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罗卫东 | 文献阅读与文字考释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文獻閲讀與文字考釋
羅教授以文字考釋爲中心,結合具體實例,向同學們展示了發現及解決文獻語言疑難問題的方法,具有啟迪思路、垂範引導的鮮明作用。
羅衛東教授
一 釋“
首先,同時期出土的“罍”與本器在形制上有較大差異,不屬於同一種器具類型,因此,本器并非報導定名的“罍”。其次,“缶”字很早就見於已出土的青銅器銘文,其字形與所釋字相去甚遠,不能認作同一個字。而根據《殷周青銅器通論》,“
二 釋“釱”
羅教授指出,作爲“釱”字部件的“大”和“它”字可以互換。《説文》“鉈,短矛也。從金它聲。”《方言》記載“鉈”作“鍦”。據此,羅教授推斷,“釱”就是燕國對矛的一種帶有地域色彩的命名,是區域特徵在文字上的體現。
三 釋“有方”
羅教授認為,從出土文獻對“有方”的記載來看,出現錯訛的可能性很小。另外,文獻中將“有方”與長兵器相并列是值得注意的信息。隨後,羅教授進一步指出,根據《耒耜考》和《耒耜的起源與發展》等成果,自然界中可利用的尖頭木棒慢慢發展為一種鰭狀的農具,這種農具在許多文章中釋讀為“方”,而這種農具又逐漸演化為一種叉狀的武器。漢畫像石中的一種叉狀兵器根據其形制應定名爲“鎩”。“鎩”字在《汗簡》中的形體即由“金”“又”“方”三個部件構成,其右部從“方”從“又”,表示用手持武器。
由是,依據文獻中的器物形制描述,結合“有方”形體、文獻訓釋及文物圖像,可知“有方”是一種枝形長兵器,由農具演變而來。
四 釋“御”
終 尾聲
羅教授提出,漢字的考釋要以“形”為中心,要在單字考證的基礎上探討漢字規律性。在文獻閲讀與文獻考釋之時,既要重視各字之間的聯繫,也要重視文字本身形音義的聯繫,善於發現問題並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考證、釋理。羅教授此次的講座使同學們受益匪淺,講座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发布人文社科讲座信息和学术热点话题。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重磅丨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公示 附:语言文字类名单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简牍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语言学”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编辑:燕黎宁
审核:马玉倩
来源:“文献语言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