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媒关注】丽江元宵“棒棒会”:见证农耕文明 彰显民族融合

丽江发布 2023-07-23

点击下方名片了解丽江权威信息


日前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推送《丽江元宵“棒棒会”:见证农耕文明 彰显民族融合》的新闻报道

聚焦“棒棒会”、吃元宵、游花灯

不仅有纯粹自然的当地民俗文化

还可以感受到

融合发展的多元文化元素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除了有吃元宵、游花灯这些与汉民族相似的民俗外,还要举行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棒棒会”民俗文化活动。“棒棒会”是展示传统农具、传承农耕文明的一个盛大节庆活动,以交流竹木器具和花草树木为主要特征,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民俗文化活动。纳西族“棒棒会”已于2016年8月列入丽江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闹的“棒棒会”活动现场

  


“棒棒会”见证农耕文明 蕴含和谐统一

据记载,丽江纳西族正月十五“棒棒会”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后逐步形成。“棒棒会”刚开始也叫“弥勒会”或者“米拉会”,相传最早在丽江玉皇阁举行,当地喇嘛朝庙念经,村民进香祭拜弥勒佛,后来渐渐演变成农具交易会,其中以用作斧头把、锄头把、锤子把等的木头棒棒最多,所以简称为“棒棒会”。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农耕方式已经改变,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也渐渐被新器具所取代,农具大都机械化了。机械化使棒棒类生产工具交易量相对减少,增加了果木树苗、山货药材、花卉盆景、各地特产、生活用品等交易品类,加上各种好吃好玩的当地小吃,节日气氛反而更加热闹。


  如今的丽江“棒棒会”现场,传统农具依然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进步的伟大见证者,现场随处看见各种传统手工农具,如锄头把、斧头把、竹编簸箕、撮箕、扫帚等,这些农具让人们体验到纳西族昔日的农耕文明,感受古老的农耕文化。


丽江盆景展示和交易


  据了解,过去的“棒棒会”只是一天,后来增加到两天,近几年则增加到三天、四天、甚至五天了;举办地点也从原来的丽江古城搬到了新城,从一个地方增加到了好几个地方同时举行。2023年,丽江市古城区在原来基础上又开辟了新的活动举办地点——中济海公园。来“棒棒会”交易游逛的人,也从原来以农人为主,变成了有农人、城里人、商人以及男女老幼共同参与的群体;“棒棒会”上做买卖的商贩也从过去单一的本地人,变成了本地人与外地人进行各种土特产交易的多元格局。


  从最近几年丽江纳西族“棒棒会”可以看到,处处体现出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相遇的热闹场景,会场上随处可见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各种花卉、苗木、奇石、木雕、盆景、花土,还有小孩喜欢的手工木制玩具,爱吃的各类小吃,来自四面八方的土特产、山货也可以在“棒棒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传统生产生活用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点明显。


  从“棒棒会”上交易的内容和参与人群来看,纳西族“人和自然是亲兄弟”的观念得到了有力的诠释和延伸,体现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强不息、邻里相帮等丰富的纳西族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


孩子们最期待一年一度的“棒棒会”



吃元宵、游灯会:彰显多民族文化融合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这里同时又很好地保留了地方民族文化的特点,这些共生共存的文化现象在一些节庆习俗上均可以深刻感受到,纳西族的“正月十五”民俗文化活动就是最好的体现。


  除了举行具有丽江纳西族本地特色的“棒棒会”,纳西族在元宵佳节也跟汉族一样吃元宵、游花灯。在当地纳西族人风俗习惯里,元宵会换另一种吃法,叫做“牛打滚”。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每年正月十五,丽江大研古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和和美美,热闹非凡,共庆元宵佳节。为展现纳西族欢度元宵节的传统民俗,彰显丽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质,在丽江古城玉河广场,街道、社区每年都会组织相关活动,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体验到元宵佳节的浓厚节日氛围。


民俗传统与现代商业的完美结合


  到了晚上,在丽江古城,提灯游古城活动又让古城居民和游客共同体验到元宵佳节的另一番风景。在丽江,不仅仅可以看到纯粹自然的当地民俗文化,还可以感受到融合发展的多元文化元素。“棒棒会”、吃元宵、游花灯正是多民族文化传承包容、和谐共生的具体表现,和而不同、各具特色将始终成为丽江节庆民俗文化的存在方式。(文/图 蘧玲 和丽新)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和润黄



推 荐 阅 读


教育部正在公示,丽江这所高校作品拟入选!

丽江古城景区关于对大水车进行加固维修的公告

事关工资收入!3月1日起办理

划重点!2023年“清廉丽江”十提升点读(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