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中国语言学报》(JCL)2023年第2期论文中文摘要

语言学 语言学 2024-02-1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JCL)由王士元院士于197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创刊,是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A&HCI)收录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语言学学术期刊。学报以普通语言学和中国语言学相结合为研究内容,科学研究方法为探索途径,英汉语为交流媒介,从创刊起就鼓励学术交流及新发现,是一个有远见、有历史、有经验、有成果,并有学术创新精神的刊物。


2023年8月7日,设于澳门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的《中国语言学报》澳门编辑部正式启用。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代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家水准,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生产力的重要指标。高绩(ID:gaojidata)汇总了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教育学、艺术学两个单列学科项目,一起来看看谁是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头羊。


本期特推送《中国语言学报》最新一期五十周年纪念刊(第51卷第2期)文章摘要。


《中国语言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电子版获取渠道:Project Muse (2015至今)、Ariti Library (1973至今)、JSTOR (1973-2019)。

纸刊订阅渠道:https://www.jclhk.com.hk/subscription/




粤语英语词典编撰学具挑战性的问题

包睿舜

摘要:编写范围广泛的粤英双语词典之初,词典编撰者面临一系列甚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成功创构这样一部耗时费力的词典至关重要。要圆满解决的关键问题至少有以下八个:


1)主要以什么标准指导词典编撰者选择构成双语词典内容的粤语词项?此外,词汇内容的范围是什么?是广泛的,包括所有除现在说香港粤语人士口语的词项,甚至那些与标准汉语重叠的词项?或者,狭义的,只关注独特的香港粤语词汇?

2)关于词项的哪些类别的信息应该构成词条的结构内容?这些可能包括词性、语域、相关词项的相互参照、同义词、替代或变异发音和书面形式、例句等。

3)粤语词项对应的英译应该有多详细?

4)词条应否包括有关其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关联、用法、词源(起源和历史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5)在词典中列出粤语词条的组织原则至少有四个,而那些组织原则是什么?

6)关于粤语发音,哪个语域发音应该用拼音?保守的、文学的、标准的发音?还是口语化的、非正式的、常用的懒音?或者这两种发音都应该用拼音?

7)目前使用粤语的拼音系统有好几种,那么哪一种最能代表当代香港粤语发音?

8)鉴于粤语的书面形式从未正式或官式标准化,因此一些词项通常以两种或多种不同方式书写,应該以什么标准指导词典编撰者决定如何以图形方式将粤语字词转录于粤英词典?作者在过去十五年编写他的《粵語英語大詞典》(Bauer 2020)的过程中必须面对这些重要问题,并且就每一个问题恰当地予以解答。本文描述了他如何处理并实际解决以上和其他相关疑难问题。



追溯古汉语的语言差异:如实有其事,则“雅言”为何?

毕鹗

摘要:有鉴于《论语》中“雅言”一词仅见于先秦文献记载中,现当代学者往往将规范性标准语言此一观念投射至上古时期。本文从“雅言”一词的概念史切入,综述中国古代文献中“雅”字的竞争性词义,进而对此“被发明的传统”及其意识形态背景提出质疑。文中列举了四种证据类型,即各地出土文献音系和句法的一致性、赋诗和引诗现象、重声字所反映的修复过程、词汇的层次性,并探讨了其对早期贵族之间交流通用语所发挥的正面作用。笔者认为古汉语之形成无法与“克里奥尔”或“混合语言”相提并论,将之视为语言联盟中语言传播中断下的产物,从而有效地解释古汉语中所见的不对称现象,例如:早期词汇(包括地层语)和文字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但各地出土文献的语法和音位系统却具有稳定的一致性。



罗杰瑞共同闵音的口腔后擦音与半元音*w-之间的互相影响与作用

柯蔚南

摘要: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间,罗杰瑞先生构拟了众所周知的“原始闽音”系统。此系统含有三个口腔后的擦音声母,即是*x-、*h-、*-h-。*x-是清舌根音,而*h-与*-h-是浊喉音。在其1974年的一篇文章中,*h-则转写为[ɣ],浊舌根擦音,*-h-为浊喉擦音[ɦ]。到了九十年代晚年,罗先生又进一步重建了一种新的闽音系统,称之为“共同闽音”。从那时起,共同闽音在罗先生的著作里完全取代了之前的原始闽音。共同闽音系统含有一个清舌根擦音*x-,以及两个浊喉擦音:*h-与*ɦ-。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半元音*w-,与*x-、*h-、*ɦ- 三个口腔后擦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四个声母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影响都相当复杂,与原始闽音系统里的口腔后声母的对应模式迥异。本文的目的即是探讨这四个共同闽音的声母及其互相之间的关系。



