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社企案例 | 定一文化:我在成都修书画

 导读 


“博物馆失火,救猫和救画只能选择一个,你救谁?”


这是2019年《奇葩说》的一期极具争议性的辩题,并迅速登上热搜。如果现在你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让几百年前破损严重的古画卷重新恢复艺术光彩,你是不是就不那么纠结这个辩题了?


这群人的职业叫做“古画修复师”,又被业界誉为“画医”,因为他们可以让濒临“死亡”的古书画起死回生!据国家文物局调查显示,在全国文物系统内有记录的3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需要修复,而这些文物中,尤以古书画文物偏多。十几岁就入行,深耕书画修复60余载,这让廖定一有着很多身份:张大千御用裱画师刘绍候先生的弟子、四川省省级非遗传承人、四川博物院副研究员、成都博物馆院高级顾问、还是两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在2017年,76岁高龄的廖定一在原来他带领的蜀裱工作室团队的基础上与他的学生一起成立了四川定一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定一文化”),公司以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使命。因此,廖定一老先生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定一文化的监事。


如果说修复书画文物,是出自于本性和热爱,成立公司则是廖定一的选择。对他来讲,这个新身份可以将他的几种身份都融在一起,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用。这不仅仅是吸引,还是使命、责任。


廖定一老先生向省文化和旅游厅戴允康厅长及相关部门领导介绍蜀裱项目


缘起:

在生产中保护传承

上午10点,在1个多小时的车程后,79岁的廖定一在国际非遗博览园站下车,步行10余分钟,跨过烈日与树荫,径直走进他戏称为“牢房”的工作间,这是廖定一的上班日常。工作间是24小时监控运行的,专心致志工作的技术团队对这样的全天候监控环境早就习以为常。


“老师每天都会来,帮我们处理一些疑难杂症。”廖定一的徒弟张亮介绍道,“停不下来,老师从四川博物院退休后被成都博物馆院返聘,继续从事纸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还要带学生,比以前更忙了。但是,即使老师什么都不做,只要待在这里,我们就很安心,他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定一文化成立前,廖定一已经做了60年的书画修复师,从四川博物院到成都博物馆院及省内外各种兄弟文博单位再到个人工作室,在半个多世纪的修复生涯中,廖定一过手的名家作品数不胜数:唐伯虎、石涛、郑板桥、张大千……他甚至还修复过仇英款的《清明上河图》。他笑称自己被判了无期徒刑,一辈子就只做这一件事了。


“我还能做几年?”


2016年,廖定一凭借“四川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顺利入选四川省非遗传承人。这让廖定一再一次思考起长久盘踞在脑海中的问题:技艺的传承怎么办?


据统计,四川从事古画修复工作的工匠只有十几个;像廖定一这样功力深厚的工匠,在全国内都仅寥寥几人。面对自己热爱的工作即将“断层”,后继者青黄不接的局面,他忧心忡忡。


如何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何让人才能够留在这个领域干下去?这是廖定一每天都在盘算的问题。

 

廖定一老师指导修復明剪拓本《元魏中嶽嵩陽寺碑》


在为各省市博物馆培训人才以及给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两所高校授课的过程中,廖定一愈发感到,仅仅单线去教手艺还远远不够,把人引进门了,还要解决“出路”问题。


他深知,技艺只有在生产中才有生命,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跟物质结合才能焕发活力。彼时一直跟随廖定一学习和工作的学生们提出了一个设想:何不成立一家公司?


