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征程谱华章·赓续奋斗正当时”——南京大学地质学科百年历程

王汝成 战略性关键金属科普平台 2022-06-07
南京大学地质学科百年历程
南京大学地质学科历史沿革

在庆祝地质学科成立百年的重要时刻, 
我们深切怀念竺可桢先生
在1921年开创了南大地学! 
我们无比感恩李学清先生
在1930年承担了南大地质建系的重任! 
我们更加感谢徐克勤先生
奠定了南大地质在海内外的重要学术地位!
此时此刻,我们还要衷心感谢百年来为南大地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事业发展 默默奉献、做出贡献的一代又一代老师们、校友们、朋友们!

花开百年 春华秋实 
(1921-2021)

一、百年树人,桃李芬芳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南大地科百年历程,
始于人才培养,兴于人才培养 
无论是顺利时,还是困境中, 
我们始终没有忘记我们立德树人的初心、重任





第一批本科生——1924级:徐瑞麟,张更本、专科生共计:10755人 
第一批研究生——1956级:王鹤年,俞受鋆硕士研究生共计:2776人 
第一批博士生——1982级:杨树锋,顾连兴博士研究生共计:1065人 
百年地科,共培养各类学生14596

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1984年,杨树锋(构造地质学专业,导师郭令智 教授、施央申教授)
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矿床学博士 
1984年,顾连兴(导师:徐克勤教授)

近1万5千名毕业校友, 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岗位, 在祖国的东南西北,在海内外, 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社会有用之人! 

自建系以来,从这里共走出了 
30位两院院士 
49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我们时时刻刻为校友们取得的每一点成就而骄傲、自豪!
南大地科因校友而愈加光彩夺目!
二、目标导向,“金花”灿烂
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南大地科始终以服务国家需求为使命,无论是建国初期解决国家发展急缺矿产资源和地下水 资源开发,还是今天的关键金属、 “碳中和”问题,学院在不断承担国家重大、重点任务中强化学科特色、增强学科实力,产出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服务国家需求,为国家做贡献”
是南大地科始终坚守的发展初心

在1965年高教部举办的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南京大学有五项研究成果被人们誉为南大科研的“五朵金花”

其中,地科独占两朵
1. 内蒙草原找水(内蒙草原综合考察)
2. 华南花岗岩研究


1963年肖楠森先生领导主持开展了内蒙古“无水草原”地 下找水的国家重大任务,发现了“新构造断裂带”地下水 的分布规律,找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新构造找水”成为缺水区找水新新理论和有用的找水新 方法,南大地科也因这一重大理论创新而在地下水研究中 独树一帜。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薛禹群院士继承发展了南京大学水文地质学科,在地下水 水质运移数值模拟、地下水动力学理论研究中不断取得新 突破,又先后获5项获教育部科技一等奖。


上世纪50年代,徐克勤先生举全系之力,选定了华南花岗岩作为全系科研的主攻方向。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地科师生足迹遍布华南的一个个岩体,发现了加里东期花岗岩,提出了华南存在多旋回花岗岩的重要论述,出版了华南花岗岩研究专著 《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

•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82年10月,主办了国际花岗岩地质及成矿关系学术会议,这是由我国高校独立主办的首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花岗岩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 华南花岗岩研究成为南大地科最有影响力和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近20项国家重点基金,2017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11项。



上世纪70年代开始,郭令智先生在我国率先引入板块构造理论,首次提出华南板块构造格架,确立江南元古代火山岛弧和雪峰山东麓俯冲带,形成了国内公认的大地构造学派之一。郭令智等完成的该项成果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华南大地构造研究一直是南大地科的重点领域,先后承担1项科技重点研究计划项目、5项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发、重点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3项。


上世纪90年代初,陈骏院士开始领导地球化学团队瞄准全球环境变化的科学前沿,围绕地球表生层圈物质循环过程与机理,开展亚洲风尘研究,形成了南大地科新 的重点研究方向。

  • 2010年“亚洲风尘起源、沉积与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获批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 。

  • 2011年,成立表生地球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承担1项科技重点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

