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晋 | 想念赵荫棠先生

陈晋 语言学 2024-02-1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想念赵荫棠先生

陈晋

     赵荫棠(1893-1970),字憩之,河南省巩县人,著名音韵学家、小说家。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读研究生,期间和鲁迅先生交往频繁。1925-1926年的《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及收到赵荫棠先生的信件。1932-1939年,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抗战胜利后,北大等校迁返,拒绝录用沦陷区的教授,赵荫棠辗转任职于河北师范学院等校,1953年到西北师范学院任教。1969年,返回巩县原籍。1970年,因病去世,享年78岁。


      我于1956年考入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当时赵荫棠先生任教《语言学概论》。上赵先生的第一堂课,教室里走进来一个小老头,散乱的头发稀疏灰白,看样子很久没有碰到过梳篦了。脸上皱纹很深,灰白色的八字胡被抹得很整齐。上身穿一件对襟双排扣黑色夹马褂,特长,快到膝盖了;下身穿一件自家缝制的大裆裤,裤脚用黑布带扎着,一双圆口布鞋倒也比较入时。这样一个土气的小老头,竟然是大名鼎鼎的赵荫棠教授!赵先生的着装很土气,有的同学在背后把他叫“出土文物”。后来同学们和赵先生相熟之后,谈起穿衣问题,赵先生说穿衣服首先是为自己——御寒、遮羞、图舒服;至于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自己不必去考虑。


      每次上课,赵先生走上讲台,同学们按口令统一起立致敬,他把手一挥,示意大家坐下。他慢慢坐稳当了之后,掏出一包“大前门”香烟,取出两支,熟练地接起来,紧接着划火柴点燃香烟吸了一口,然后打开讲稿照本宣科地念起来。《概论》讲苏俄的语言学,一眼看出,他对这门课是不感兴趣的,同学们当然也兴奋不起来。赵先生把《概论》讲稿念上十来分钟之后,就停下来把讲稿合起来,继续接烟、吸烟。这个时候,课堂的精彩部分才开始,赵先生要信口开河地“乱讲”了。


       有一次在“乱讲”之前,赵先生吐出一口烟圈,突然大声问:“你们知道皇帝把大小便叫什么?”他见同学们没人回答,便自问自答:“叫‘传经’。”在大家莫名其妙之际,赵先生也不用“开场白”“引言”之类的过度,便直接开讲中国古代的忌词讳语问题。同学们对这个专题非常感兴趣,赵先生对这些问题显然烂熟于心,讲得头头是道,听着娓娓动听。他先讲忌词讳语的优点是讲文明、讲礼貌,尊上崇老,为尊者讳。譬如皇帝、大臣、伟人、父老、前辈的名字必须避讳,取名时不可犯重,如果犯了,就要吃大亏,甚至有为此丢了性命的。唐代大诗人李贺,才高八斗,少年便才华横溢,只因父名“晋肃”,而“进士”的“进”字与其父的“晋”同音,犯着家讳,便终身失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机会,最终呕心沥血,英年早逝,留下一段段华美的诗文让后世感叹其凄凉。赵先生讲,大家都喜欢吃“山药”,但不知“山药”是由于避讳皇帝之名而产生的。唐朝有一个皇帝叫做李豫,所以叫做“薯蓣”的食物就不能这样称呼啦,改叫“薯药”。然而,这个食物真的是命途多舛,随着宋朝的到来,薯药又和一位皇帝的名讳给撞了,这个皇帝叫做赵曙,所以就把这个食物名字又改成了“山药”。皇帝李世民倒是很随意,起名只要不是连用“世民”二字,而只是单用了“世”或“民”的,不追究。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在避讳问题上感到宽松而不拘束。避讳太多,让人民无所措手足。元代进贺表触忌讳者167字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要避之讳之。可以想象,那时要敷衍成一篇千字文是何等不容易呀!……


      下课后,我同桌问我赵先生开头讲的皇帝把大小便叫“传经”是什么意思。我说这就是赵先生讲课的“开场白”“引言”。“传经”是“传经送宝”的意思,这是一个很文雅的语词。皇帝处处要彰显他的高贵,他要上厕所了,如果说“我要㞎屎、尿尿”,那就显得太低俗,说是“传经”,就显得高贵。


      赵先生每次在课堂上总要给同学们讲上一大堆语言文字知识,这些都是从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因此赵先生上课时同学们听得特认真,笔记记得特详细。可惜的是,我记下的赵先生讲课的笔记在文革中随同赵先生的《中原音韵研究》和《等韵源流》被造反派抄走了。


