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补精妙招、 闭目之谜、坐忘之要

请点击关注--->>>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如何补精?


“很多人虽然把脸洗得干干净净,但是远远望去,好像蒙了一层灰一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色晦暗,其原因在于元气肾精不充足。


所以,美容不是表面功夫,只有脏腑安和,气血均平,经络通畅,元气肾精充沛,气色才能由内而外的润泽透亮,皮肤自然会变得细腻嫩滑。”


下面这个方法,是古代经久不衰的健身术,几乎任何一本养生专著都会把它收录,足可见古人对这种方法的重视程度和实用价值。


笔者曾经拜会一名老中医,七十余岁高龄,爬山依旧健步如飞,很多随同爬山的年轻人都气喘吁吁,疲惫不堪,而老人家却谈笑自若,未见疲劳之态,其气色明润含蓄,声如洪钟,问及养生之道,


答曰:“叩齿吞津法”,跟老人同行时,经常听到旁边“咕咚”一声咽口水的声音,那便是老人将叩齿吞津养生法融入生活中,随时咽津以充盈肾精,久而久之,元气充沛自然身轻体健,气色名润。现将叩齿吞津法介绍如下:


 一、叩齿吞津保健法 



“叩齿吞津保健法”是传统中医重要养生术之一。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


据文献记载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时的医家陶弘景,年过八旬,齿紧完好,身体健壮,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齿法 ,他认为“齿为筋骨之余” ,叩齿则会筋骨健壮 ,精神爽快。


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明朝有位长寿者叫冷谦 ,史载活了一百五十岁,他的长寿经验就是:“每晨睡醒时 ,叩齿三十六遍。”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叩齿健身的习惯,他曾说:“一过半夜 ,披上上衣面朝东南 ,盘腿而坐 叩齿三十六下 ,当会神清气爽。”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寿命最长的皇帝,他的长寿秘诀之一也为“齿宜常叩”。古谚语曰:“晨起,叩齿三百响,齿坚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由成熟逐渐走向老化,其功能渐渐衰退,牙齿也不例外。


对中老年人来说,牙齿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切不可掉以轻心。在这里向广大糖尿病患者及中老年朋友介绍一些牙齿保健的方法。



功法要领:


1、叩齿,早晨醒来后,先不说活,心静神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闭目,然后使上下牙齿有节奏的互相叩击,铿锵有声,次数不限。


刚开始锻炼时,可轻叩20次左右,随着锻炼的不断进展,可逐渐增加叩齿的次数和力度,一般以36次为佳。力度可根据牙齿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为完成一次叩齿。


2、吞津,从传统中医养生之道来看,叩击结束,要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击后,用舌在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36次,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


当感觉有津液(唾液)产生时,不要咽下继续搅动,等唾液渐渐增多后,以舌抵上腭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数次,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时间及次数以上为完整一次的“叩齿吞津保健法”,每当做时以十次为佳,一天当中早、中、晚各叩齿十次,多做更佳。


其中早晨叩齿最重要,因为人经过一夜休息,牙齿会有些松动,此时叩齿即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又兴奋了牙神经、血管和牙髓细胞,对牙齿健康大有好处。



保健机理:


1、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现代食物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使牙齿的咀嚼功能相对减弱 ,经常叩齿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欧美发达国家,牙医是最吃香的行业 ,那里人的牙齿都干净健康 ,而国人走出国门 ,牙齿外观丑陋肮脏、口腔异味及牙病丛生成为了一大标志。


所以,在普及护牙和治牙的同时 ,经常叩齿 做好牙齿的自我保健也不可忽视。人们一般都认为 ,牙痛不是病 ,


而世界卫生组织则把引起牙痛的龋齿和牙周病列为全世界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口腔健康是关系到全人类健康水平的大问题。现代医学证实,口腔疾病可引发多种疾病 如心脏病和胃病就与牙周炎有关。


从现代医学对牙齿功能研究的认识来看,牙齿的牙腔内有由血管等组织构成的牙髓,是牙的营养通道。


牙所需要的营养在血液里,叩齿产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动牙髓及牙床,巩固牙齿和牙周组织,兴奋牙神经、细胞和血管,促进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牙齿的营养供应,


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齿的自洁作用,发挥类似咀嚼运动形成的刺激,提高牙体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齿变的坚硬稳固、整齐洁白,有益于口腔健康。


经常叩齿,还可以使咬肌及牙齿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强机能,并维持其一定体积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因年老机体萎缩造成的凹脸瘪肋状。


已经有牙病的患者,经常叩齿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叩齿时,嘴、舌充分活动,血液循环加快,这对延缓面部皮肤衰老大有裨益。


叩齿后跟着做吞津,所谓“津”,就是口腔活动后所产生的唾液。唾液能维持口腔的清洁,帮助浸湿、软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淀粉酶,对食物有消化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强免疫机能。


