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骨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语言学 2023-08-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荷公子 Author 荷公子

点击文字立即关注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01
甲骨文|一

“一”字在古今的汉字字形变化中,是变化最少的一个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隶、楷各种字形基本都写作“一”。


“一”是指事字,字形简单,但内涵却不简单。“一”可代表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由一生出天地“二”极,由天地二极又生出天地人“三“者,然后衍化出宇宙万物。另外,”一“也可引申为短暂之义,也可引申为专一纯正之义。





02

甲骨文|二


“二”同样是个指事字,甲骨文中的“二”由两横组成,在“一”的基础上增加一横,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二”就是由太初浑沌分出的天地两极。后引申为一加一的和。





03
甲骨文|

“三”同样是指事字,甲骨文中的“三”由三横或三枝木棍横排在一起。上面一横表示天,下面一横表示地,中间一横表示人。《说文》中解释为: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三”也可以代表“三才之道,即天道,人道,地道。





04

甲骨文|四


“四”同样是个指事字,甲骨文中的“四”由四横组成,其形体沿用到战国,其说法也是存在异议,一种说法是用来形容四件东西。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出现了一种用人的脸部表示的“四”字,脸上有两只眼睛和一个鼻子,鼻子有两个鼻孔,人们便画出了这个有两个眼睛和一个鼻子的脸来表示四件东西,从而形成了一个方块的四字,后逐渐简化。


一种说法是“四”的本义为“呬”,《尔雅•释诂》:呬,息也。后来由于读音的关系,将“四”字假借为数目字,而“呬“则代表鼻息。





05

甲骨文|五


“五”象形字。甲骨文中的“五”像两股绳索交错拧在一起的样子。《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那么“五”的本义就是交错,但当“五”字被假借为数字使用后,交错之义就被“午”字取代。





06

甲骨文|六

“六”为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六”是一所房舍侧面的轮廓,像远古时代人们住的尖顶的草房 ,因此,”六“的本义是房舍。后来用来表示数字。那么在我国古代的商朝,”六“是人们最祟拜的数字, 古人把“六”写成“入”,表示入土地,认为“天一地六”,“六”就是求的入土为安。



07

甲骨文|七


“七”字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七”是一个十字架的形状,颇像后世的“十”字,它表示的是一个横着的物体被刀切了一下。因此,“七”的本义是用刀切的意思。那另外一个发现,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切”与“七”的甲骨文、金文是一样的。是后来人们用“七”表示数字,那表示切的字就加了个“刀”。那在《说文》里:七,阳之正也。也并非“七”的本义。


其次,“七”在历史上一直是个神秘的数字,与七有关的神话传说也不少。“七”同时还是一个被认为不吉利的数字,如人死后要“做七”,“逢七不出门”等说法。





08

甲骨文|八


“八”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字。


甲骨文 中的“八”表示一个东西被分成了两半的样子,背靠背。所以“八”原来的本义就是“分”的意思。且我们看“八”字作部首,凡由“八”组成的字大都与“分”有关,比如“小”、“分”、“半”等字。“八”当”分“的本义完全消失后,后假借为数字。看现在的我们把“八”当作数字,又把它解读为一个吉利的数字,其实从它的本义来看有什么吉利可言?只因与“发”同音?





09

甲骨文|九

“九”也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字。有一种说法“九”字的本义与虫与龙有关,左边像虫头,右边像虫向上曲尾的形状。后来本义消失,假借为数字用。


另一种说法是“九”在甲骨文中的样子像人胳膊的形状,第一个弯曲的地方是肘部,然后是大臂,平直的地方是肩膀。因此,“九”表示的就是手肘。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人们没有文字,都是用结绳做记号的方法来表示想法的,而“九”字的形状恰恰表示的是两条绳相交叉再拐两个弯,两个弯代表曲折尽头,这个倒立九形状的结绳就表示个位数最后的一个。





10

甲骨文|十


甲骨文中的“十“为象形字。中国古时往往以一掌代表“十”,两掌代表“二十”,甲骨文中的“十”字也正是一掌的侧视形。那么可以看出在我国很早就开始实行十进位了。







文史优质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荐读丨李博寒:基于梵汉对勘的《无量寿经》语法研究(附朱庆之教授序)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现代汉语词汇学和辞书学综述(一)


蒋冀骋丨王玉堂《敝帚丛》序


哀悼丨沉痛悼念王玉堂先生 附:王玉堂《敝帚丛》后记


纪要丨“简读西北”工作坊第53期:朱庆之:“床”为何在中古汉语中兼表卧具和坐具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17:魏慈德


博士生经历一任导师病退、二任导师车祸、三任导师病逝后,被光速毕业了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END

编辑:马玉倩

审核:唐    诗

来源:“荷公子”公众号

语言学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既要意会 也要言传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