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部NFT平台iBox暴雷,但似乎没什么大不了

创习社小蓝 元宇宙创习社 2022-07-15

最近,国内曾经的头部NFT平台iBox上藏品价格暴跌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把进入5月以来本就不太平的数字藏品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在政策环境逐步完善的情况下,违规开放二次交易的iBox,似乎并没有逐步规范化自身运作的打算,而是选择了一条危险的道路:


收割用户,卷款跑路。

 

📸️ © 必应


这套模板其实并不新鲜,只要简单了解iBox的起家与运营之后,便会发现如今的各种雷,在最初便已经埋好。

 

作为曾经在区块链等各个领域有过“创业”经历的人,iBox的创始人唐凌,早在2017年时便利用墨链收割过很多人;此外,ibox的前身火币也曾狠狠割过当时的参与者。

 

而当这样一个有着种种“前科”的“圈内大佬”将触角伸向彼时刚刚兴起的NFT交易平台时,便注定了相似的剧情一定会再次上演——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 iBox所属的超级星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有诸多的经营风险 © 必应

虽然iBox自去年6月21日正式上线至今也才不到一年,但已经算国内较早入局NFT的平台。

 

而较早的入局也为其占得先机,从而得以在NFT交易平台尚未发生如今的大混战之前便积攒了一定人气。

 

提前布局的iBox团队也确实展现出操盘此类平台的“丰富经验”,为iBox设计了诸多具有“吸引力”的玩法,以此快速聚集人气。

 

📸️ 各种同系列藏品 © 必应


1 藏品合成玩法

 

藏品合成玩法顾名思义,由平台首先推出一系列同系藏品,或者不同系列藏品,最终由多个藏品合成一个新的藏品,新的藏品往往会取得更高的价格,而使用过的藏品会被销毁。

 

这其实是目前国内部分平台的常用玩法,只是在相关政策逐渐趋紧之后,许多平台已经开始有意减少藏品合成玩法并控制合成藏品的价格,而iBox却依然保持着既往节奏。

 

📸️ © 必应


2 优先购玩法

 

这一玩法基于上面讲到的藏品合成玩法运作,即参与者如果拥有了合成后的藏品,便有可能会享受到下一次产品的优先购,而优先购买的藏品往往也会更具价值,由此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交易逻辑。

 

拥有待合成藏品便能拥有合成藏品,拥有合成藏品便能拥有优先购的机会,从而拥有下一次的待合成藏品。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合理闭环,但每次循环都会将藏品的价格越滚越高,最终面临无法出售的情况。

 

📸️ 张国荣数字藏品曾爆发过巨大争议 © 必应

3 利用政策空白期

 

目前国内关于数字藏品交易平台管理政策的匮乏,也是目前很多平台依然开放二级交易的原因。

 

虽然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呼吁会员单位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从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风险。

 

但这终究只是倡议性质的文件,并无行政或法律上的强制力,只能解读为为即将到来的政策吹风。


📸️ © 必应


很多平台已经随着风声的收紧逐步规范二级交易,但在无强制力约束的情况下,平台自然也依然可以选择在政策空白期疯狂玩火——iBox明显属于后者。

 

其实ibox的这些玩法并不新鲜,无非就是趁着政策与监管的漏洞大赚一笔——就像自己的前身火币一样。

 

集齐这些要素的ibox其实已经五毒俱全,只待团队选择合适的撤退时机。

 

在价格开始暴跌之前,已经有一些用户发现许多大量出货的人,都是平台方的人,并且一出手就是大量的筹码。

 

更有甚者在很多时候在活动还没有公布的时候,市场上面就已经有了相应的交易——这其实就是内幕交易。

 

📸️ 暴雷之前的疯涨 © 必应


而在暴雷的前一周,iBox上的藏品价格开始飞速飙升,各大藏品价值疯狂上涨,并传出了币圈大佬入驻的消息。

 

但就是在这一轮暴涨之后,情况开始急转直下。从当时的行情图上能够明显看出,产品价格几近全线下跌,跌幅近半的也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诸多藏品还出现了有价无市的问题,参与者想要脱手却无人接盘。众多参与者的恐慌情绪层层叠加,最终将iBox送上了热搜高位。

 

📸️ 暴雷之后的狂跌 © 必应


这种明显脱离合理范围的价格波动,导致了许多参与者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最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学生与未成年参与者——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胆寒。

 

在数字藏品交易圈中,iBox最多被调侃的特点便是拥有数量众多学生用户。


这些缺乏判断力的学生,成为iBox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些学生中,有不少人甚至在“客服”的诱导下通过互联网借贷来购买该平台的数字收藏品。

