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南书局的诞生︱复兴中路517号的故事

小南 世纪朵云 2022-04-18

 
 01



多年以后,复兴中路517号这栋建筑准想不到自己会以怎样的面目伫立于世。

 

1910年的上海还相当年轻。

 

那时法租界最高管理机构——公董局规定,凡租界内一应建筑,要按照欧洲的习惯来建造。


于是,在经过精心筹划之后,二十世纪20、30年代,顾家宅公园附近的辣斐德路、马斯南路等街区顺应时运,建成了一大批以石头、砖块为基底的法式花园别墅、洋房


                                           

1926年,辣斐德路557号(今复兴中路517号),一栋三层带阁楼的法式花园洋房正式竣工。这一年,上海的报纸除了连篇累牍地报道北伐的大新闻,也开始投放一些高级法式公寓的招租广告。

 

不太确定的是,北伐战争的男主角之一——冯玉祥,到底是什么时候最终买下了517号这栋建筑。


确定的是,30年代伊始,冯玉祥就已经是这里的主人。但他常年戎马,漂泊不定,从30年代开始,这栋洋房便对外出租。

 

1936年,517号迎来了另一位名头响亮的新主人——诗人柳亚子


                                             

02

1932年,柳亚子受聘成为上海通志馆的馆长。此时人到中年的柳亚子盛名在外,不仅文学创作激情澎湃,主持历史文献编纂的工作也是一丝不苟。1936年,他为了工作便利,搬到了现在的复兴中路517号。

 

30年代,复兴中路及思南路街区聚集了相当一批当时的上海文化名流。



著名小说家曾朴当时住在马斯南路115号(今思南路81号),他时常邀请同侪好友相聚,像法国沙龙一样,在灯火通明的法式住宅里谈笑风生,谈论时下的文学风潮、西洋见闻、社会新事,他的博闻多学、儒雅风韵,常常令宾客忘记时间的流逝。

 

柳亚子也成为思南公馆建筑群云流名集中的一位。他在这里读书、工作,主持上海通志馆及南社纪念会的诸多事宜。


                                           

他的书房中,靠墙而立的书架上堆满了古今中外的书籍,还有许多时下的杂志和报纸,宣告了主人的博学矫志。宽阔的写字台上则放着柳亚子一家人的全家福照片。


推开窗户,并不宽敞的复兴路对面便是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惠风徐徐,郁郁葱葱,林间清气四溢,一直飘散进517号这一方天地。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上海通志馆的编纂事业被迫搁浅。但柳亚子并没有因此闲下来,他将所居的517号命名为“活埋之庵”,闭门谢客,潜心于自己的兴趣研究。


他和田汉、夏衍等人联合创办杂志《熔炉》;重新编订出版《曼殊余集》《南社纪略》等书;醉心于南明史研究,并且卓有成果。

 

直到1940年,他离开上海奔赴香港躲避战乱,复兴中路517号一直是他生活、创作的沉默见证。


                                             


 
03



时光匆匆来到2018年,在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复兴中路517号将以全新的面貌伫立于世。

 

思南书局将在这里诞生。517号将开始一段新的故事。

 

谁是思南书局?

 

一座承载了上海近代历史缩影的海派建筑。

一群对阅读和观察世界充满倔强热忱的人。

一个继承自松沪先贤的古老未磨灭的理想。

 

当这些陌生的灵魂相遇,终于赋予了思南书局新生。


 

而你,能在这里得到什么?

 

在百年思南公馆建筑群里看到生动历史。

在法国梧桐历经沧桑的光影中思考哲学。

在前贤先哲的故地拥抱超越时间的文学。

在复兴公园的林香微风中感受前卫艺术。

 

柳亚子有诗云:海内文章新雅颂。

 

思南书局将成为上海新雅颂之地,在这里等你来。

 

梧桐树下,清风复来,人文心脏,再次跳动。

 

4月23日,我们不见不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