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语言学纲要] 必记名词解释大汇总!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我们组建了若干微信群,每年开放1次,每人只能进一个群,若已进入我们的微信群系列,请不要再加。资源有限,望理解!
下列四个群还有部分名额,限时开放:
1.语言学2群;
2.简牍学2群;
3.文学艺术群;
4.哲学教育群
请在公众号界面回复“加群”,获取进群信息~(不要发私信)
1. 语言学: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2. 专语语言学:又称具体语言学,是指以一种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具体语言的规律的语言学门类。
3. 普通语言学: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究人类语言的起源、发展、本质,探究人类语言内部结构的共性,即普遍规律的语言学门类。
4. 共时语言学:从语言发展的一个横断面对一种语言在特定时期的相对静止的状态进行静态研究的语言学分支。
5. 历时语言学:又叫历时语言学,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研究某种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语言学分支。
6. 语文学:又叫传统语言学,用于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之前的语言研究,这时的语言研究尚未独立,语言学作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而存在,语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古籍和语文教学,从而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或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服务。
7. 小学: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研究字义的训诂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形成了以字为中心、音形义的语言研究。
8. 理论语言学:以侧重探索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为目的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9. 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包括聋哑盲教学)、文字的创制和改革、正音正字、词典编撰等,广义的应用语言学还包括与计算机有关的机器翻译、情报检索、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10.历史比较语言学: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个语言学的重要流派,研究具有共同母语的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它的出现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结构语言学:又称结构主义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三大语言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
12.描写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对话语言的结构共时描写,偏重结构形式的静态研究,不重视意义,重视语言个性,不重视语言的共性,因此又被称为描写语言学。
1.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它是以语音为形式、以语义为内容、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
2.说话: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3.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运用语言(说话)和运用语言产生的结果(所说的话);二是指在运用文字的情况下,是写和写下来的话。
4.交际工具:人类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外,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5.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三种类型: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6.社会: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与此相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
7.社会现象: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一切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
1.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内容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2.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符号,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象。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音和义的结合时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它是就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相互关系来说。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4.语言符号的强制性: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至于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对人们就有强制性,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5.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即语言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个符号依次出现。依次出现的符号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编排。符号的线条性是由规则支配的,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性。
6.语言结构的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不同的层和级。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即音与义相结合而划分出来的音的结构成分。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是造句材料,是交际的基本单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序列。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可用图示为:音位>语素→词→句子。
7.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 ,不能爆发、突变。
8.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大,语音次之,语法最慢。
9.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实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10.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的语言的结构。
11.聚合关系: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作用,它们自然聚合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1.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它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意义。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它的社会功能。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声音和语言的意义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此,语言虽然是一种声音,但又与一般的声音 有着本质区别。
2.音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音节的最小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
3.音节:由音位组成的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也是从听觉上感受到 的最自然的单位。
4.音标:记录音素的符号,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如汉语拼音字母、英语的韦氏音标和国际音标等。
5.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协会》1888年8月制定公布,被各国语言工作者采用的,不带民族特色的记录语音的语音符号,可记录各种语言中的常用音素。
6.宽式标音:一种比较概括的标音,又叫做“音位标音”,与区别意义无关的发音特征和差别可以不必记录。
7.严式标音:又叫做“音素标音”,是一种详尽记录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
8.基音/陪音:声音大都是有许多频率不同的纯音构成的复合波,其中频率最低的那个纯音叫基音,其他叫陪音。
9.乐音/噪音:基因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总是保持一种整数倍的比例关系的声音,它的波形总是有规律的叫乐音,不具备整数倍关系,波形不规则的叫噪音。
10.共振峰:一个音的陪音经过共振腔时,一部分引起共振峰里空气的共振,从而得到强化的一簇陪音聚集而成的高峰叫共振峰。
11.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交际中执行不同的功能。语音的这种属性是使语音从根本上与一般声音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12.音高: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形状及振动频率快慢决定的。
13.音重: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而振幅的大小与发音时用力大小有关。
14.音质: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
15.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16.元音: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发出的声音。
17.辅音: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18.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在发音器官中,有些如唇、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主动发音器官;有些如口腭等不能活动的叫被动发音器官。
19.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受阻的部位。
20.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和冲破阻碍的方式。
21.音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22.音(质)段音位: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角度来分析的音位。
23.非音(质)段音位: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
24.音位体系:一种语言的的音位总是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5.区别特征: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
26.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的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
27.对立和互补:是语言里音与音之间的两种重要关系,是考察一个因素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的根据。彼此对立的语素,起着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彼此相似而互补的因素,可能被语言社会当做同一个语音使用。
28.音位条件变体:各个音位变体出现条件受环境等条件的制约。
29.音位自由变体:音位之间的相互替换是自由的,没有条件限制。