1978年,获得 项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以来,获得 7 项国家级奖项
自1978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一等奖 28
我国第一个矿床学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1年开始边建设边开放,1995年通过科技部验收。实验室以我国重要金属成矿带为基地,组织实施重大研究计划和重大工程,重点解决国家金属矿产领域的资源保障问题,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战略性高科技核心矿产提供强力理论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支撑中国未来绿色低碳发展的竞争优势,是学院重要的科研平台,已成为我国地质学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三、地科之树, 枝繁叶茂
回顾百年地科,我们倍感幸运,
南大地科应时代之需而生, 谋国家强盛而立。 
回顾百年地科,我们更感自豪,
南大地科始终坚守初心:

• 人才培养是责任和传统;

• 为国、为校争光是使命和动力;

• 常怀忧患意识、从不懈怠,是不断进取的源泉。


十年赓续 更攀高峰 
(2011-2021)

2011年,我们庆祝了
南京大学地质学科成立90周年
十年来,带着校友们的嘱托、领导们的期望, 
我们赓续奋斗,踏实前行,不断攀登。

一、仙林校区地科楼启用

我们忘不了鼓楼东南大楼,那里承载了南大地科近60年的发展历程!2013年整体搬迁至仙林校区朱共山楼,现代化的地科楼总面积近2.5万平方米,为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一流的条件保障。


二、学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内涵发展,“新地学”学科建设成绩喜人 
• “地质学”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 “地质学”和“矿业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 2017年,成立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抢抓国家深空探测重大机遇,支持行星地质学方向发展 
• 2021年,ESI“地球科学”新晋全球1‰ (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

三、高水平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
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现有专任教师115名专职科研、博士后52
实施“青年人才倍增计划”

2016年专门成立由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 “现代地球科学中心”,成为支持青年教师 成长的重要平台。

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发展,2016年以来,先后:

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王勤、唐朝生、王孝磊、张爱铖、刘显东、惠鹤九)
6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李伟强、朱鸿鹄、李伟、陈天宇、葛荣峰、王小林)


四、创新科研能力实现新突破
强化一流科研导向,形成了
“建设‘大平台’,解决‘大问题’, 
形成‘大成果’,产生‘大影响’”
的创新工作路径

近年来,围绕国家资源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关键金属矿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系列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19年起,陈骏院士作为专家组组长牵头组织实施
“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
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

五、“新型地学人才培养”走上快车道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新时代一流地质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6年,开办“地球系统科学与环境”地学实验班 

2017年,创办“生命演化与环境国际班”

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 

首批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2.0(2020年)


十年攀登路,更上一层楼。 
赓续不停息,有梦再前行!

面向未来 
筑梦“一流” 
(2022-)

增强新活力 发展新地科 
胸怀家国天下,勇担时代使命。南大地科将始终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 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定地球科学“走向现代化、走进社会、走出地球”的新发展理念,立足地球系统科学,面向科学前沿、国家需求、区域发展,建成联通地内与地表、深时与现代、区域与全球的“新型地球科学” 。

坚持高标准立德树人,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高质量地学接班人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开展“全流程”思政教育计划 
思政教育全流程“走进学生”:“党建走进”更贴近学生,“学科走进”更激励学生,“实践走进”更面 向学生,“文化走进”更陶冶学生,“教师走进”更关爱学生 
2. 强调多元化人才培养,创新“全方位”多专业、小班化的培养方式 
突出人才培养在一流学科建中的核心地位;分类指导,满足培养人才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双重需求
3. 围绕全球视野育人行动,推进“全球化”人才培养国际伙伴计划 
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理念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国际化,实践教学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

坚持“大地学科研”战略,全力以赴解决“地质难题”、服务“国家急需”
1. 集中攻关“地球演化动力学与宜居性” 
大陆动力学与关键金属成矿、深时生物演化与环境演变、新生代大陆风化与全球变化研究为主攻方向。
2. 实施地球科学“飞天计划” 
推进地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加强早期地球与其他固体星球的对比研究,加强地球科学模拟和探测研究方 向建设,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形成学科未来发展极。
3. 聚焦“地学新工科”建设 
在透明探测技术、光纤技术、关键金属高效利用技术、二氧化碳的封存技术、地下水污染监测和处理技术、 地球探测技术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上做出新贡献。

坚持师德师风高标准,毫不松懈推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以全员聘任制为指导,加强全系列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坚持引进、培养、稳定并重方针,着力优化人才队伍水平与结构 
加强团队建设,在重点领域和优势方向上汇聚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精干、实干、能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