本土中文语法概念

谢信一

摘要:当中国语言学面临比较先进的一般语言学挑战时,两个对立的反应出现了。一个是学习与模仿,而另一个是学习与创新。作为一个有远见的学者,王士元决定要创新。他拒绝了纯粹形式理论,例如生成语法,而想象一个本土中文语法,能忠实展现底层中国文化特色。响应王的创新视野,我们提出涌现语法理论,勾画一个可能的本土中文语法。我们聚焦于令人困惑的“才”与“就”一对词。“才”与“就”都有广泛的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具有密切的,相当的,远程的,甚或可疑的相互关联。例如,“有钱才嫁他啊”“他才来”“我才有钱”“我才不怕呢”。传统的形式理论看来无法解释这种广泛的分歧。但是涌现语法能做到。针对一个复杂表达式,涌现语法使其中的两个成分进行“互动”,来产生一个基本上不可预测的结果。具体语境中的自由互动产生灵活的结果,导致派生的词义经常无法预测。这就如新的复合系统(Complex System)有别于旧的复杂系统(Complicated System)所期望的一样。一旦实现为一个复合系统路径之后,王有关本土中文语的真知灼见,很可能激发而促成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国语言学前进的新方向。



释《切韵》的韵类

沈钟伟

摘要:本文指出高本汉把《切韵》中的“韵”定义为诗歌押韵中的“韵”是个错误。汉字“韵”可以是韵书中称作为“韵”的分类单位,也可以是诗歌押韵单位的“韵”。但是这两个概念从语言学上来说,并不等同。由于高本汉的定义为学界广泛接受,韵类的语音构拟出现难以克服的麻烦。主要问题是构拟的主要元音过多,形成了不合理的元音系统。以带舌根鼻音韵尾-ŋ的韵类为例,本文说明《切韵》中的不同韵类并不都是韵基不同。通过对齐梁陈隋诗歌的押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切韵》的韵类,1)有存古韵类,2)有韵基相同但是介音有别的韵母。对比近年来对《切韵》韵类的分布分析,诗歌押韵和韵类分布这两个互相独立的分析有倾向一致的结果,都显示了韵基大大少于《切韵》中的韵类。因此,《切韵》中的韵类区别不应该是高本汉所定义的区别,即韵基的不同。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汉语音韵史研究中需要构拟的是中古音系,而不是所谓的“切韵音系”。作为韵书,《切韵》所包含的音类信息并不具有共时系统性,也不具有语音一致性,因此不代表汉语语音史上任何时期的一个单一语音系统。



汉语定式句的四个特征:可变、实现、持续、终结

孙朝奋

摘要:汉语定式句为陈述句,有四个特征:可变、实现、持续和终结。作为陈述句,可变类受词汇限制,不可变动词可直接完句,但不可带体词。可变类分持续和不可持续两类。不可持续的动词无情态助词或完成体标记时不能单独完句。持续类又可分为现实和非现实两类,非现实类否定用“不”,现实类否定用“没(有)”。现实类的标志为四个体标记:非终结性的进行体“在”和非完成体“着”以及终结性的经验体“过”和完成体“了1”。根据Givón (1995, 2001)的理论,具有上述特征的汉语定式系统是一个连续统,一端为作名词用的不定式通用动词,中间为非现实定式陈述句,另一端为动词带有体标记的定式陈述句。



疑问词和反身词:谈疑问词条件句与反身重复的类型关联

蔡维天

摘要:汉语的疑问词条件句在语言类型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Cheng & Huang (1996)认为,将一对相同的疑问词分析为句法变量,并藉由隐性必要算子进行无择约束,即可正确分析这类结构。基于无定名词组、对接关系句、E型代词和疑问结构的比较,多年来此一思路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挑战。本文鉴于量化性反身重复的平行用法,指出无择约束仍是这类特殊驴子句的最佳分析。此一发现不仅支持汉语以语句规模来建构「算子─变项」配对的观点,更敦促学界对反身词和在位疑问词的类型关联进行更为细致的句法和语义研究。


文史优质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人文社科讲座信息和学术热点话题。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纪要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简牍研究中心迎新会暨2023年秋季学期第一次组会


2023年7月份编务总结会议顺利召开


刊讯丨《民族语文》2023年第2期目录


刊讯|《辞书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


综述≠综抄!北外博导:语言学高水平文献综述写作方法与原则


187项!2023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语言学全名单)含:规划、青年、西部项目等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20:谢明文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语言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语言学”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END



编辑:燕黎宁

审核:马玉倩

来源:“镜海语言学”公众号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既要意会 也要言传


点个『在看』再走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刊讯|《中国语言学报》(JCL)2023年第2期论文中文摘要

语言学 语言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