2、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在叩齿过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唾液能滋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唾液中有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物质。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红炉点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二、叩齿吞津发挥的养生作用 



1.健脾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东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叩齿能健脾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叩齿能健齿。齿健,则食物易被嚼细,胃负减轻,从而养胃;二是脾“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轻清稀的部分,具有帮助食物消化的功能。


叩齿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分 (饮食物 )”和脾的“运化、升清”(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减轻脾胃的负担,达到健脾胃的目的。


2.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叩齿健肾的机理有二:一是“齿者,肾之标”(《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由肾中精气所充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


牙齿健否是肾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齿能健齿、充肾精,故可健肾。二是肾“在液为唾”,唾为口津是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叩齿催生唾液,是谓“金律”,又称“玉液”,“津”通于“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故可健肾。



3.强骨益脑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为肾精所养。叩齿能健肾,充盈肾精,利及骨骼,持恒进行,能致骨坚,故可健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而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失养。叩齿能健肾,使肾中精气得充,故可健脑。


4.聪耳明目


《灵柩·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耳聪;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耳鸣甚或耳聋。又“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灵柩·大惑论》),精气充盈则目能辨五色。叩齿能充盈肾精,故可聪耳明目。


美颜荣发:叩齿可活动面肌,加强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肤的营养,进而美颜。发的生长赖于精血,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精血虚衰,则发白而脱落。肾藏精,“其华在发”,叩齿可使肾精充盈而荣发。







闭目养神,蕴含秘密


闭目养神是我国先民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收效明显的方法。祖国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关系到人的昌亡,养生者当慎养之。



一、闭目静心

在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涨之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二、闭目降气

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

 

三、闭目行悦

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眼珠上视,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放松思想,尽量默忆、想像能愉悦身心的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四、闭目意驰

当事不如意,若有所失、心中烦闷时,闭目抬头,臆想浩渺广阔的天空,你就会精神振作如释重负。或静立于高处,闭目俯视人间万景,定会使人心旷意驰。人身犹如沧海一粟,何堪忧虑,奈何患得患失庸人自扰。至此境界就会精神振作,如释重负。

 

五、闭目卧思

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形式,第二为梦境思维形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形式。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意想联翩。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物像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六、闭目消食

吃完饭后静坐休息10~30分钟的时间,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这对人们肝脏的保养,尤其是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当人们在吃完饭后,尤其是午饭,因为午饭吃得一般都比较多,身体内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而且,有数据能够说明,当身体由躺下到站立,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30%,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又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之中,它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患有肝病的朋友,建议饭后闭目养神10~30分钟。

 

七、闭目养气

“人活一口气”,这“气”就是心气儿,是精神状态,是活到100岁的动力。老年人常感到气不够用,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病人,闭目静养以培补元气,是十分必要的。


八、闭目赏乐

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或引吭高歌,或弹奏乐器。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九、闭目解乏

劳逸结合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当体力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作文疲乏了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

 

十、闭目释烦

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气永存。遇到繁杂吵闹的场合、自己不愿看的场面,又不便避开之时,不妨闭目静养,既能洗目清心,闹中取静,消除烦忧,又能偷空养生,何乐而不为?

 

十一、闭目养阳

古人有曝背之乐,老年人适当的闭目静心晒晒太阳,实为养生一妙法。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劳瑟发现,如果不是严重高血压症,经常晒太阳就能够降低血压。当人的皮肤受到阳光照射时,便会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科学家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一组服维生素D,一组接受光疗法。一段时间后,服维生素D片的患者血压没有出现变化,而接受光照的患者血压有明显的降低。

 

十二、闭目动形

老年朋友们不妨试试,找一处清静之地,双目微闭,全身放松,以尽可能慢的动作打一套太极拳,充分体会缓慢柔韧、圆活连贯的要领,定会有意想不到收获。

 

十三、闭目强记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日渐衰退,常常会遇到要记起某个人、回忆某件事,一时半会儿就是想不起来,抓耳挠腮甚是痛苦。其实此时不妨闭目静养几分钟,待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或许会灵机一现,豁然开朗。

 

十四、闭目静息

老年人瞌睡少,睡眠欠佳是常有的事。遇到一时睡不着,或半夜醒来再也难以入睡时,千万不要心烦意乱,不妨闭目养神,以静其心。或许不久就能安然入眠,即使不能入睡,静息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十五、闭目神游

静坐闭目,给想像插上翅膀,飞向野外,观灵山秀水、望天高云淡、攀泰山华山、听飞瀑松声、游长江大海……此时心怡神驰,心灵与天籁之声切切私语,人天合一,会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人到老年,不能日行百里,却能神行万里,这种“精神畅游”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

 