2017年7月,以廖定一名字为名的四川定一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就这样诞生了,完成了从个人到企业的形态转型。公司主要做两件事:装裱修复书画和开展技能培训。


公司的创始团队有三人:廖定一为执行董事,是公司的精神领袖;张亮为内部运营,负责公司具体运营,撰写方案及具体的修复工作;殷雄雄为外部拓展,负责市场开发、承接项目;三人形成了定一文化的完整运营体系。


原则:

坚持匠人精神

还原文化真实

对于大部分初创公司来说,建立品牌是其发展壮大的战略目标。而对于定一文化来说,企业一成立,就完成了“定一”这个品牌的塑造,这个品牌,廖定一用了60年的时间来积累。


“年轻人都想干点大事业,谁也不想一个人关在一个屋子里默默无闻地做,那时候有条件的都换了工作了,只有我坚持下去了。”廖定一回忆起他的职业生涯,“一般一幅画分为三层,每一层都需要修复处理,最终达到是同一幅画的效果。这个补画过程枯燥乏味,并且绝不能出错。


修补时要全神贯注,需要动脑筋、保持心静。这还是个体力活,躬着腰杆一站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到了关键步骤,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这种甘于寂寞、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定一文化的每一个人。


修复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难度不仅仅体现在“修”。为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修复者从信息搜集、方案、工具、材料到技艺,任何一个步骤都要反复琢磨。“修这个过程只占到整个工程的30%。”


“文物要绝对安全,不敢用高科技”。“安全”是定一文化提的最多的一个词。修复一幅作品,最快也要历时三个月,有时甚至需要跨度三年!但定一文化一直坚持用手工装裱,而不采用机裱。


所谓机裱,也有人称为“现代裱”,它采用一种特制胶膜作为粘结物,并且不需要像手工装裱那样一遍又一遍地上墙待干,而是直接用机器压平它,所以最大的优势就是快速。而传统的手工装裱,工序异常复杂,每个环节对于技术的要求都很高。


在手工装裱繁杂的工序中,最重要的就是浆糊的制备。浆糊的质量直接影响装裱的整体效果,浆糊要制得均匀、透明。


除此之外,刷浆糊也是一门要求很高的技术。即便如此,定一文化依然坚持使用传统的手工装裱工序,这似乎与大多数企业追求的规模化背道而驰。


“一是从书画自身艺术价值考虑,手工装裱对于伤残折损部分更容易做到接近原貌的完美修复;二是从书画的生命周期考虑,手工装裱将来还可以给作品揭裱,进行重新修复,从而延长文物的生命;而机裱的作品则很难实现重新装裱,这等于剥夺了它二次修复的权利。”张亮解释道。

 

尝试揭裱机裱庙画


除此之外,定一文化的修复工具基本是由团队自己手工制作,对原材料的准备也近乎苛刻的地步。虽然工作量大大增加,但只有这样他们用起来心里才有底。


例如使用的糨糊必须按照经验调配,对浆糊的原料也十分讲究,以去除面筋且经过自然发酵的小麦淀粉为原材料冲制的浆糊才不易虫蛀且去掉了“火气”;选用的纸张要尽可能与原作纸张相似,所以平时廖定一的团队会有意识地搜集并储备一些合适的原材料。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些事情也必须靠手工一点点去做,因为我们是做文化遗产保护的事情,更来不得半点马虎。”廖定一说出了定一文化的品牌价值所在,这就是装裱匠的匠人精神!


发展:

突破固有市场

建立合作联盟

定一文化自2017年成立以来,先后参与了来自四川省文物商店、四川美术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宜宾、泸州、资中、会理博物馆、重庆涪陵地区博物馆、贵州文物局、青岛博物馆、青海乐都文管所、洛阳华夏金石博物馆等单位书画的保护修复工作。


随着定一文化知名度的提升,外地的单位也开始找上门来,定一文化的业务范围从最初的成都区域逐步扩大到全省乃至全国。


虽然定一文化发展至今,已有一定的规模,但企业在创立之初的经营过程中却困难重重:缺场地、缺资金,缺业务。公司的业务主要依靠廖定一的个人资源,承接当地的一些馆藏业务。


“住了两年的出租屋,客厅就是工作场,晚上就睡在阳台。虽然只有四、五名员工,但他们的足月工资都发不出来。持续2年时间左右,大家都因为对这件事的热爱和喜欢坚持了下来。”张亮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感叹不已。