30.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候,或者由于受到邻近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
31.同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叫同化。
32.异化:语流中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二变得不同或不相近,叫异化。
33.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邻近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叫弱化。
34.脱落: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流失了,或者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叫脱落。
35.元音舌位图:四个极点围成一个四边形,变更口腔的形状,能发出的绝大部分元音,都在这个图的范围之内。
36.四呼:韵母按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型可分四呼。齐口呼:以/i/为主要元音货架介音;合口呼:以/u/为主要元音或介音;撮口呼:以/y/为主要元音或介音;开口呼:没有韵头而以/aoe/为韵母的主要元音。
37.时位:长短音也可以像元辅音那样起区别意义作用,所以可以把它们看做一种音位,这种非音质音位叫时位。
38.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语音中出音质特征以外的音高音长音强方面的变化。长短音、声调、轻重音、语调都是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韵律特征的构成要素有两个特点:A永远只能和音质成分同时出现。B他们都是一种对比性特征。
39.音渡:人们说话时,音位与音位,音节与音节连成一串,形成前后相连的连续语流,这些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想好连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连接方式,这些方式叫“音渡”或“音联”。
1.语法:是词法和句法的汇集,包含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词组合成句、句组合成句群的规则。
2.语素(词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要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词缀、词尾三类。
3.词干:一个词出去词尾的部分
4.词根: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
5.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前缀、中缀、后缀都是粘附在词根之上的附加成分,所以又称为前加成分,中加成分,后加成分。
6.词尾(变词语素):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7.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8.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又叫短语。
9.句子:语言中最大的语言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有句调。语法研究现在一般分析到句子为止。
10.单纯词:由一个词根语素(有的语言里加上词尾)构成的词。
11.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词语素组成的词
12.复合词: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的构成的词
13.派生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
14.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
15.独体字和合体字:只有一个构字成分的字是独体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字成分的字是合体字。
16.通用/专用词:不受语体限制,能在各种语体通行无阻的词叫通用词,专用于不同语体的词叫专用词。
17.表情/非表情词:只指称事物、表达概念,并不附带说者对词所代表事物的态度叫非表情词;附带说者态度的叫表情词。
18.语法意义: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
19.词汇意义:由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20.语法形式: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
21.直接(组成)成分: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
22.词类:具体说是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一类词的集合,抽象地说是一组分布环境的总和。
23.形态(词形变化):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包括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和异根等方面。
24.内部屈折(语音交替):指通过词内部词根中语音形式的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这种手段就是内部屈折。
25.异根:指用不同的词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有,是同一个词不同语法形式的语法手段。
26.语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常见的有:性、数、格、体、时、人称、态、级。
27.语法手段/方式:把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概括成的类别。
28.显性意义:通过词形变化、辅助词和词序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叫显性意义,分为陈述、支配、修饰、平行关系。
29.隐性意义:指隐藏在显性意义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动作和动作—施事”等关系
30.上限结构和下限结构:单句与单句组合成复合句叫上限结构,下限结构即单句,包括非主谓句和主谓句,人称句和非人称句,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
31.直接成分:句子分析中,每一层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直接成分。
32.句子成分分析法:从句法结构的关系一样出发,对句子做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33.直接成分分析法:又叫层次分析法。是对句法结构组合形式层次性的分析,把句子的各个部分不断地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切为止。
34.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35.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朝鲜语为代表。
36.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37.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38.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同义;同一个句式表示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叫句法多义。
39.语序:是词在话语中排列的先后顺序,是世界各种语言普遍使用的一种语法手段。
40.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音高变化的模式表达不同语法内容的一种语法手段。
41.《马氏文通》:1898年马建忠先生参阅西洋语法所撰的一部语法学著作,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诞生,全书共十章,总论一章,八章写词法,只有一章是关于句法的,带有很深的模仿痕迹。
42.语法的组合规则: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组合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说话时现创造的,所以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之中,是对现实语句结构的高度抽象概括。
43.语法的聚合规则: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聚合规则是潜在人们头脑中的,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运用聚合规则的替换方法,将新的词语组装在就有的装置上,构成新的句子,满足交际需要。
44.变换分析法:语言研究中用于揭示句法多义和句法同义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常见的变换分析手段有:移位、删除、添加、插入、替换、分合等。变换分析至少应保证句子在变换前后基本语义结构关系不变。
45.分析语:指以词法手段(主要是构形手段)为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手段的语言。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英语属于比较典型的分析语。
1.词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所有的词 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一种语言呢或方言只由一个词汇,但包含的词可以多到几十万个,任何语言和方言的词汇都是一个庞杂的总体,但可大致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2.基本词汇:词汇体系中,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等特点。
3.一般词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的集合体,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因此,与基本词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非全民常用型B非历史稳固性C构词能力不强。
4.词汇意义(词义):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5.词的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管态度的词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6.词义的附加色彩: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附加色彩。词义还可以带有褒贬色彩。词义的这种附加色彩不是因人而异的个人现象,而是大家都这么使用的社会现象。
7.单义词/多义词:一个词的一样 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象,前者叫单义词,后者叫多义词。
8.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产生其他意义的基础。
9.基本意义: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的最主要的意义。
10.派生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大体可分,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1.引申: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2.隐喻:反映不同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13.换喻: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
14.同义词和反义词: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叫同义词,语言中意义相反的词叫反义词。
15.义素(语义特征):对词的一个义项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
16.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17.义场(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合而成的场或聚合体。
18.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广义是指语言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19.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20.关系意义 :词语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一样就叫做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一样和语义关系意义。
21.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