目为人之灵窍,心灵的窗户,传神的灵机,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专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闭目养神时,要排除杂念,精力集中,无思无虑,达到入静的境地,才称得上专意保养。有暇之时,闭目养神,持之以恒,定会获益。




庄子坐忘法(补肾健脑法)




何为坐忘?《庄子》:“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者,外忘其身,内忘其心。大通,义大道,能坐忘即合于大道。 


庄子坐忘之法,首见于王松龄教授公开传授。此法在庄子书中虽未尽露,但《庄子.齐物论》已述其大端。所谓坐忘,已明显指出其姿势非站、非卧而为坐。此坐式非跏趺亦非平坐,而是“隐机而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侍立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隐,伏也,释俯伏。旧多释凭、倚、靠、非。机,通几,指几案。《外篇.知北游》:“神农隐几,台户昼瞑。”瞑,即睡。盖神农伏于几案,其状似睡,但非一般之睡,否则,何不卧床而睡?“仰天而嘘”,俯伏即久,“收功”时自然当应如此。答焉,欧阳景贤《庄子释译》说:“答,或可解作坍、瘫。”其耦,司马彪说:“耦;身也。身与神为耦。”俞樾说:“丧其耦,即下文吾丧我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即身心寂然,两忘之义。司马承桢说:“坐忘者,长生之基也。


《庄子》曰‘宇泰定,发乎天光’。宇者心也,天光者慧照也。先定其心,则慧照内发,照允万境,虚忘而融心于寂寥,是之谓坐忘焉。”具体练功方法如下:姿势:伏案式,即趴在桌子上。先宽衣解带,自然平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地上,两臂交叠或互穿于袖内,或双掌重叠,曲肱伏于几(桌、案)上,枕以前额,颌稍内收,颈稍挺(后凸)。前额与双臂(掌)之间亦可加一海棉垫。坐好后,臀稍后移,(注意此点)以使胸腹部空松,不受挤压。练此功法浑然入忘后可出现全身松瘫现象,即极度放松状态,如取其他坐式,则难于保持姿势,甚至可突然倾倒,故必须“隐几”而坐。

姿势摆好后,长呼一口气,使气沉丹田(位脐后肾前,前七后三稍下处)。放松腹部,然后自然呼吸,不用调息,无须意守,只将身心放松,如疲极欲息,如初释重负。意、气下沉后即不再管它,即进入忘。


其要领(即口诀):“松、沉、忘”三字,重在忘字。如不能很快入静,可每于呼气时默念“松沉忘”,反复暗示,便可渐入忘境。初学者或陷于昏沉,或径入睡,皆任其自然,坚持修炼,阳气渐充,即无睡意,或醒后继续练功,亦不会再睡。


“心神沉而阳气生”,此法对阳虚、阴阳两虚或阴阳偏盛者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如值冬春季节,久病或高龄阳虚证者,每日上午在阳光充足之静室,背向太阳伏身坐忘,则可获补虚生阳、健脑益智之功。吾师称之为“负暄”或“曝背”。练此法后,会觉得头脑清醒、手足发胀、口干舌燥,间有肠鸣矢气等反应,此属正常。临床实践证明,照此法修炼,有补肾生阳,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练功后头脑清新、精力充沛,有显著增强记忆力和迅速消除心身疲劳之功效;同时有开胃健脾,促进胃肠蠕动作用,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解除便秘。许多高龄老人练功后出现生理功能的逆转,如发白变黑、眉落重生以及性功能增强或恢复等生物学年龄下降的还童反应;有些人灵感思维得到强化,智慧大开。


充分证明此法对调动人体潜在本能卓有成效。此功法之作用还有:(1)调整气脉使之平衡,收效甚速;(2)收下颏、挺后颈,亦称“闭任开督”,有利于任督循环。因挺后颈将督脉抻开,收下颏则使原属上行之任脉气机下降。此式在藏密及瑜伽中称“颔压结喉”,其作用有利于入静、入忘;(3)此法重要作用之一为“生阳”,即生理上性机能的恢复和增强。而这正是古今中外研究抗衰老、“返老还童”者公认之重要指征。因此,对阳萎等性机能衰退的治疗效果甚佳;(4)有显著的返老还童作用。年老而修内丹者,可以此作为“种药”之法。修庄子纯素之道着,可由此而达“心斋”、“虚室生白”之境界。在道家过去这属不传之秘,它还有更进一层的含意,叫作“炼津成精”,练功后上边反应是口干舌燥,口水少了;下边获得精水旺盛。有生精补脑之效。练此功法其作用大小,取决于练功之程度。


修此法,练功时间长短不限,环境安静与否不拘。可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练起,但须持之以恒,功效方显,经多年临床观察,此法尤适宜知识分子实践,被称之为“文人养生法”。

收功

收功时仰天嘘气一二次,举臂伸腰或搓手摸面,睁开双眼,稍事活动即可。

注意事项:

(1)此法宜饭前修炼,切忌饱食后练功,如已进食,须过二三小时后再练此功;


(2)练功前宽衣解带,饮白水1杯,以解练功后出现的口干舌燥;


(3)高龄人或久病、重病患者(尤其癌症、肾病、糖尿病、重症心脑血管病)练此功治疗期间须禁忌房事,才能确保疗效;中年人练此功宜适当节欲,功效方显;


(4)如坐式不对,胸腹部未能放松,练功后有小腹胀气或微痛反应,无须介意,矢气即解。



几点说明:

(1)关于放松问题。所谓放松,要注意体会这个“放”字,即放下、放开之意。用意要轻,不要“用力”放松。行放松时,精神上要轻松活泼,切忌执著。执著即紧张、僵硬、死板。故所谓放松即松开、放下。如执意于放松,反成紧张。放松时,先松身,后松心。松身时,可由头皮、颜面、颈项、胸背、腹背、上肢、下肢直到脚趾,由上而下,由内而外,逐一观照,检查,逐步放松,三五次后,再由脚趾向上逐一观照(即注意到)。随即忘掉,此谓“由上往下松,由下往上扔”,扔到头皮即放空,随即转入松心,将心:念放开,消除大脑思维活动之紧张状态。松心同样要轻松自然、毫不紧张、勉强生硬的,从意识中放开。要“头头放下”,最后连放松的意识也扔掉,然后转入“沉”、“忘”。


这里讲放松似乎很繁琐,实际熟练后念到即是,很快即可完成全过程,无须“泥象执杖”过于刻板。松身后,全身关节可有润滑感,非常灵活、轻松;松心后,可感到头脑明晰,神清气爽。


(2)关于忘的问题。昏沉、散乱为初练静功者首先遇到的问题。散乱指杂念、游思。杂念起于攀援;游思来于不觉;杂念多以语言为背景;游思多以形象为背景。修炼庄子坐忘法对这个问题采取放开的态度,不勉强去控制它。

将身心松开、放下后,即使还有些杂念、游思也不再管它。


至于昏沉,在练此功初期不可避免,也无须避免。因为庄子坐忘法重要之作用之一即生阳,而生阳的办法即在于入忘,而入忘当然要“泯去明觉”。正如《伍柳仙宗》中所说:“浑然而定静,以双忘而待动”,“当凝神之时,内念不出,外念不有,空空荡荡,不著不滞。回光返照,既照则忘形忘意,但用意即是不忘;但忘即不能以意照之。心无不存之谓照,欲无不净之谓忘。忘与照一而二,二而一。当忘之时,其心湛然未尝不照;当照之时,纤毫不立未尝不忘。


忘照纯一,浑然定静,天地人我莫知所之。”既然“天地人我莫知所之”岂不易陷昏沉?盖练功初期,当侧重于忘,不要着意于照,不要怕昏沉,只有经过相当时间坚持锻炼,才能达到忘而不忘,忘照纯一的境界。


总之,松、忘都要通过不断练功而逐步深化,不能希望初练即完全达到要求。根据不同年龄、素质,进度各异。


有人开始放松即可入忘,出现生阳现象,青壮年在进入忘境时,生殖器甚至会以异常速度突然勃起;也有人要经过相当时间练功,始有阳生现象,迟早各自不同。


在入忘后,不知不觉会出现“咯噔”一下,全身一震,这是身心彻底放松的反应,称“内震”或“肾间动气”,属正常反应。一般在阳生后,练功者多自动退出忘境,恢复明觉。所谓“时至神知”,这时最好继续保持静、忘,以待其勃起充分,如已充分即可于恍惚(此指不要著意分别,不要胡思乱想)中接行采炼之功,即所谓“动则恍惚应”也。


直接开脉轮,胜过十年行!

纵有善缘,福德为分!

起一念,记初心

咬定,觉醒




道炁开脉轮,聚养精气神。
天地人合一,身心灵扬升。
正驭贪嗔痴,慧德欲爱情。
安康顺福资,乐明空常净!

点击下面精彩绽放:


直接开脉轮会有哪些反应?

道炁琉璃光(免费教授)可以教你解决性欲烦恼


南怀瑾:入胎-性乐-禅乐

南怀瑾:打坐、中脉、能量、修行、成道

南怀瑾的秘方大全(推荐收藏)

简简单单撮谷道,安康性福百病消

消气穴位——气大伤身(附:情绪穴脉)

第三眼的秘密

自测能量等级

声音疗愈的妙门

院士:迷信,可能超级科学

一切为了能量,一切依靠能量

无非能量!何非能量呢?

找到身上开关,一分钟治病

元音老人:打坐修行六要点

虚云老和尚诵  楞严咒

特殊功能调百病,弘道净炁开脉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