扭亏为盈的转折点在2019年——免费入驻四川省非遗文化厅提供的100多平的办公场地。


场地的解决为定一文化大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其业务的发展也发生了转变:


首先,公司不再局限于为政府事业单位服务,开始逐渐接纳来自私人博物馆、私人企业、个人的书画保护修复项目。


尽管目前这部分客户的占比仅为15%左右,但客户群体的多元化,一方面有效降低政府项目回款慢的风险,保障公司的现金流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对定一文化参与市场化竞争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商业修复的要求更高,修复程序不一样,需把破损的器物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和颜色,使其色彩、纹饰和质感呈现出完好的视觉效果,要达到完美型修复的价值。”张亮介绍道。这个过程也让定一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公司开始建立合作联盟,抱团承接项目。


2019年,是定一文化业务迅速增长的一年。“一次出差去长沙13个小时,1个小时在路上,睡2个小时觉,10个小时见了不同行业的四拨人。”负责市场开发的殷雄雄是这样描述2019年的工作状态。


在人员配备上,除了定一文化的自有技术人员,公司的背后还有整个廖定一的门生团队共同承接项目,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技术后援团。


不仅如此,定一文化在这一年还加强资源的开发合作,公司从业务需求出发,与三家公司展开合作:一家专注于博物馆智能化产品服务,一家主攻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另外一家则是北京的有资质的文物修复中心。


四家公司各有所长,抱团承接项目,这大大提高了定一文化的竞争力,同时也降低了运营成本。


2019年,定一文化有全职员工15人,顶岗实习生8人;公司的服务收入近300万元,公司也因此摆脱财务困境,开始有条件地发放员工的拖欠薪资,迈入稳定成长的阶段。


优势:

薪火相传

重视技能团队的培养

当很多的社会企业还在为如何扭亏为盈、如何稳定业务而发愁的时候,定一文化却在亏本办非遗传承培训班了。这源于定一文化创办时的初心,也成为了定一文化如今的一大竞争优势。


“根据数据库普查,我国现有的修复人员要将亟待抢救的文物修复一遍,需要2000年!要修的太多,能修的人太少!”廖定一说道,“文物修复不是一般意义上依靠手艺将受损的文物修得天衣无缝,而是在科学的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既保留文物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等价值,还能将文物修复得富有美感,这才是很难的技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同时,他强调培养一个装裱修复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和精力,就好比培养一名医生,先要本科学五年,研究生再学几年,还要在岗位上磨炼几十年,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定一文化的技术人力主要来自合作的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两所高校以及师傅带徒弟的社招。行业的特殊性、对文物修复师的高要求,无疑拉高了就业门槛。


“当初公司面试80名人员,挑选之后能够正式上岗的人员只有8名,实际到岗4名。”张亮道,“全国54所学校在办文物修复专业,但是出来不能用。我们发现技能团队的培养和整个社会市场的对接有落差。”


招不到自己满意的,就培养自己满意的!


自2018年起,定一文化已经连续开办两届非遗传承研习班,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学员进行一个月左右的集中培训。相较于目前市场上非遗传承培训班动辄几万的学费,3000—4000元的低价学费以及廖定一的品牌号召力让很多热爱这个领域的人慕名而来。


“每年都是亏本在办这个培训班,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在人数上也控制在30人以内。因为报名的人太多,我们在选人标准上也会做一定的倾斜,一是我们能不能用,未来有没有可能留在我们这;二是能不能推动四川经济发展。”张亮介绍道,“虽然培训时间仅一个月,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公司全员都要全身心投入到这件不赚钱的事情上。”


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定一文化仍然会与学员保持紧密的联系。公司会通过语音、视频,甚至奔赴现场进行各项后续服务,帮助并指导他们解决在修复工作中碰到的各项难题,甚至承接一些学员自己无法完成的业务。


定一文化通过这个小小的培训项目,不仅践行着传承装裱修复技艺的使命,还将自己的品牌传播出去,在行业内形成了很好的口碑效应。

 