 

📸️ 相关报道 © 必应


这些抗风险能力几乎为零的学生面对价值的巨大波动,必然无法承受。上月末iBox社群中便传出3名大学生借贷30万元左右购买该平台数字藏品,但由于亏损太多而选择跳楼的新闻。

 

虽然最后校方进行了辟谣,但随后iBox的声明却也佐证了确实有学生、未成年参与平台的交易。

 

当然受伤的不止是学生,许多持重资参与其中的企业经营者,最终也面临着惨淡收场的局面:

 

📸️ © 截图

📸️ © 截图

 

或许很多没有参与其中的看客,并不会对参与者们的遭遇产生同情:毕竟命运中所有馈赠的礼物,都会在暗中标好价格。

 

但这其中平台的纵容与贪婪,才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平台方作为政策空白期数字藏品规范化运作为数不多的依托,理应加强对自己的约束。

 

在这个风向转换的时机,iBox却没有选择拥抱政策,逐步规范运作,而是选择了最坏的一条道路:就像曾经的选择一样。

 

而事情发展至此,已经从单纯意义上的平台问题发展成了互联网上的舆论战。小蓝搜索“ibox”关键词,显示的搜索结果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 © 截图

 

但在舆论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之时,iBox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各种洗地,都已经失去了意义——毕竟说再多,iBox抛弃用户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


这不能不说为国内其他数字藏品平台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数字藏品的参与者们直观展示了过度炒作的危害。

 

由于政策环境的差异,其实目前国内各大平台的数字藏品与NFT并不完全相同。虽然两者都拥有唯一性、稀缺性、可追溯性等优势,但区别也很明显:

 

1、NFT基于公链发行,而数字藏品多基于联盟链,这也就是非许可链和许可链的不同;


2、NFT完全匿名,而国内购买数字藏品需要实名认证;


3、NFT可以通过ETH、USDT等虚拟币购买,数字藏品只能通过人民币或者数字人民币购买;


4、NFT可在全球用户间流通,数字藏品在国内暂不能流通,对二级市场交易管控严格。

 

📸️ 目前国内的数字藏品平台 © 元飞船数藏舰


此外从是否放开二级交易的角度,还能将数字藏品平台进一步划分:

 

1、依托大厂的数字藏品平台,这些平台没有二级市场,目前发行的藏品数量也比较有限,不太容易抢到;


2、独立运作的数字藏品平台,这些平台会开设二级市场,并大量发行数字藏品,部分藏品甚至存在侵权现象。

 

📸️ © 必应


虽然名义上都为数字藏品平台,但明显前者更偏向收藏价值,后者更偏向炒作。


再加上脱离了NFT诸多特点的数字藏品本来价格便缺乏合理依托,从而导致那些不规范运作的平台上发行的藏品价值,更是成为几乎毫无依据的水中浮萍。

 

纵然已经发生了头部平台的暴雷事件,但是目前来看这场资本游戏,却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iBox的网站依然可以正常访问,许多保留二次交易的平台也依然没有规范化的迹象,而藏家们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这些平台。

 

📸️ © 截图


毕竟这种毫无造血的纯资本游戏,只要有人接盘,就能一直持续下去,而且每个人都不会觉得最后一个接盘的会是自己。

 

小蓝并不想说一些呼吁大家谨慎入局、只买不抄的车轱辘话。其实道理人人都懂,但当赤裸裸的利益展示在自己面前的时候,谁又能真的保持定力?

 

而至于数字藏品担负的文化传承与宣传作用,如今看来也更像是平台冠冕堂皇的说辞——又有多少人真正因为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而参与到这场狂欢之中?

 

📸️ © 必应


不论怎样宣传其依托的区块链等各种技术,但在大部分局外人看来,吹得天花乱坠的数字藏品终究只是一张图片。

 

而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这种脱实向虚的游戏也并不会让经济良性发展——但这又有谁在乎呢?

 

作为一个旁观者,小蓝发现从A-Soul珈乐的退团事件,再到iBox冲上热搜,似乎关于元宇宙出圈的事件,总是坏消息。


📸️ © 必应


小蓝也知道,不论是数字藏品还是虚拟偶像,终究会回归理性。


但这个“理性”,是健康发展,还是无人问津?或许并没有人关心。而那些受伤的未成年学生、被压榨到极点的中之人,更早已被遗忘。

 

不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这些概念都变得不再耀眼,下一个“元宇宙”就会出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