22.语义指向:句子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里,或者说哪个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23.变元:又称“题元”、“项”,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24.相对反义词:又称极性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在反对关系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另一方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间存在着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这类反义词就叫相对反义词。
25.绝对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必然肯定另一方,两者之间没有非此菲比的中间状态存在,这类反义词就叫绝对反义词。
26.同音词:意义不同,但语音形式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称为同音词。在语言运用中有它积极的作用。
27.言内意外:实际话语及其中的语句自身都是有字面意义的,这是“言内”意义;除了言内意义之外,有许多话语或语句还传达一些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意外”即真正的意图在字面意义之外。但任何言外之意都是建立在言内之义基础之上的 ,所以合称为“言内意外”。既是消极的言不尽意的结果,也是积极的言不尽意的一种表现。
1.文字:一是指一个个的字,一是指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文字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2.笔画:现代汉字成形的最小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笔提起叫做一笔货一画。
3.偏旁:指的是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就是切分合体字而产生的一级部件。
4.字母: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
5.拼音文字: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
6.意音文字: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文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7.象形文字:是记事图画简化的结果,是标记语言中词的初期的文字体系。
8.表意文字: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
9.形声字: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这样的意音文字叫作形声字。
10.自源文字:指从创立文字其就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11.借源文字:指借用或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
12.口语:凭借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
13.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14.字符: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15.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在组合而成的字符。
16.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板上“压印”出来的文字,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
17.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者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18.语素文字:能够基本是吧语言中的不同语素用不同的单字表示出来的文字。
19.部件:从笔画到字的结构过程中的中间单位,是一种在结构上不成字的笔画。
20.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放弃了表意的造字方法,改为直接记录语言单位的读音,即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这是一种比较简明的文字体系,可分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两大类。
1.社会变体:不同社会集团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叫社会变体,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2.风格变体:语言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3.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
4.阶级方言:不同阶级所拥有的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主要表现在各个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
5.地域方言:又称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汉语中俗称“话”,如“江浙话”“福建话”“广东话”就是指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6.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集中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如汉语、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7.母语:又称原始基础语或基础语,类似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
8.子语:类似汉语、藏语那样的语言,汉语和藏语是原始汉藏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延续。
9.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做的分类叫谱系分类;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语族、语支、语群。
10.共同语:又叫通语。它是一个民族或部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
11.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称为基础方言。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12.国语: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焦急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与“国语运动”的“国语”不同)(民族交际语: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3.语言的规范化: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吧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14.黑话:当社会上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隐秘团体后,就有可能产生隐秘语言,即黑话,也叫隐语。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1.借词/外来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徳律风。
2.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如:电话。
3.仿译词:属于意译词的一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注意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移植过来。如:黑板、牛津。
4.语言的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者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5.自愿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那个自己的语言,选用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这种情况叫自愿融合。
6.被迫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这种情况叫被迫融合。
7.语言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
8.语言整化: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音素逐渐接近、统一起来。
9.语言混合: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是几种语言的混合,这种现象叫语言混合。
10.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时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11.洋泾浜语:又叫皮钦语。“洋泾浜”本是上海外滩的一段,随着上海变成商埠,洋泾浜成了外商聚集之地,他们和当地平民接触,就是用支离破碎、变形走样的英语,于是“洋泾浜”就成了不纯正英语的中国名称,后泛指混合语。
12.克里奥耳语(混合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的唯一交际工具。
13.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选择一种或数种语言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在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不同国家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4.世界语(Esperanto):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制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1.尖音/团音: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2.尖团合流: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尖团合流”
3.浊音清化: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叫浊音清化
4.语音演变规律(音变规律):语言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5.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的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注意并不等于语音相似。
6.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较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7.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著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8.类推作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其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带的条理性。
9.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10.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范围比原来的大,就是词义的扩大。如江、河。
11.词义的缩小: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就是词义的缩小。如丈人、臭。
12.词义的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另一类现实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如pen、book、plume。
01
文史优质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发布人文社科讲座信息和学术热点话题。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02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语言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语言学”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编辑:燕黎宁
审核:马玉倩
来源:“文学考研”公众号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既可意会 也要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