      赵先生做学问,是一个字也不马虎的。《诗经·伐檀》“置之河之干兮”的“干”,大多解释为和“岸”同义,是通假字。但赵先生认为这样讲是不对的,他认为“岸”和“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地貌。他认为兰州阿干镇的“干”正是“置之河之干兮”的“干”。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赵先生自备车辆,前往阿干镇考查。他看到阿干镇的水是在沟槽里流着,沟槽总是高出水面几米,这和一般河流的河岸形貌迥然不同。樵夫把砍下的檀木放在“河之干”是安全的,如放在“河之岸”很容易被流走。要知道檀木在古代和现代都是贵重木材,不可随意乱放的。下文中把作辐条的木料“置之河之侧”,把作车轮的木料“置之河之滣”,因为材料重要,都要放置在安全的地带,而不是随意扔在容易被水流走的“岸”边。赵先生治学,就是这样认真!他教导我们对于任何小问题都不可等闲视之,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一次上课,赵先生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字:左边提土旁,右边一个“冬”字。问同学们是什么字。有人说是“冬”字,但更多的人认不得。赵先生说:“到处留心皆学问。前天我上街,看到公交车站牌上有这么一个怪字,我想了想,这个里头有文章哩。”每次上课,我都是抢先坐到讲桌下的正中位置。赵先生指着我问:“你认得这个字吗?”我说:“这可能是我们甘肃人创造的一个简化字,是‘土墩’的‘墩’的简化字。其实“墩”字是前鼻音韵母,而‘冬’字是后鼻音韵母。严格讲,这是个群体性的错别字。”赵先生当场表扬了我,说我是学习上的有心人。这堂课赵先生专门以“前鼻音与后鼻音”为专题讲了怎样区分前后鼻音韵母的问题,使我们特别是甘肃同学获得了具体办法,把如何区辨前后鼻音韵母的问题顺利解决了。在赵先生的指导下,同学们总结出了四种办法:一是“吃老本”,即每个人都要记住几十个基本字,如我就记住“陈”“晋”“人”“身”等20-30个前鼻音字,记住“名”“明”“工“”中”等20-30个后鼻音字,这就有了老本了,遇到鼻音问题时,就可以由已知推未知,大家把这叫“吃老本”。二是利用偏旁确定前后鼻音。如用“烟”确定“因”是前鼻音;用“央”确定“英”是后鼻音。三是通过读古诗分清前后鼻音。如读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可记住“群”和“闻”是前鼻音。四是博闻强记,把一时找不到规律的一些字强行记下来。赵先生认为同学们在学习上能想办法,精神可嘉。他还鼓励我们把区分前后鼻音的学习心得写成文章,这对后来人是能用得着的。1962年五一在五泉山游园时,我见到赵先生,他第一句话就问我:“你把那篇文章写了吗?”当时我真是无地自容。


     此后我多年没有见过赵荫棠先生。直到1969年秋天,我在兰州十里店公交车站遇到赵先生,当时他身体很衰弱。次年,赵先生因病辞世。


      曾经有人把赵荫棠先生叫“出土文物”,这是个极其糟糕的比喻。所有的出土文物,无论其价值有多高,只是个历史的见证而已,而我们的赵荫棠先生是一颗语文知识的结晶,你只要从任何一点上触摸一下,他立即会放射出璀璨的光华。我有很多问题想请教他,但是天不假年,谁想到这么快赵先生就离我们而去!


作者简介

     陈晋,1936年生,1956年—1960年在西北师大中文系学习,1960年—1961年在甘肃省中小学教编部工作,1961年—1973年在兰州一中任教,1973年—1996年在陇西师范任教。退休后笔耕不辍,合著《李南晖诗文选集》《读易观象惺惺录》《襄武人物志》《巩昌府志校注》《陇西方言词语研究》《陇西方言词语汇释》等。


文史优质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发布人文社科相关资讯及学术生活相关内容。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语言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语言学”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推荐阅读

书讯丨冯胜利、施春宏主编《汉语韵律语法学纲要》


重 磅|人大复印报刊转载2023年第4期(语言学)


设立古典文献学一级学科 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简读西北”工作坊 | 第58期:蒋冀骋:简牍语言文字研究座谈会


《封神第一部》背后,原来还有这些故事!


新刊丨《社会科学》2023年第8期,《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7期目录




END


编辑:燕黎宁

审核:蔡章丽

来源:美   篇



扫码关注我们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既可意会 也要言传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晋 | 想念赵荫棠先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