第一届四川书画装裱非遗研修班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定一文化深知,公司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最后都是技术解决问题。因此他们不断加强公司内部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


一是坚持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年轻人多跟老师傅学习;


二是坚持以项目培养新人,通过让年轻员工、实习生承担具体的文物保护项目,促进其成长;


三是建构了独有的一套技工评级激励机制,将员工业务按照1-9级评定。


展望:

培育探索新方向

“我们每年3-5单就达到饱和状态了,现在考虑更多的不是怎么接业务,而是怎么争取优质业务。”殷雄雄告诉我们,定一文化现有的核心业务需要花费2-3年完成,一年书画修复500-600件已经是极限。


生产力十分有限,但人力成本却高达70%。面对这样的挑战,定一文化开始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方向。


1.试水文创产品,尝试建立行业标准


非遗的保护,不是简单地“宣传并让人知晓”,而是发掘它的“现代价值”。


为此,定一文化专门成立了文创开发部,不同于单纯地凭一己之力销售文创产品,他们还与国际设计师、政府和文创公司开展合作,试图将设计、生产、销售各大渠道进行对接,形成一个品牌集成的平台,例如定一推出了一张修复台桌子,这张桌子的制作涉及了漆器工艺、修复工艺等非遗技艺。


目前在文创产品运营方面,定一文化并没有投入太多成本,更多的还是在承接定制业务,包括给各大博物馆以及同行提供修复台、马蹄刀、鬃刷等传统修复工具。


凭借在行业内现有的知名度和公信力,定一文化努力尝试推动这些产品的标准化,乃至推动整个行业的标准化建设。


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成都举办,定一文化成为大运会奖牌的指定供应商。对于定一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他们希望通过大运会的项目可以将产品从奖牌延伸到更大众化的服饰。“不奢望件件畅销,只要做出一个爆款就不得了了!”殷雄雄感叹道。


目前,定一文化依然在以谨慎的态度进行探索,“文创要一次做成,不想砸牌子。毕竟我们不是为了短平快地去赚钱,是想把它当做一个长久的事业去奋斗,实现更广泛的社会价值。”殷雄雄强调道。


2.与社区嫁接的100种可能性


2019年,定一文化被正式认证为社会企业,他们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经过一番考虑,下沉到社区提供服务成为定一文化在2020年的又一大战略目标。


与社区合作成功的关键是将社区的痛点与社会企业的优点嫁接到一起。定一文化正在构思如何依托其优势资源,为社区的残障人士、待业人士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


“只要手、眼睛、智力没有问题的人士,就能将古籍修复作为一项生存技能去学习和掌握。”张亮表示,“包括还可以引入一些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进社区,例如书法、篆刻、绘画、文物鉴定科普等等。”


此外,定一文化也在尝试发掘潜在的社区文化资源,将其作为一个社区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和升华。


例如近期他们在为“武侯区博物馆聚落”和“西南国际文保艺术中心”做规划设计方案,考虑到博物馆的功能,引进国际标准,将收藏、保护、展示与教育进行有机地协调,尤其是文物保护库房和修复功能区的建设。“希望立足成都,辐射西南,为中国的文博事业提供优质服务。”张亮满怀憧憬地说道。


结语

毫无疑问,定一文化最大的优势就是廖定一老先生的品牌背书。廖定一老先生60多年的行业经验和资源,成为定一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当“定一”成为“定一”,转型为社会企业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困难。


不过社会企业的认证仅仅是开始,要想做大做强,真正地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初心使命,单单依托“定一”这块招牌远远不够,还需要考虑如何让定一文化迈向规范化、社会化和现代企业化。


张亮清楚地知道公司还存在资金紧张、人才不足、宣传推广不到位等种种困难。他虽然有很多好的想法,但能否真正地实现这些好的想法,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制定详细的实施策略,还需要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虽然未来的道路不乏困难阻碍,但定一文化的所有员工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定一文化的社企之路才刚刚开启,他们在这条路上一定会走得更稳更远!



-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成都市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