的神)已经“霸榜”成为最“IN(时尚流行)”的赞美方式。也难怪网友自我调侃:“当除夕夜的小品刚把当年的流行语搬上舞台时,网络上的流行词早已经换了好几茬了。”
      
      网络流行词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迭代越来越快,正成为可察可感的事实。那么,互联网时代,语言因为层出不穷的流行词,是变得更丰富、更有活力了,还是变得更加单一、匮乏了?这个问题取决于衡量的标准。

      
      从诞生数量和迭代速度上来说,新词的层出不穷,为语言发展带来了新的内容。可这种“丰富”的代价是,
一些表达更精确、更生动的“高级”词语,被更“万能”、更“潮流”的网络流行语所取代后,失去了“露出”的机会,也就逐渐冷僻、被遗忘。


越来越多的网友抱怨和自省:“网上冲浪久了,看到美好的人事物,一时竟想不到与之相匹配的美好形容。”因而,过度聚焦于流行语让网生代或多或少地患上了“词语匮乏症”

      

不过,若把看问题的时间线拉得更长,也不用过分担忧。徐默凡认为,语言犹如生态环境,拥有“新陈代谢”的能力。一旦网友的新鲜劲过去,那些风头无两的流行语最终也会销声匿迹,成为网友口中“时代的眼泪”。而在创造新词同时,网友也会从传统词语的排列组合中寻求更生动、形象的表达。


比如:学生时代老师反复“敲黑板”强调重要性的这个动作,就被年轻人用来代指“强调重点”;“接地气”是新时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表达;“大开脑洞”用来形容想象力的表达,同样生动而有趣味性。


最后,你是否觉得流行语让我们患上了“词语匮乏症”?









目前我们共有“语言学”“简牍学”“讲座与学术”三个公众号,三者有所分工而又互相补充: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语言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语言学”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推荐阅读

2023中国排名大学正式发布!


王贵元:现代汉字笔画与部首形成的原则及规律


会议 | 第三届汉语史研究的材料、方法与学术史观国际学术研讨会


“简读西北”工作坊丨第44期:《悬泉汉简(壹)》研读(十七)


“简读西北”工作坊第45期丨王贵元:复音词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江汉考古》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含湖北荆州王家嘴战国楚简《诗经》《孔子曰》、胡家草场汉简、睡虎地汉简等文章数篇


泪目!原河南常务副省长王明义:我的艰辛求学路


5月12-14日人文社科讲座34场!秦汉文字的字体与隶文字的构形及释读;督练公所与清末军事改革研究;什么是人文自然?


郑州大学凌晨回应!女子时隔11年举报教授性侵并带其打胎事件...



    the end

编辑:杨忠霞

审核:蔡章丽

来源:“文汇报”  “语言文字周报”公众号


点击关注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